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20: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这些建设(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旨在消除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D.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2.[2023·陕西渭南高一期末]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
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3.[2023·湖南衡阳高一期末]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变化(  )
A.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B.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
D.明确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4.[2023·河北秦皇岛高一联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从该评价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5.[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石油会战期间,大庆石油职工创造了“六个传家宝”“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最终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国”的论调,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这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  )
A.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B.开放包容的改革胸襟
C.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D.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
6.[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主题:一是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扩张;二是美国国内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中国(  )
A.对美国印象比较负面
B.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C.对美国有客观的认识
D.美国史研究成果丰硕
7.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时代典型代表。这些代表身上所蕴含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8.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地否定
B.文革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C.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D.文革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9.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0.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当时“大放卫星”(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  D.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2.1964—1978年,国家投资2 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眉山高一期末]中美关系
图一和图二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说明变化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这些建设(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旨在消除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D.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解析:据材料“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三线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国防力量和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社建乡”,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2.[2023·陕西渭南高一期末]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
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中共中央从农村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自由交易农副产品,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共并未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项;仅有活跃农村市场的做法,不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与“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湖南衡阳高一期末]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变化(  )
A.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B.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
D.明确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解析: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可得出针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央对经济政策有所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工业化方针没有改变,排除A项;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是在1960年,排除C项;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河北秦皇岛高一联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从该评价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解析:依据材料“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可知,题干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党和群众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石油会战期间,大庆石油职工创造了“六个传家宝”“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最终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国”的论调,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这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  )
A.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B.开放包容的改革胸襟
C.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D.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
解析:根据材料“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取得了会战的胜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与开放包容无关,排除B项;救亡图存是清末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主题:一是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扩张;二是美国国内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中国(  )
A.对美国印象比较负面
B.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C.对美国有客观的认识
D.美国史研究成果丰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对美国侵略性和国内矛盾,没有涉及美国其他积极方面的研究,这体现了中国对美国印象比较负面,A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建交而非敌对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展现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负面印象,没有积极的印象,这不属于对美国的客观认识,排除C项;材料中仅说明对美国研究的主题,而没有涉及成果展示,排除D项。故选A项。
7.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时代典型代表。这些代表身上所蕴含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时代典型代表。”可得出在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B项属于对外斗争,C项属于边防,与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当时没有全面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8.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地否定
B.文革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C.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D.文革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意思是“文化大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正是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才实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应该否定,但材料中邓小平的话不是在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是在指出“文化大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没有“历史功绩”可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62年是我国由于经济困难而进行调整的时期,因此此时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为了减少对城市的供给压力。同时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发展农业。所以这一决定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项正确;这一决定没有能够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A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实际上是减缓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当时“大放卫星”(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  D.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可知,李丙炎认为当时“大放卫星”是有着特殊的现实背景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放卫星”是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态度,排除B项;“大放卫星”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排除D项。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构建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故选B项。
12.1964—1978年,国家投资2 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解析】1964—1978年在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推动了该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布局,故A项正确;B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1964—1978年中苏关系处于恶化阶段,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区域布局而非工业结构,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眉山高一期末]中美关系
图一和图二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图一漫画中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原因:由于美国二战后实施冷战政策,与社会主义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打击和排斥的对象。图二漫画中双方的握手,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原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解析: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根据漫画并结合教材所学,从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回答。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美苏冷战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说明中美对抗的原因,从美苏对抗美国处于守势、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