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20: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2.[2023·湖北荆州高一检测]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3.[2023·湖南张家界高一期末]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4.[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5.[2023·江苏徐州高一联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同时颁布行政命令规定学校不准读经,不准祀孔,广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把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停止了祀孔典礼。该举措的出台(  )
A.铲除了专制制度的社会土壤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D.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6.[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
C.革命过程的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
7.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8.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9.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10.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1.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稿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  )
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12.“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二、综合题
13.[2023·重庆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说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因为国力衰落和列强入侵,并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北荆州高一检测]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解析:孙中山通过将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来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采用“支撑”即“改良”的办法已毫无意义,其意在说明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孙中山只是指出“支撑”等改良的办法已无实际意义,并未讲到清末“新政”毫无建树,而且实际上“清末”新政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排除B项;孙中山抨击满清政府的反动腐败无能是为说明革命手段的必然性,排除C项;南京政府当时尚未成立,且材料中孙中山也没有表达出寻求国际援助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湖南张家界高一期末]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得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提及梁启超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不能反映国民教育开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未提及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专制主张,排除C项;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仅凭此不能得出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解析:依据材料“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内部斗争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袁世凯的限制,并未涉及全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江苏徐州高一联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同时颁布行政命令规定学校不准读经,不准祀孔,广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把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停止了祀孔典礼。该举措的出台(  )
A.铲除了专制制度的社会土壤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D.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国民的信仰自由权利,体现了民主;同时政府废止尊孔读经等活动,促使国人摆脱儒学的影响,有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巩固新政权的地位,D项正确;“铲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政府的行政命令与《临时约法》的规定相冲突,不是依法治国,排除B项;中华民国时期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
C.革命过程的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辛亥革命过程中理性实行暴力手段,无法体现革命方式的妥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结果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C项。
7.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根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可知内阁制取代总统制有利于约束总统特权,维护民主共和政体,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A项;“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说明约法的主要目的是约束总统权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性,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陷入僵局,排除D项。故选B项。
8.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将五个民族合成为一个民族,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C项正确;“宪政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五族共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对政府的认同观念,排除B项;“消弭”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一方面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三民主义也是欧洲民权思想的产物,可见,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10.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
11.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稿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  )
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解析: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要求,故A、D两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知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假改革真独裁”指的是预备立宪,故C项错误。
12.“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今革命虽告成功……指种族主义而言”,意即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2023·重庆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袁世凯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手段老辣;同盟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立宪派、旧官僚破坏和阻挠;革命派实力弱小,妥协退让;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扶植袁世凯。
(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移风易俗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得出袁世凯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手段老辣;依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得出同盟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依据材料“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得出立宪派、旧官僚破坏和阻挠;从革命党自身分析,得出革命派实力弱小,妥协退让;依据材料“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得出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扶植袁世凯。(2)历史意义:从革命性质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思想解放角度分析,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从对社会习俗分析,得出推动了移风易俗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