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20: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列强控制了中国财政命脉
D.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2.[2023·河北邢台高一联考]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变法103天中,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从侧面主要反映出(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3.[2023·山西朔州高一联考]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妇女为对象、以民族自强为目标的废缠足运动。他们猛烈地抨击缠足习俗,积极塑造中国妇女的“国民之母”形象,认为放足才能使妇女成为强健的“国民之母”,所以强种的首要任务是放足。这反映出维新派(  )
A.主张男女享有平等权利
B.提倡妇女解放
C.接受民主科学的新风尚
D.倡导家庭革命
4.[2023·安徽淮北高一期末]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下)》记载到: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
5.[2023·安徽芜湖高一检测]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20世纪初南方督抚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和东南互保都(  )
A.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D.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6.[2023·甘肃天水高一期末]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7.漫画中装着中国宝藏的箱子被一把“外国锁”锁着,“主人”靠在箱子上,一脸无奈地为其看护,反映了多国参与的“集体抢劫”,根据中国近代史,对漫画反映事件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8.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9.19世纪末的《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而且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时务报》还设专栏登载各地新成立的学会、报刊、学校的消息。由此可见,该报(  )
A.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
B.集中反映革命党人的诉求
C.旨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
D.将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10.(2023·河北联考)康有为称“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亦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出的73条改革谕旨中有36条涉及教育改革。这说明( )
A.维新派重视发展新式教育
B.维新变法思想启蒙功绩甚大
C.培养人才是国家当务之急
D.废除科举制成为时代的呼声
11.(2023·四川资阳)1899年,丘逢甲说:“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视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上述言论旨在( )
A.确立教育主流地位
B.通过教育救亡图存
C.营造革命舆论氛围
D.批判国人愚昧无知
1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二、综合题
13.[2023·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救国探索的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列强控制了中国财政命脉
D.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主要财政收支均由外国银行控制,说明中国的财政命脉被列强所控制,所以C正确;“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A错误;“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所以D错误。
2.[2023·河北邢台高一联考]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变法103天中,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从侧面主要反映出(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维新派非常急切的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从侧面反映民族危机的加深,B项正确;A、C、D项都与戊戌变法有关,但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项。
3.[2023·山西朔州高一联考]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妇女为对象、以民族自强为目标的废缠足运动。他们猛烈地抨击缠足习俗,积极塑造中国妇女的“国民之母”形象,认为放足才能使妇女成为强健的“国民之母”,所以强种的首要任务是放足。这反映出维新派(  )
A.主张男女享有平等权利
B.提倡妇女解放
C.接受民主科学的新风尚
D.倡导家庭革命
解析:19世纪末,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发起废缠足运动,强调妇女放足是未来国民强壮的前提,塑造新时代“国民之母”形象,反映出维新派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妇女解放,B项正确;妇女放足并不能实现男女权利平等,排除A项;接受民主科学新风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倡导家庭革命与积极塑造中国妇女的“国民之母”形象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安徽淮北高一期末]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下)》记载到: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
解析:根据“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可得出这是指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企图,B项正确;庚子事变是指义和团运动,不是太平天国,也不是甲午战后的反割台斗争,更不是辛亥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5.[2023·安徽芜湖高一检测]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20世纪初南方督抚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和东南互保都(  )
A.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D.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解析:根据“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加深,排除A项;“东南互保”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推动湘淮官僚集团崛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甘肃天水高一期末]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解析:由材料“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可知,梁启超将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凸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梁启超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排除A项;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被清政府内的顽固派扑灭,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漫画中装着中国宝藏的箱子被一把“外国锁”锁着,“主人”靠在箱子上,一脸无奈地为其看护,反映了多国参与的“集体抢劫”,根据中国近代史,对漫画反映事件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根据“中国宝藏的箱子被一把‘外国锁’锁着,‘主人’靠在箱子上,一脸无奈地为其看护,反映了多国参与的‘集体抢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清朝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符合题意;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B排除;漫画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阶段,C排除。故选D。
8.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解析:根据“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得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质,排除A项;列强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未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故选B项。
9.19世纪末的《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而且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时务报》还设专栏登载各地新成立的学会、报刊、学校的消息。由此可见,该报(  )
A.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
B.集中反映革命党人的诉求
C.旨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
D.将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解析:据材料中的“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A项正确;《时务报》反映的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该报纸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河北联考)康有为称“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亦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出的73条改革谕旨中有36条涉及教育改革。这说明( )
A.维新派重视发展新式教育
B.维新变法思想启蒙功绩甚大
C.培养人才是国家当务之急
D.废除科举制成为时代的呼声
[解析] 根据“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可得出,维新派重视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也是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不是思想启蒙,排除B项;材料从总体上谈教育的变革,并不是只针对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11.(2023·四川资阳)1899年,丘逢甲说:“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视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上述言论旨在( )
A.确立教育主流地位
B.通过教育救亡图存
C.营造革命舆论氛围
D.批判国人愚昧无知
[解析] 材料中的言论出自丘逢甲《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丘逢甲认为民智是否开启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所以他是想通过教育救亡图存,B项正确;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不可能确立教育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丘逢甲意图通过教育进行救亡图存,并不是在营造革命舆论氛围,也不是在批判国人愚昧,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解析] 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项;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2023·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救国探索的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
论题: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例如,可以根据材料表格和所学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学习西方的历程器物——制度的历程,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逻辑严密,表述通畅。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