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2.[2023·陕西西安高一检测]“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的根本意图是( )
A.发泄访华失败的怒气
B.为武力入侵寻找根据
C.贬低清朝的内政外交
D.炫耀英国的工业文明
3.[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道:“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4.[2023·江西吉安高一期末]奕?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应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公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5.[2023·河南许昌高一期末]近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在中国通商口岸进行商业活动。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这一状况( )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
B.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D.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6.[2023·广东广州高一期末]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原因
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辛亥革命的影响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据此可知,当时( )
A.清政府得到民众全力支持
B.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社会矛盾随时局发生变化
D.外来侵略引起了全民族反抗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9.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10.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咪唎坚(美国)等国自应准其一体通商,以示抚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12.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二、综合题
13.[2023·山西朔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
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鸦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解析:材料中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陕西西安高一检测]“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的根本意图是( )
A.发泄访华失败的怒气
B.为武力入侵寻找根据
C.贬低清朝的内政外交
D.炫耀英国的工业文明
解析:根据“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可得出马戛尔尼的报告把清朝比喻成野蛮人、弱者,为其军事入侵中国提供根据,B项正确;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主要是为英国侵略服务的,A、C、D项都不是根本意图,排除。故选B项。
3.[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道:“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制度是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等,强调的是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重点探讨的是中国的问题,并未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项;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的说法绝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旧制度的落后,并非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江西吉安高一期末]奕?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应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公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解析:材料表明“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后,中外交涉事务纷繁复杂,军机处难以应对,必须临时建立新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一情况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A项正确;B、C项均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半殖民地社会的最终形成,《辛丑条约》中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外务部是独立的近代外交机构,与“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不相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南许昌高一期末]近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在中国通商口岸进行商业活动。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这一状况( )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
B.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D.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买办学习西方企业的技术,投资本国企业,有利于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产生,C项正确;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说法夸大了买办投资企业的作用,排除A项;“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广东广州高一期末]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原因
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日京竹枝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更加主动的了解西方,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所以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研究“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据此可知,当时( )
A.清政府得到民众全力支持
B.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社会矛盾随时局发生变化
D.外来侵略引起了全民族反抗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等地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这一行为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说明当时社会矛盾随时局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支持清政府的信息,且“全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全民族反抗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积325年窥探之后,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直接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解析:根据材料“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可知,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获取战争赔款,不符合史实,此时还未发生中英战争,排除A项;割占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控制中国海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咪唎坚(美国)等国自应准其一体通商,以示抚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英夷已准通商”“以示抚绥之意”可知,清政府此举依然是用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故选C项。
1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解析】材料“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反映出中国丧失海关自主权,故B项正确;关税自主权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丧失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排除C、D两项。
12.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西朔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
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鸦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不同之处:中文原件对中国的称呼有多个,英文原件对中国只有一种称呼;中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不和之端”,英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中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不和,英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双方误解。
影响:不利于中国的谈判;为西方日后解读鸦片战争留下口实。
(2)特点:鸦片走私较为普遍;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
原因:鸦片贸易量大,有利可图;列强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