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2.[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3.[2023·甘肃武威高一期末]“揭帖”原为明仁宗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密揭作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内阁宰相地位确立起来
B.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C.行政决策体现民主原则
D.内阁参政地位提高
4.[2023·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明太祖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后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此举( )
A.旨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B.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解决了倭寇的侵扰问题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也有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 )
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
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
C.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
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
6.[2023·湖南郴州高一期末]从秦末陈胜、吴广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起义后都出现了一个相似现象:新建王朝总体上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由此得出农民起义( )
A.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
B.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
C.建立了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
D.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7.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由国内贸易引发 B.与海禁政策相关
C.靠商人自发解决 D.因西葡殖民引起
8.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
10.《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制度的建立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三司制度的推行
11.明朝中期,一方面存在着倭患,另一方面私人海外贸易有了明显发展,朝廷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此举带来的后果之一是( )
A.倭患有所缓和
B.奸商与倭寇互相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C.官方贸易完全取代私人贸易
D.有效地遏制了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势头
12.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却也灭亡了,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
C.忽视了对吴三桂的控制
D.对女真族的壮大没有高度重视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D项正确;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片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不能轻易逾越内阁,说明皇权的施行受到内阁的影响,是皇权受到机构机制制约的表现,A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不能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排除C项;内阁不是正式机构,不能构成完善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甘肃武威高一期末]“揭帖”原为明仁宗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密揭作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内阁宰相地位确立起来
B.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C.行政决策体现民主原则
D.内阁参政地位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密揭作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可知,密揭原为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说明内阁在国家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D项正确;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密揭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行政决策体现民主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明太祖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后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此举( )
A.旨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B.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解决了倭寇的侵扰问题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限制对外贸易的措施,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明太祖限制海外贸易是为了应对倭寇的侵扰,排除A项;明太祖并未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后来郑和曾七下西洋,排除B项;明太祖并未解决倭寇侵扰问题,明朝中后期倭患愈演愈烈,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也有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 )
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
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
C.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
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内陆后产生民族交融,进而出现改变民族的姓氏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寺庙属于民间而非政府,排除A项;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少数民族姓氏的改变与民族压迫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湖南郴州高一期末]从秦末陈胜、吴广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起义后都出现了一个相似现象:新建王朝总体上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由此得出农民起义( )
A.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
B.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
C.建立了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
D.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在农民起义后建立的王朝比之前的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说明农民起义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农民起义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建立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C项错误;农民起义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7.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由国内贸易引发 B.与海禁政策相关
C.靠商人自发解决 D.因西葡殖民引起
解析: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而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B项正确;明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解决明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不是靠商人自发解决,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8.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解析: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可以替皇帝批红,先票拟,再批红,这是行政程序运作的过程,材料表明这一过程得到遵循,体现了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权服务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制约皇权,排除B项;内阁掌握政务决策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内阁控制了司礼监”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而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了内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制度的建立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三司制度的推行
解析:明朝时,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成为政府首脑,故B项正确。
11.明朝中期,一方面存在着倭患,另一方面私人海外贸易有了明显发展,朝廷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此举带来的后果之一是( )
A.倭患有所缓和
B.奸商与倭寇互相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C.官方贸易完全取代私人贸易
D.有效地遏制了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势头
解析:明朝政府虽然对私人海外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但并没有使得官方贸易完全取代私人贸易,而是造成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且这种措施并不能有效地遏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故选B项。
12.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却也灭亡了,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
C.忽视了对吴三桂的控制
D.对女真族的壮大没有高度重视
解析: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答案:(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
评价: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问题: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倭寇及海盗问题严重,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
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限制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规模数量;海盗猖獗;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