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20: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北魏时期《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以上诗作、歌谣可用于研究(  )
A.北魏灭亡的原因 B.北魏诗歌的演变
C.迁都洛阳的背景 D.唐诗兴起的渊源
2.[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  )
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观阻碍
B.小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
C.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
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
3.[2023·广东广州高一期中]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六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4.[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5.[2023·浙江宁波高一联考]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
A.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B.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
6.[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钱穆先生在多种论著中谈到“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知,钱穆意在说明(  )
A.北朝制度明显优于南朝
B.民族交融趋势的凸显
C.皇权与世族相互依赖
D.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
7.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察举制度保障特权
8.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女真 B.突厥
C.契丹 D.匈奴
9.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
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
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
10.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却被兵力仅8万有余的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根据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不得民心  B.东晋军队更加精锐
C.前秦战略战术不当  D.东晋将领有勇有谋
11.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
A.该时期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内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5世纪后期,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大力地推行了一场学习汉族先进文明的改革。这场改革引起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这场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巨大进步,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有人认为这场改革导致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并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必须写出选择的观点,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北魏时期《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以上诗作、歌谣可用于研究(  )
A.北魏灭亡的原因 B.北魏诗歌的演变
C.迁都洛阳的背景 D.唐诗兴起的渊源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用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背景,C项正确;材料与北魏灭亡的原因、北魏诗歌的演变及唐诗的兴起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  )
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观阻碍
B.小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
C.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
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
解析:依据材料“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并结合所学可知,曹魏政权、东吴政权以及刘蜀政权分别是在中原名门望族、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质上源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使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自然地理屏障、小农经济分散保守特征以及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2023·广东广州高一期中]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六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解析:根据材料“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立即增加太子兵力”“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等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都在加强太子的兵力,以亲缘关系来维系和加强政治上的皇权统治,表明皇权诉诸亲缘维系,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南北朝时期太子卫兵、舍人众多,没有体现太子掌控朝廷实权,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指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必须受制于皇帝及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官吏职务不得世袭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皇子争权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重视家传撰修,以纪其先烈,光耀家族历史和祖先事迹,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反映出当时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D项正确;文学日益世俗化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涉及官修史书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与儒学受到冲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浙江宁波高一联考]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
A.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B.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
解析:根据题干“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根据材料“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要统一北方的意愿,排除B项;结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格局未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钱穆先生在多种论著中谈到“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知,钱穆意在说明(  )
A.北朝制度明显优于南朝
B.民族交融趋势的凸显
C.皇权与世族相互依赖
D.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
解析:材料强调北朝之所以胜于南朝在于北朝制度被隋唐继承,对隋唐的影响很大。隋唐政府对北朝创设的新制度的效法与承袭,促进了隋唐时期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南北朝的制度差异,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北朝皇权与世族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察举制度保障特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对比的是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与中书舍人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现象本质是门阀势力衰落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士族逐渐衰落,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内部权力结构,而非中央机构权力失衡,排除B项;察举制度主要行于汉朝,南朝时期选官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女真 B.突厥
C.契丹 D.匈奴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311年……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可知,311~316年,是西晋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五胡内迁,中原大乱,内迁的匈奴贵族灭掉西晋,D项正确;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在北宋时期,排除A项;突厥是隋唐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契丹是建立辽朝,在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
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
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蜀吴各国都将非自身的领土纳入自身的行政管理体系,并设置相应的官员,这体现了魏蜀吴三国都想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虚封”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该制度旨在协调内部的权力分配,进而维护各自政权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该现象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排除C项;材料与吴蜀联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却被兵力仅8万有余的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根据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不得民心  B.东晋军队更加精锐
C.前秦战略战术不当  D.东晋将领有勇有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从而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故选A项。
11.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
A.该时期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解析】从民族关系上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都使中原文化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是应当肯定的,故A项正确。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从而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内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5世纪后期,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大力地推行了一场学习汉族先进文明的改革。这场改革引起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这场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巨大进步,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有人认为这场改革导致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并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必须写出选择的观点,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
答案:示例
观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巨大进步。
论述: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汉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说汉话、通汉婚、穿汉服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选取相应观点。根据材料“5世纪后期,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大力地推行了一场学习汉族先进文明的改革”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巨大进步;其次,结合相关史实,从孝文帝改革内容、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论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