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这说明( )
A.交通运输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3.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就将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城市、王国与帝国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全球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了家庭的解体
C.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4.观察下图,其反映的突出社会问题是( )
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
A.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同步
B.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C.经济发展与医疗水平不匹配
D.社会财富与社会分配不均衡
5.下面是英国不同时期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的示意图。由此可知,英国( )
A.在欧美国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渐增强
C.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D.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6.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
C.工业革命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7.据统计,1901—1920年英国所创造的159名贵族中,除了那些因军功而受封者外,商人(其中大约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其中绝大多数是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其土地背景。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变革
B.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C.贵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下降
D.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8.有人这样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的、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9.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 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B.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C.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0.(2023·太原)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11.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2.(2023·太原)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和本地人的聪明才智,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15000多千米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确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了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工业革命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飞跃,是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纺织机器的使用只是提高了劳动效率,并没有提高纺织女工的社会经济地位,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故排除C项;机器大生产的出现虽然取代了许多传统的手工劳动,但家庭手工业仍长时间存在,故D项错误。
2.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这说明( )
A.交通运输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题干材料所述“成衣商店”“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房”的出现均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工场手工业的衰落,并未提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除A项;C项中“不复存在”的表述绝对,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题干材料仅提及英国的情况,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
3.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就将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城市、王国与帝国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全球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了家庭的解体
C.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出现变革,使以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等单位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由此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的结论,故选D项;A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工业革命只是减弱了以家庭的功能,并没有导致家庭的解体,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社会革命的作用,排除C项。
4.观察下图,其反映的突出社会问题是( )
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
A.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同步
B.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C.经济发展与医疗水平不匹配
D.社会财富与社会分配不均衡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37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整体低于农业郡拉特兰郡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污染的现象,因而导致工业城市人口平均寿命相对较低,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5.下面是英国不同时期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的示意图。由此可知,英国( )
A.在欧美国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渐增强
C.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D.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1801年至1901年英国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作用逐步增强,故选B项;示意图没有涉及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关系的改变体现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示意图并未涉及这一信息,排除C项;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无法体现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排除D项。
6.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
C.工业革命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7.据统计,1901—1920年英国所创造的159名贵族中,除了那些因军功而受封者外,商人(其中大约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其中绝大多数是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其土地背景。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变革
B.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C.贵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下降
D.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初英国所创造的贵族组成人员中,“商人(其中大约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其中绝大多数是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其土地背景”,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拥有更多资产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取得贵族身份,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出现了变革,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因素的变化对政治身份产生的影响,与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贵族政治地位下降无关,排除B、C两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贵族组成人员的变化,并未涉及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8.有人这样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的、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贪婪及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使得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这是“悲惨之城”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 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B.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C.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0.1%……则为 0.8%……工业年增长率为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0—1801年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年增长率较高,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增长率上升,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的问题,无法体现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将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英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故C项错误。
10.(2023·太原)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1867年英国《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必须学习,并明确童工教育的强制性,可看出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工业革命所需的工人必须要受相应的教育,英国明确童工受教育正是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一法案的颁布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D项正确;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了童工的教育,但材料并未体现是义务教育,所谓的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承担学费学生必须受教育,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排除B项;这一法案的颁布无法解决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
11.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解析:19世纪是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图书馆的兴建,流行书籍和报纸的增加,工人家庭中有阅读习惯的妇女数量等都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发展,这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主要和阅读有关,不能说明教育的完善,排除A项;B、D两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
12.(2023·太原)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到了火车,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国家是英国,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带动了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出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和本地人的聪明才智,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15000多千米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确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了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特点:立体式发展。
(3)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