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3.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 )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4.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食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原产于非洲)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后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种植,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延缓了旧大陆的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6.下面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最符合此图的主题是 ( )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B.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C.亚非拉的近代化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7.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
物种 传入中国的时期 备注
玉米 明朝 明朝时引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甘薯 明朝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明朝 清初《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D.扩大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8.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 )
A.奴隶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9.其他大洲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这些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10.18世纪80年代,一份报告记载:“(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作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
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
D.推动了商业革命
11.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2.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
二、非选择题
1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快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大交流,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流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物种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物种大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的积极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A项正确;“同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媒介,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在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不利于物种的交流,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农民注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的种植,排除A项;题干材料“马铃薯……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能够被百姓所接受,其适合了中国人的饮食口味,排除B项;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排除D项。
3.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 )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洲物种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了环境的破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等,这反映出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决定”说法绝对,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项。
4.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食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原产于非洲)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联系的建立,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但没有实现自由流动,故A项错误;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交流,题干材料“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亚洲和美洲是通过新航路开辟连接起来的,故D项错误。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后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种植,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延缓了旧大陆的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解析A项表述绝对,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破坏延缓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物种交流,这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利于推动旧大陆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6.下面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最符合此图的主题是 ( )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B.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C.亚非拉的近代化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答案B
7.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
物种 传入中国的时期 备注
玉米 明朝 明朝时引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甘薯 明朝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明朝 清初《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D.扩大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只能缓解粮食紧张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排除A项;B项与美洲物种的引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新的经营方式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关系不明显,排除C项。
8.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 )
A.奴隶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大豆在1765年引入北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朝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B项;奴隶贸易是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与题干材料中的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领域产生的重大变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排除D项。
9.其他大洲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这些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其他大洲的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选A项。
10.18世纪80年代,一份报告记载:“(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作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
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
D.推动了商业革命
【解析】材料“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作准备”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可以改变农作制度,故B项正确。
11.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解析】材料“16世纪50年代”“未知物种”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洲际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项。
12.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的体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快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大交流,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流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物种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物种大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方面);时间具有长期性。
(2)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