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复习提优练】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 八年级下册历史(解析版 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复习提优练】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 八年级下册历史(解析版 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9 11:28: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年西藏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大会上,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称,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8年的1477.6亿元。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D.高度自治治藏方略的采用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8年的1477.6亿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C项正确;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排除A项;
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排除B项;
西藏自治区享有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2.据表可知,我国(  )
时间 措施
20世纪50年代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 中央政府整理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
1980年至今 我国已举办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A.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与繁荣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
C.加速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D.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表格的措施,成立少数民族图书馆、出版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表明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与繁荣,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加速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和睦同春”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
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采取的措施即促进民族融合的举措,包括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的说法表述错误,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4.20世纪末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C.民主改革的进行 D.计划经济渗透内地
【答案】B
【知识点】西部大开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项正确;
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始于1980年,排除A项;
民主改革的进行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渗透内地”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的相关史实。
5.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D正确;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6. 以下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  )
1949年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政治制度的建立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法治建设的加快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符合题意;
题干中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关系的融洽,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
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不刻意强调法治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结合选项分析题干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在民族地区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②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③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④进行西部大开发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在民族地区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①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不是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不是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香港回归
C.确立“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答案】D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依据题干“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可知,反映的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D项正确;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题干“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不符,排除AC项;
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7月1日,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澳门回归的认识。
9.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C.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结合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这是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史实的评论,属于史论,D项正确;A项是对中共八大召开的描述、B项是经济特区的建立、C项是改革开放的政策,都属于客观存在,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
10.如图所示的标志性雕塑,位于(  )
A.海南 B.香港 C.澳门 D.台湾
【答案】C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材料“盛世莲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标志性雕塑位于澳门。澳门市花是一种含苞欲放的白色莲花,也是澳门的一种象征,三片花朵代表着澳门的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三个部分,C项正确;
莲花是澳门的一种象征,与海南无关,排除A项;
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也能代表香港和香港人民,在香港区旗上就有紫荆花的形象,能寓意着香港跟祖国的亲密关系,永远不分离,排除B项;
莲花是澳门的一种象征,与台湾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澳门回归的认识。
11.根据右侧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A.教育文化事业的成就 B.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答案】B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A.题干强调的是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未涉及到教育文化事业,排除;
B.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正确;
C.1992年对外开放扩大到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排除;
D.民族平等等政策推动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意义的准确记忆。
12.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邓小平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相关内容的准确记忆。
13.下图为1999 -2019年中国澳门GDP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澳门回归后(  )
A.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B.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C.城乡结构明显改善 D.外贸总量名列前茅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99-2019年中国澳门GDP变化示意图”可知,澳门回归后GDP不断上升,生产总值持续增长,A项正确;
“粮食安全”在题干图片中未有涉及,排除B项;
“城乡结构明显改善”在题干示意图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外贸总量”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及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14.邓小平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开幕词中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是(  )
①一国两制 ②《共同纲领》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③④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C项正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
15.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开创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是(  )
A.蒋介石 B.连战 C.蔡英文 D.马英九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是马英九,D项正确;
蒋介石、连战和蔡英文均与题干史实不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6.2022年是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B.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C.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授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两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没有涉及到“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的内容,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没有涉及到“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内容,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没有涉及到“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的内容,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九二共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1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是在(  )
A.调整三不政策的时候 B.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之时
C.胡锦涛会见连战之时 D.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之时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D项正确;
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排除A项;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排除B项;
胡锦涛会见连战之时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认识。
18.2017年台湾民意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得到普遍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反映的多数台湾民众认为“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来看,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C项正确;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一个中国”原则得到普遍认可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
“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中的“唯一”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
B.人民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D.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A项不符合题意;
B: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B项不符合题意;
C: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C项不符合题意;
D: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发生在1987年以后,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考查学生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相关史实。
20. 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思”字以584796票的最高得票数脱颖而出,当选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思”字内涵丰富,既是两岸民心民意的生动反映,也是联结两岸情感的最佳代言,有力地印证两岸民众的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由此判断,“两岸民心民意”是(  )
A.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挡 B.台湾主权意识需要不断加强
C.台湾文化主体早于中华文化 D.两岸“一中一台”共创美好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思’字内涵丰富,既是两岸民心民意的生动反映,也是联结两岸情感的最佳代言,有力地印证两岸民众的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岸民心民意”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挡,台湾回归,是两岸人民共同心声,A项正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台湾主权意识需要不断加强说法错误,B项不正确;
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C项不正确;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两岸“以一中一台”说法错误,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的时间里,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摘编自刘山鹰《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材料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 数民族地区就陆续获得了制度上的重构以及政治权利的保障,”由压迫到解放”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此时民族政治身份与经济权利得以落实的重要制度体系。所以说,在这一时期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主导方式。
——摘编自张英魁《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各自逻辑、内在张力与群际团结的实现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此部宪法颁布有何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共同纲领》的制定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革命的成果,确立了人民在我国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 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废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可知《共同纲领》的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 ”,可知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可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以上三点为1954年宪法制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革命的成果,确立了人民在我国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通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此时民族政治身份与经济权利得以落实的重要制度体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一时期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主导方式”,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的方式来实现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故答案为:(1)《共同纲领》的制定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革命的成果,确立了人民在我国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 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废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2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指上世纪1980年代后),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92年,新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亲临改革开放前沿,观察社会现实,思考中国未来,就如一首歌中唱到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 这一“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来的?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材料二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在农村推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二中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以此为起点形成了咋样的开放格局?
(3) 材料中提到“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事件?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个春天”?
(4) 在祖国统一方面,这位老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已经在哪两个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答案】(1)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邓小平南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地区。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根据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指的是深圳,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后,陆续开放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因为邓小平南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这“又是一个春天”。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祖国统一方面,这位老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政策。这一政策已经在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点评】解题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对外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2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七子之歌》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2020年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新的一年大陆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新浪新闻》
(1) 材料一中“MACAU”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方针?这一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大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3) 材料三中“九二共识”是在什么原则上达成的共识?依据材料三指出,大陆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答案】(1)“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中国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等。
(2)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的支持;港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等。
(3)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措施:大陆继续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通过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等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解析】(1)根据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和结合所学可知,“MACAU”指澳门,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1999年澳门回归。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等。
(2)根据材料二“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全国人民的支持。
(3)根据材料三“2020年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新的一年大陆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根据材料三“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可知,通过两岸加强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办实事、解难事等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故答案为:
(1)方针:“一国两制”。作用: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等。
(2)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全国人民的支持。
(3)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措施:大陆继续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好事。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澳门的回归,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三、实践探究题
24.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见右图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新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兴办北京奥运会
【强国党领导】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每37卷)
(1)根据材料一的发展曲线,分析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这个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材料二中第七件大事港澳回归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我国成功收回港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92年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探究,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如何应对未来发展中的挑战?
【答案】(1)稳步增长;原因: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或导弹实验成功)
(2)一国两制;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3)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中,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发展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状况稳步增长。联系这一变化出现的时间“1953年——1957年”,联系所学知识,1953年~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时期Ⅱ是指20世纪60年代,这一期间,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1964 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故答案为:稳步增长;原因: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或导弹实验成功)。
(2)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根本原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等。其中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故答案为: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3)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中,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围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综合性较强,其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年西藏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大会上,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称,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8年的1477.6亿元。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D.高度自治治藏方略的采用
2.据表可知,我国(  )
时间 措施
20世纪50年代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 中央政府整理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
1980年至今 我国已举办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A.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与繁荣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
C.加速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D.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和睦同春”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
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世纪末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C.民主改革的进行 D.计划经济渗透内地
5.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 以下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  )
1949年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政治制度的建立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法治建设的加快
7.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在民族地区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②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③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④进行西部大开发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香港回归
C.确立“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9.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C.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10.如图所示的标志性雕塑,位于(  )
A.海南 B.香港 C.澳门 D.台湾
11.根据右侧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A.教育文化事业的成就 B.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2.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邓小平
13.下图为1999 -2019年中国澳门GDP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澳门回归后(  )
A.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B.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C.城乡结构明显改善 D.外贸总量名列前茅
14.邓小平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开幕词中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是(  )
①一国两制 ②《共同纲领》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开创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是(  )
A.蒋介石 B.连战 C.蔡英文 D.马英九
16.2022年是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B.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C.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是在(  )
A.调整三不政策的时候 B.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之时
C.胡锦涛会见连战之时 D.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之时
18.2017年台湾民意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得到普遍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
19.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
B.人民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D.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
20. 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思”字以584796票的最高得票数脱颖而出,当选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思”字内涵丰富,既是两岸民心民意的生动反映,也是联结两岸情感的最佳代言,有力地印证两岸民众的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由此判断,“两岸民心民意”是(  )
A.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挡 B.台湾主权意识需要不断加强
C.台湾文化主体早于中华文化 D.两岸“一中一台”共创美好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的时间里,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摘编自刘山鹰《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材料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 数民族地区就陆续获得了制度上的重构以及政治权利的保障,”由压迫到解放”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此时民族政治身份与经济权利得以落实的重要制度体系。所以说,在这一时期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主导方式。
——摘编自张英魁《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各自逻辑、内在张力与群际团结的实现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此部宪法颁布有何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并分析其影响。
2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指上世纪1980年代后),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92年,新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亲临改革开放前沿,观察社会现实,思考中国未来,就如一首歌中唱到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 这一“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来的?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材料二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在农村推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二中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以此为起点形成了咋样的开放格局?
(3) 材料中提到“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事件?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个春天”?
(4) 在祖国统一方面,这位老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已经在哪两个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2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七子之歌》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2020年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新的一年大陆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新浪新闻》
(1) 材料一中“MACAU”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方针?这一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大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3) 材料三中“九二共识”是在什么原则上达成的共识?依据材料三指出,大陆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三、实践探究题
24.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见右图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新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兴办北京奥运会
【强国党领导】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每37卷)
(1)根据材料一的发展曲线,分析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这个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材料二中第七件大事港澳回归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我国成功收回港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92年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探究,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如何应对未来发展中的挑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