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带解析)
一、选择题 ?(共15题)
1. 周恩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共同基础”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社会制度
B.意识形态
C.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
D.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2.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来源:21cnj*y.co*m】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3.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出处:21教育名师】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4.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
B.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C.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D.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5.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6. 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说道:“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这些原则”是指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
8.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中苏两国国家利益不同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美国奉行遏制敌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9.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这一历史事件从国际角度体现了 2-1-c-n-j-y
A.维护新中国利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一边倒”,反击美国在亚洲的“包围圈”
C.遏制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D.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奠定了条件
10.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11. 阅读下列建国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
阿富汗、尼泊尔
1959
苏丹、几内亚
1956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60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1957
斯里兰卡
1961
刚果(金)、老挝
1958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62
乌干达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外关系的新局面 ????????????????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12. 1969年,毛泽东给当时的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三国演义》的典故,建议 21教育网
A.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B.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C.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3. 下图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4.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www.21-cn-jy.com
A.“另起炉灶”
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题 ?(共2题)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请回答:(1)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奉行怎样外交方针?21·cn·jy·com
(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7.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www-2-1-cnjy-com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析)
1.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周恩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找共同基础”等,本题实际上考查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相关内容——“求同存异”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国家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的历史,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命运。可知,只有D项表述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AC;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先为印度和缅甸两国接受;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D项表述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3.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是敌人,回来时是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题意。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有很多国家在帝国主义煽动下敌视新中国,攻击共产主义。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4.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排除AD;本题易误选B项,但B项表述不准确,“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表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建国初期的外交偏向于意识形态(“一边倒”是重要体现),后来逐渐弱化意识形态,开展了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5.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正好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一致,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6.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7.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说明新中国在外交领域意识形态发生重大转变,和周边国家开始建立友好关系,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本题选择A项。 8.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在战略上是联合”等,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内容——“一边倒”。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方针及策略,最为根本和核心的因素,即是国家根本利益,均是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的。A项表述本身错误;CD两项是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相关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CD两项表述不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9. 答案:B 【分析】“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错;材料中主要告诉我们的是抗美援朝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显示的是一边倒,反击美国包围圈,B正确;抗美援朝和扶蒋反共没有多少关系,C错误;D项说法过于极端偏激,朝鲜问题的解决现在还没有解决。故选B。 10. 答案:D 【分析】从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注意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的霸权。四个选项中,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支持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故D符合题意。 11. 答案:C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万隆会议精神的正确把握。依据材料图表中时间 1955-1962 年以及表格中与非洲国家建交的数量在增加, 说明是在亚非会议召开以后,开启中非交往分全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主要是发展周边国家关系,故 A 项错误; B 项中“普遍支持” 说法绝对; D 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分成员国。 故选C。 12. 答案:C 【分析】结合材料中时间?1969 年?,当时国际局势方面正处于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 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角度综合分析应该选C。 13.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根据图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对苏联的贸易不断上升,对西方的贸易额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建国初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和美苏之间的冷战,中国导向苏联一边和中国的平等互利原则;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的,即1953年到1957年间,根据图标信息,这时一五计划还未完成。故选D。 14. 答案:B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与之建立外交关系;A.“另起炉灶” 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C.“一边倒”是指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此题应选B项。 15.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设问是“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中美对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两者的国家利益,国家政策以国家利益为转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项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对立的客观原因;B项虽然是中美对立的主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受国家利益的支配;D项不是中美对立的原因。 16. 答案: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1cnjy.com
【点评】对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从纵向方面看,要从宏观上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从背景、政策、成就、特征等层面把握外交关系及其成就。 (2)从横向方面看,要运用比较法比较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异同、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和两次开放的异同,要比较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17. 答案:变化趋势:从游离于国际社会(或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 原因: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等。 国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和“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再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可以得出变化趋势为:从游离于国际社会(或旁观者)到有限的参与再到积极参与。因为本题为外交关系,因此学生应该从国内和国外两大层面分析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际形势以及综合国力。所以可以根据80年代以来这些因素进行阐述。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等。国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等。   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