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9 07: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烟台)自唐朝以来,一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2023·浙江温州)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这份“凭证”( )
该户人家: 曾祖、祖、父母、叔祖、伯祖、伯父、叔叔、子、媳、女、兄、嫂、弟、弟 注意事项: 举行保甲,专为稽查奸宄,凡钱粮词讼及别项事件不在其内,如有不肖生监及地棍藉端扰诈良民者,立即严孥究辨。 媳、孙、孙媳,侄、侄媳、仆、奴、雇工、店伙……
A.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
D.详列户籍人口,有利于政府征收人头税
3.(2023·山西临汾)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4.(2023·江西吉安)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5.(2023·浙江舟山)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6.(2022·辽宁期中)《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7.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这反映了 (  )
A.户籍制度起源于秦国
B.中央集权制兴起
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土地私有制确立
8.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是由于 (  )
A.重建宗法制度需要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9.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10.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
A.官僚政治的发展走向完善
B.地方行政机构分权明显
C.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
D.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11.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这表明 (  )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二、综合题
13.(2023·河北武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烟台)自唐朝以来,一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解析: 材料“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体现的是“富民阶层”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C项正确,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主要阶级仍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D项排除。故选C项。
2.(2023·浙江温州)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这份“凭证”( )
该户人家: 曾祖、祖、父母、叔祖、伯祖、伯父、叔叔、子、媳、女、兄、嫂、弟、弟 注意事项: 举行保甲,专为稽查奸宄,凡钱粮词讼及别项事件不在其内,如有不肖生监及地棍藉端扰诈良民者,立即严孥究辨。 媳、孙、孙媳,侄、侄媳、仆、奴、雇工、店伙……
A.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
D.详列户籍人口,有利于政府征收人头税
解析: 根据材料“凭证”内容可知,户籍凭证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户籍人口,一部分是注意事项,这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户籍凭证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没有对比,无法得出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排除C项;D项只体现了户籍管理内容,没有体现维护社会治安,排除。故选A项。
3.(2023·山西临汾)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输籍法的表述可知,这种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把隐匿户口强制登记,从而拆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了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维护社会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江西吉安)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清代,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地方宗族关系是地方家族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在封建官僚政治下不是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地方官员不可能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的,排除C项;保甲制度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浙江舟山)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解析: 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郡县不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辽宁期中)《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这反映了 (  )
A.户籍制度起源于秦国
B.中央集权制兴起
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土地私有制确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是国家征收赋税和派发劳役的重要依据,户籍制度的实质是中央加强对百姓管理的工具,因此材料中秦献公整编户籍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兴起,故选B项;户籍制度起源于秦国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中的内容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彻底瓦解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就逐步确立,材料中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赋役制度,未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8.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是由于 (  )
A.重建宗法制度需要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解析:材料“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念,由此可知儒学已深入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张载、欧阳修等众多学者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
9.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直接加重普通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故排除B、D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C项中“旨在”表述错误,故排除。
10.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
A.官僚政治的发展走向完善
B.地方行政机构分权明显
C.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
D.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在地方主要推行郡县制,形成地方基层治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时期,并未走向完善,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权,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1.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这表明 (  )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解析:宋代救荒之法大致有五种,这充分体现了宋代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赈济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主要针对灾荒人群,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说明利用了市场调节手段,故B项错误;“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说明富民参与灾荒赈济,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解析:根据材料“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说明中国古代在基层进行了严密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不能反映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排除A项;B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强调了材料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 C项也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强调了材料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2023·河北武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答案:(1)变化: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户籍向职业身份制转化,主、客户之划分以及客户入籍、专业户出现;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原因: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对法律领域有所要求;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的崛起;唐宋以来,土地私有制发展迅猛,失去土地的民户逐渐增多;两税法的实行以及宋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结构出现变动。
(2)功能: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克服自然经济造成的地方离心力,维持国家统一;封建国家通过基层组织编制户籍,并据之征发赋役维持统治结构运转,户籍制度成为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手段;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便利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