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9 09: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国王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商务纠纷。这就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意识发展 B.政府职能的改变
C.专制王权权力扩大 D.商业贸易的发展
2.20世纪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应国集团随之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义威胁增加又促使国际社会强化核安全合作。这说明( )
A.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
B.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
D.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3.如图为某本著作的目录片段,所列章节中涉及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
第一章 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
第二章 巴黎和会与国际新秩序
第三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第四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联合国的成立 D.国际裁军协议
4.196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一、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认了基本人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并妨碍了增进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三、不得以政治、经济、社会或教育方面的准备不足作为拖延独立的借口。该决议( )
A.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召开
C.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重申了国家平等的理念
5.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6.1549年,法国人文主义团体——“七星诗社”形成,入社的诗人们抵制拉丁语以及用拉丁语创造的各种作品,断言法语也可以像拉丁语一样,表达任何学术知识和人类的思想。“七星诗社”的形成对法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削弱了国内的封建教俗势力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7.二战后初期,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难民国际地位的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协议。这些国际协议( )
A.保障了二战后人权的实现
B.防止了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C.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D.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
8.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9.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的势力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10.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在国联的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与国联相比,联合国“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主要是由于其确定(  )
A.“全体一致”原则 B.“民族自决”原则
C.“大国一致”原则 D.“集体防御”原则
11.在美国主导下的所谓“南海仲裁”出台之后,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非常明确的态度:不接受、不承认。但中国政府同时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该材料反映了(  )
A.国际法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B.国际法并不具有强制性
C.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解决国际争端
D.国际法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
12.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蒙思想家指出“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由此可知(  )
A.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源自启蒙运动
B.推翻君主的革命都属于民族革命
C.专制政治与近代民族国家不相容
D.暴力是形成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非选择题
17.(2022·潍坊)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序号 学者 观点
①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 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
②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 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 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国王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商务纠纷。这就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意识发展 B.政府职能的改变
C.专制王权权力扩大 D.商业贸易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了对经济贸易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体现了民族国家意识,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国际商业贸易的发展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A项仅是材料的表现而非主因,排除;从材料无法看出政府职能的改变,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专制王权权力扩大,故C项错误。
2.20世纪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应国集团随之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义威胁增加又促使国际社会强化核安全合作。这说明( )
A.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
B.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
D.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核供应国集团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制定;强化国际核安全合作等,说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A项错误;核不扩散机制的不断完善不能说明“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B项错误;“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如图为某本著作的目录片段,所列章节中涉及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
第一章 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
第二章 巴黎和会与国际新秩序
第三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第四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联合国的成立 D.国际裁军协议
[解析] 材料“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与国际新秩序”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即1814—1815年欧洲部分国家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来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故排除A项;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裁军协议,故排除D项。
4.196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一、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认了基本人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并妨碍了增进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三、不得以政治、经济、社会或教育方面的准备不足作为拖延独立的借口。该决议( )
A.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召开
C.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重申了国家平等的理念
[解析] 根据“一、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认了基本人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并妨碍了增进世界的和平与合作……”等内容可得出,联合国的这一决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平等,排除D项。
5.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解析] 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项。
6.1549年,法国人文主义团体——“七星诗社”形成,入社的诗人们抵制拉丁语以及用拉丁语创造的各种作品,断言法语也可以像拉丁语一样,表达任何学术知识和人类的思想。“七星诗社”的形成对法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削弱了国内的封建教俗势力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解析] 材料“断言法语也可以像拉丁语一样,表达任何学术知识和人类的思想”体现的是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希望利用民族语言来助推民族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削弱封建教俗势力”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此时欧洲尚未大规模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
7.二战后初期,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难民国际地位的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协议。这些国际协议( )
A.保障了二战后人权的实现
B.防止了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C.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D.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联合国通过的这些国际协议在保障人权和维护和平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A项错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防止了”表述欠妥,故B项错误;“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准则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与自然法有关,即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来源于自然法,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各国必须遵守国际法,故C项错误;国际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9.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的势力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解析】《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体现出王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
10.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在国联的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与国联相比,联合国“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主要是由于其确定(  )
A.“全体一致”原则 B.“民族自决”原则
C.“大国一致”原则 D.“集体防御”原则
【解析】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故C项正确。
11.在美国主导下的所谓“南海仲裁”出台之后,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非常明确的态度:不接受、不承认。但中国政府同时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该材料反映了(  )
A.国际法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B.国际法并不具有强制性
C.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解决国际争端
D.国际法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
【解析】材料“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表明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来解决国际争端,故C项正确。
12.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蒙思想家指出“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由此可知(  )
A.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源自启蒙运动
B.推翻君主的革命都属于民族革命
C.专制政治与近代民族国家不相容
D.暴力是形成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
【解析】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可知,专制政治与近代民族国家并不相容,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2022·潍坊)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序号 学者 观点
①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 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
②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 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 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
[答案] 依据:①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界标进行划分;②以地域范围为主进行划分;③按照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说明: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确立了维也纳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
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推动了国际组织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