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2023·贵州遵义)下图所示为某学者整理的中古时期的著作的提纲。从中可以看出,中古时期( )
一、封建和信仰时代下的欧洲 二、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与北非 三、中华文明下的东亚 四、班图文明下的西非与南非 五、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A.世界文明多元发展 B.世界文化交流密切
C.宗教冲突持续不断 D.封建文明日臻成熟
2.(2023·广西桂平)位于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羽蛇神金字塔,由玛雅人于10世纪左右建成。每年春分及秋分两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分,在太阳的映照下,在金字塔一侧的阶梯上会形成三角形的阴影,酷似一条大蛇的影子。据此推知,古代玛雅人( )
A.自然崇拜占据主流地位
B.借鉴了古埃及人的技术
C.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
D.编制出世界最早的历法
3.(2023·河北保定)在印加帝国,收获的季节有集市可供开展贸易活动,安第斯山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人们便在集市上进行物品交换:山区的产品主要为毛皮、兽肉、金属制品、山货等;沿岸地区则提供蔬菜、水果、棉花、玉米,还有鸟粪等。据此可知,印加帝国( )
A.政府统治力相对较弱
B.培育了多种农业作物
C.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
D.区域经济具有互补性
4.(2023·山东潍坊)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约2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 )
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
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5.(2023·湖北武汉)李氏朝鲜时期,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这体现了当时的朝鲜( )
A.王朝更替残酷 B.崇尚君民共治
C.宗藩体制脆弱 D.深受儒学影响
6.(2023·江苏扬州)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了《改新之诏》:中央设置二官,八省,一台。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7.(2023·江苏期中)从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翻译运动,所译书籍涵盖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波斯的文学,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等。据此可知,这场翻译运动( )
A.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B.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C.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D.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8.(2023·江西期中)阿拉伯帝国在对外征服扩张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工商业城市予以摧毁,而是加以保护,对帝国工商业的发展予以鼓励。这些做法的直接结果是( )
A.加快帝国境内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促进中欧丝绸之路的开通
D.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2024·南昌)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10.(2023·合肥)阿拉伯哲学思想的大量传播,最终引发了希腊自然哲学在西欧的研究热潮,带来了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异端思想”,促成神学信仰的裂变,并在世俗大学中广泛传播。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影响了欧洲思想解放 B.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D.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11.(2024·海口)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
A.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C.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D.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12.(2024·张家口)1324—1325年,马里帝国第九位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他在开罗大肆采购,竟至黄金充斥于市,金价大跌,12年后仍不能恢复原价。在14世纪上半叶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标示出了马里之名,并绘有曼萨·穆萨的形象。这反映出此时马里( )
A.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C.原始资本积累加速 D.对外交往较为活跃
二、非选择题
13.(2023·甘肃酒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古城位于哈拉雷东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纪念馆。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进文化发展与更新的重要条件。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2023·贵州遵义)下图所示为某学者整理的中古时期的著作的提纲。从中可以看出,中古时期( )
一、封建和信仰时代下的欧洲 二、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与北非 三、中华文明下的东亚 四、班图文明下的西非与南非 五、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A.世界文明多元发展 B.世界文化交流密切
C.宗教冲突持续不断 D.封建文明日臻成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著作的提纲对每一地域的介绍都带有鲜明的文明特征,这说明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多元发展,A项正确;仅从提纲的表述来看,它体现不出世界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图中只有“二、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非与北非”涉及宗教冲突,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中古时期,世界部分地区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广西桂平)位于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羽蛇神金字塔,由玛雅人于10世纪左右建成。每年春分及秋分两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分,在太阳的映照下,在金字塔一侧的阶梯上会形成三角形的阴影,酷似一条大蛇的影子。据此推知,古代玛雅人( )
A.自然崇拜占据主流地位
B.借鉴了古埃及人的技术
C.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
D.编制出世界最早的历法
[解析] 根据材料“每年春分及秋分两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分”“形成了三角形的阴影,酷似一条大蛇的影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玛雅人在修建金字塔时有一定的天文学知识,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崇拜,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玛雅人借鉴了埃及人的技术,排除B项;古代埃及人编制出世界最早的历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河北保定)在印加帝国,收获的季节有集市可供开展贸易活动,安第斯山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人们便在集市上进行物品交换:山区的产品主要为毛皮、兽肉、金属制品、山货等;沿岸地区则提供蔬菜、水果、棉花、玉米,还有鸟粪等。据此可知,印加帝国( )
A.政府统治力相对较弱
B.培育了多种农业作物
C.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
D.区域经济具有互补性
[解析] 根据“在印加帝国,收获的季节有集市可供开展贸易活动,……沿岸地区则提供蔬菜、水果、棉花、玉米,还有鸟粪等”可以看出,在帝国的不同区域间有贸易往来,体现出区域间的互补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府的统治状况,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区域有交流,并不能说明工商业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山东潍坊)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约2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 )
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
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 根据材料“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可知,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差异明显,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文字,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洲文明的封闭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湖北武汉)李氏朝鲜时期,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这体现了当时的朝鲜( )
A.王朝更替残酷 B.崇尚君民共治
C.宗藩体制脆弱 D.深受儒学影响
[解析] 依据材料“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可知,李氏朝鲜时期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王朝更替残酷,排除A项;B项与“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宗藩体制脆弱,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江苏扬州)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了《改新之诏》:中央设置二官,八省,一台。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央设置二官,八省,一台。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结合时间可以看出,这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化改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2023·江苏期中)从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翻译运动,所译书籍涵盖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波斯的文学,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等。据此可知,这场翻译运动( )
A.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B.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C.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D.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解析] 阿拉伯帝国翻译了古希腊、波斯的相关书籍,这种翻译活动有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侧重领域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古希腊典籍在翻译运动中的地位,排除C项;D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江西期中)阿拉伯帝国在对外征服扩张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工商业城市予以摧毁,而是加以保护,对帝国工商业的发展予以鼓励。这些做法的直接结果是( )
A.加快帝国境内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促进中欧丝绸之路的开通
D.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解析] 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对外征服扩张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工商业城市予以摧毁,而是加以保护,对帝国工商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可知,阿拉伯帝国保护工商业城市,推动工商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帝国境内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是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行为,排除B项;中欧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阿拉伯商人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材料里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南昌)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上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
10.(2023·合肥)阿拉伯哲学思想的大量传播,最终引发了希腊自然哲学在西欧的研究热潮,带来了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异端思想”,促成神学信仰的裂变,并在世俗大学中广泛传播。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影响了欧洲思想解放 B.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D.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解析] 依据材料“阿拉伯哲学思想的大量传播……促成神学信仰的裂变,并在世俗大学中广泛传播”可以看出,阿拉伯哲学促成神学信仰的裂变,传播了理性和世俗精神,进而影响了文艺复兴,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提及其本身的特点,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文化的源头是阿拉伯文化,排除D项。
11.(2024·海口)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
A.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C.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D.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解析]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反映了非洲的地理环境使得非洲较少受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非洲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非洲的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并非强调交通条件,排除C项;作者并非强调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排除D项。
12.(2024·张家口)1324—1325年,马里帝国第九位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他在开罗大肆采购,竟至黄金充斥于市,金价大跌,12年后仍不能恢复原价。在14世纪上半叶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标示出了马里之名,并绘有曼萨·穆萨的形象。这反映出此时马里( )
A.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C.原始资本积累加速 D.对外交往较为活跃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里帝国作为西非国家,其国王前往麦加朝圣,这说明其信奉伊斯兰教,早已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朝圣之旅进一步活跃了马里的对外交往,以至于让欧洲也了解到了它的存在,D项正确;曼萨·穆萨挥金如土是因为其黄金资源丰富,与经济水平、腐化堕落无关,排除A、B两项;马里帝国当时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将其财富称作原始资本,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甘肃酒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古城位于哈拉雷东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纪念馆。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进文化发展与更新的重要条件。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答案] (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