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据研究发现,美国政府的支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从占GDP的3.4%持续跃升至33%,直到1983年里根总统在任时才停止增长。另外,同一时期的16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政府支出从占GDP的8%跃升至45%。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变化
B.服务于两极争霸竞争的需要
C.暗示西方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D.推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繁荣
2.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套简易住宅和80多万套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3.20世纪60年代末,由哈佛大学等11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代表,成立了“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其宗旨写到“我们最初走到一起来是为了反对美国对越南的野蛮侵略,……我们为专家们不愿站出来揭发当前亚洲政策的含义而担忧……”这个组织的成立,表明当时美国( )
A.社会价值观遭受一定的冲击
B.政府的合法性遭到否定
C.民众普遍接受反越战的思想
D.冷战政策已经不得人心
4.下表是《战后日本生产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千人;指数:1975年为100)。这表明了二战后日本( )
行业 类别 1950 1960 1970 1980
农业 生产指数 51.2 75.2 94.7 121
从业人数 16 102 13 121 9 334 5 426
制造业 生产指数 5.1 25.3 92.2 101.9
从业人数 5 690 9 553 13 682 13 145
A.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 B.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D.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5.1945年《完全就业法案》这样描述:“所以美国人,天生就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岗位。”由此可知( )
A.经济危机持续严重 B.政府加强干预职能
C.保障贫苦劳工利益 D.落实“天赋人权”理念
6.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成立了总统特别小组,审核了91种现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法令条例,撤销或放宽了包括《矿工安全法》《汽车交通安全法》《水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规。这一改革措施( )
A.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缓和了日益加剧的劳资矛盾
C.打击了私人企业垄断利益
D.扩大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
7.1957年,《终局》首演,其主要人物包括: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的哈姆,侍立一旁、跛足的仆人克劳夫,以及住在垃圾筒、双腿皆无的哈姆的双亲纳格和耐尔。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却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该戏剧旨在( )
A.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
B.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
C.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
8.(2024·昆明)张宇燕、郭濂主编的《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中所呈现数据如图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 )
A.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B.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
C.在美苏争霸中综合国力日渐衰退
D.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9.(2024·哈尔滨)1982年美国股票总值的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90%的家庭只拥有全部股票的10.7%,而10%的家庭却拥有全部股票的89.3%;西德号称有75万工人持有股票,可是其份额在全部股票中只占5%。由此可见,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 )
A.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
B.促进了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C.消除了资本主义弊端
D.仅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
10.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文化审美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审视大众文化,这促使各种审美观念不断向传统文化发起挑战。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的发展( )
A.便利了社会思想控制
B.激发了人的自主意识
C.拓宽了人际交往空间
D.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播
11.2011年,英国《卫报》披露了美国军方研制软件操纵社交网络,一名美军可以拥有10个虚假身份出现在网络上,在其他国家制造亲美的网络舆论。据布鲁金斯学会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美国国务院在相关活动上花费将近1亿美元。这表明( )
A.冷战仍然在网络世界中延续
B.美国意图操纵舆论维护利益
C.技术进步导致战争形式变化
D.英美利益分歧同盟关系破裂
12.近年来,美国的黑人自觉运动鼓励重新认识非洲的根,甚至有人认为埃塞俄比亚是美国黑人的精神家园,这让埃塞俄比亚人经常感到莫名其妙。黑人学者还创造了一个黑人版全球史,声称西方文明也起源于非洲,然后通过埃及传到古希腊。他们热衷于以非洲人的视角,批评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这表明美国( )
A.出现了以黑人文化为主导的移民文化
B.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依然严峻
C.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
D.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1970年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1920—1970年的批发价格(1950=100))
——摘编自[意]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曲线图中批发价格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曲线图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分别说明其批发价格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特征及其成因符合史实,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据研究发现,美国政府的支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从占GDP的3.4%持续跃升至33%,直到1983年里根总统在任时才停止增长。另外,同一时期的16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政府支出从占GDP的8%跃升至45%。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变化
B.服务于两极争霸竞争的需要
C.暗示西方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D.推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繁荣
[解析] 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的政府支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涨幅较大,说明美国等国受到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与冷战有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矛盾,排除C项;“持续”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2.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套简易住宅和80多万套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由于战争影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如对医院进行国有化改革,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又进行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这些政策出台实质上是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缓和矛盾,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D项错误。
3.20世纪60年代末,由哈佛大学等11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代表,成立了“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其宗旨写到“我们最初走到一起来是为了反对美国对越南的野蛮侵略,……我们为专家们不愿站出来揭发当前亚洲政策的含义而担忧……”这个组织的成立,表明当时美国( )
A.社会价值观遭受一定的冲击
B.政府的合法性遭到否定
C.民众普遍接受反越战的思想
D.冷战政策已经不得人心
[解析] 从材料中的“我们为专家们不愿站出来揭发当前亚洲政策的含义而担忧……”等信息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政策,美国社会追求和平正义的主张有所削弱,专家学者们对越战保持沉默,说明当时美国社会价值观遭受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府合法性的看法,排除B项;C项中的“普遍接受”说法绝对,从材料信息来看,许多人保持沉默,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对越战的看法,没有涉及美国冷战政策,排除D项。
4.下表是《战后日本生产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千人;指数:1975年为100)。这表明了二战后日本( )
行业 类别 1950 1960 1970 1980
农业 生产指数 51.2 75.2 94.7 121
从业人数 16 102 13 121 9 334 5 426
制造业 生产指数 5.1 25.3 92.2 101.9
从业人数 5 690 9 553 13 682 13 145
A.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 B.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D.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解析]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生产指数的增长明显高于农业,制造业从业人数也从低于农业发展到远高于农业从业人数,表明了二战后日本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C项正确;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与制造业从业人数明显增多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日本等国奉行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排除D项。
5.1945年《完全就业法案》这样描述:“所以美国人,天生就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岗位。”由此可知( )
A.经济危机持续严重 B.政府加强干预职能
C.保障贫苦劳工利益 D.落实“天赋人权”理念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保障人们就业的责任,必要时,政府会直接创造工作岗位,这说明政府干预就业,注重加强干预职能,B项正确;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行后,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保障就业,没有特别针对贫困劳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保障就业,而不是为了落实“天赋人权”理念,排除D项。
6.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成立了总统特别小组,审核了91种现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法令条例,撤销或放宽了包括《矿工安全法》《汽车交通安全法》《水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规。这一改革措施( )
A.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缓和了日益加剧的劳资矛盾
C.打击了私人企业垄断利益
D.扩大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经济发展出现“滞涨”;美国总统通过重新审核现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法令条例,放宽对企业的监管,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来促进经济恢复,故选A项;选项B中的劳资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C中打击私人企业垄断利益,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反映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1957年,《终局》首演,其主要人物包括: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的哈姆,侍立一旁、跛足的仆人克劳夫,以及住在垃圾筒、双腿皆无的哈姆的双亲纳格和耐尔。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却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该戏剧旨在( )
A.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
B.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
C.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后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终局》中,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身体残疾和渴望得到关怀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的矛盾状态,旨在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D项正确;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A项错误;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的浪漫主义风格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8.(2024·昆明)张宇燕、郭濂主编的《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中所呈现数据如图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 )
A.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B.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
C.在美苏争霸中综合国力日渐衰退
D.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解析] 材料通过曲线统计图形式呈现了美国战后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说明美国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而对外转移落后产业,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主要通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扩大国外市场,排除A项;美苏争霸是在冷战时期,与材料时间段不符,排除C项;经济“滞胀”后,美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9.(2024·哈尔滨)1982年美国股票总值的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90%的家庭只拥有全部股票的10.7%,而10%的家庭却拥有全部股票的89.3%;西德号称有75万工人持有股票,可是其份额在全部股票中只占5%。由此可见,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 )
A.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
B.促进了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C.消除了资本主义弊端
D.仅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改革,股权虽然分散化了,但是绝大多数股票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因此这一改革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产生质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西方国家贫富差距在扩大,A项误读材料,排除;股权分散化并不是福利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这一改变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排除C项。
10.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文化审美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审视大众文化,这促使各种审美观念不断向传统文化发起挑战。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的发展( )
A.便利了社会思想控制
B.激发了人的自主意识
C.拓宽了人际交往空间
D.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文化审美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审视大众文化,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空间的影响,排除C项;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有利有弊,排除D项。
11.2011年,英国《卫报》披露了美国军方研制软件操纵社交网络,一名美军可以拥有10个虚假身份出现在网络上,在其他国家制造亲美的网络舆论。据布鲁金斯学会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美国国务院在相关活动上花费将近1亿美元。这表明( )
A.冷战仍然在网络世界中延续
B.美国意图操纵舆论维护利益
C.技术进步导致战争形式变化
D.英美利益分歧同盟关系破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军方研制软件操纵社交网络,在其他国家制造亲美的网络舆论,说明美国通过操纵舆论这种方式维护其利益,B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材料为2011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美国妄图控制舆论,没有涉及战争的信息,排除C项;英国《卫报》仅披露了美国的黑幕,并不能说明英美关系破裂,与史实也不符,排除D项。
12.近年来,美国的黑人自觉运动鼓励重新认识非洲的根,甚至有人认为埃塞俄比亚是美国黑人的精神家园,这让埃塞俄比亚人经常感到莫名其妙。黑人学者还创造了一个黑人版全球史,声称西方文明也起源于非洲,然后通过埃及传到古希腊。他们热衷于以非洲人的视角,批评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这表明美国( )
A.出现了以黑人文化为主导的移民文化
B.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依然严峻
C.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
D.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解析] 据材料,近年来,黑人学者热衷于以非洲人的视角,批评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黑人自觉运动和黑人版全球史等观点在美国的盛行,表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依然严峻,B项正确;据所学,以黑人文化为主导的移民文化并非近年才出现的现象,排除A项;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与美国部分黑人学者“热衷于以非洲人的视角,批评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不符,排除C项;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1970年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1920—1970年的批发价格(1950=100))
——摘编自[意]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曲线图中批发价格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曲线图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分别说明其批发价格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特征及其成因符合史实,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任意选取两个阶段作答即可)
(1)阶段及其特征:1920—1940 年,前期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不断下降,后期有所回升。
成因:前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后果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导致批发价格不断下降;后期各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及世界走向战争对物资的需求激增,促使批发价格逐步回升。
(2)阶段及其特征:1940—1945 年,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不断上升。
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规模的扩大,大批军事订货刺激了批发价格的上升。
(3)阶段及其特征:1945—1950年,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逐步回升上涨。
成因: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迅速发展;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使西欧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对各类物资需求旺盛,导致批发价格逐步上涨。
(4)阶段及其特征:20世纪50—70 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在高位中稳步上升。
成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这些因素促使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由此推动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在高位中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