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宁夏期中)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次日(3月11日)由孙中山颁布。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 )
A.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B.敦促清帝加紧退位
C.保卫民主革命成果 D.获取广大民众支持
2.(2023·江西期末)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所得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3.(2023·广西期中)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4.(2023·河南期末)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体系
D.铲除了专制的社会土壤
5.(2023·河北保定)1911年12月南北会谈中,南方代表伍廷芳声明,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北方代表唐绍仪认为,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使清廷易于下台。这说明南北方( )
A.意识到预备立宪的必要性
B.赞同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
C.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
D.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
6.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易水送别》《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7.(2023·湖南永州)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
A.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
C.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
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
8.20世纪初,“国民之母”与“女国民”作为新女性形象为知识分子所期许和倡导,许多女革命家、女性知识分子皆把着男装看成是“由外而内”实现由文弱到勇武、由贞静到侠烈的新女性的重要手段。这反映出当时( )
A.男女平等初步实现 B.女性爱美意识强烈
C.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D.西式服装成为主流
9.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0. [2023·漳州市高三联考]作为直接证据,如图材料可用于说明( )
如图是1912年8月31日英国《插图伦敦新闻》封面画,图注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原文如此)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博士和总统袁世凯”。莫理循是澳大利亚籍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当时被西方媒体誉为“舵手”“拯救中国的救星”。他后来回忆说:“许多图片新闻刊载有我的画像,最有趣的是伪造我站在袁世凯身旁并以一份文件请其过目的那张画像。这是总统和他的秘书蔡廷干的照片,不过蔡的头被我的头取而代之了。”
A.西方各国对袁世凯政府的支持
B.西方社会意图干涉和影响民国政府
C.伪造的照片史料没有史料价值
D.民国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11. [2022·湖北卷,7]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2. [2023·山东临沂质检]1901年7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为适应“新政”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 )
A.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
B.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
C.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D.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宁夏期中)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次日(3月11日)由孙中山颁布。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 )
A.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B.敦促清帝加紧退位
C.保卫民主革命成果 D.获取广大民众支持
[解析] 材料“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次日(3月11日)由孙中山颁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被迫同意袁世凯迁都北京,为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要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政治,因此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保卫民主革命成果,C项正确;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是材料所述内容客观产生的影响,不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政治,而不是获取广大民众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西期末)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所得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的乡绅或“逃亡”或“不复挺身任事”而导致了原来旧的地方办事机构不再理事,这说明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地方社会处于无序状态,而不是弃旧趋新,排除A项;材料中的“不复挺身任事”说明乡绅没有积极共建民主共和政府,民主共和观念对基层影响较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不能说明“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广西期中)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民众对于留辫子这件事的态度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人民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进步发展,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国家,实际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河南期末)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体系
D.铲除了专制的社会土壤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可知,当时政治党团建立的数量较多,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利,而政治党团数目的增多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这离不开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A项正确;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项;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专制主义思想仍然顽固,并没有被彻底铲除,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北保定)1911年12月南北会谈中,南方代表伍廷芳声明,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北方代表唐绍仪认为,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使清廷易于下台。这说明南北方( )
A.意识到预备立宪的必要性
B.赞同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
C.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
D.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南方代表伍廷芳强调以“共和”为前提的“议和”,北方代表唐绍仪主张“国民大会”“开国会”“民主”“清廷易于下台”,这表明南北双方均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清政府的改革举措,当时已经失败,排除A项;南北方都没有明确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排除D项。故选C项。
6.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易水送别》《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解析] 根据材料“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意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材料不是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材料不是借助列强来排满,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湖南永州)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
A.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
C.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
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
[解析] 20世纪初,伴随着新式学堂和教育的发展,接受西方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成为传播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结合材料,这些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主张教育改革,反对专制体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新式知识分子的壮大有利于革命队伍的扩大,但不是所有的新式知识分子都拥护革命,排除B项;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与内涵发生变化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20世纪初,“国民之母”与“女国民”作为新女性形象为知识分子所期许和倡导,许多女革命家、女性知识分子皆把着男装看成是“由外而内”实现由文弱到勇武、由贞静到侠烈的新女性的重要手段。这反映出当时( )
A.男女平等初步实现 B.女性爱美意识强烈
C.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D.西式服装成为主流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传播。依据材料“许多女革命家、女性知识分子皆把着男装看成是‘由外而内’实现由文弱到勇武、由贞静到侠烈的新女性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革命思想对女性的影响,是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革命思想对女性的影响,不能说明男女平等初步实现,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是女性爱美意识增强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西式服装的影响,而且“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
10. [2023·漳州市高三联考]作为直接证据,如图材料可用于说明( )
如图是1912年8月31日英国《插图伦敦新闻》封面画,图注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原文如此)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博士和总统袁世凯”。莫理循是澳大利亚籍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当时被西方媒体誉为“舵手”“拯救中国的救星”。他后来回忆说:“许多图片新闻刊载有我的画像,最有趣的是伪造我站在袁世凯身旁并以一份文件请其过目的那张画像。这是总统和他的秘书蔡廷干的照片,不过蔡的头被我的头取而代之了。”
A.西方各国对袁世凯政府的支持
B.西方社会意图干涉和影响民国政府
C.伪造的照片史料没有史料价值
D.民国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解析:据材料“这是总统和他的秘书蔡廷干的照片,不过蔡的头被我的头取而代之了”,可知1912年8月31日英国《插图伦敦新闻》封面画是外国媒体伪造的,并做出相应的报道,这是为了在舆论上影响民国政府,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英国媒体的态度,并不能代表西方各国的态度,排除A项;照片可以用来研究当时西方社会对民国政府的态度,有一定价值,排除C项;清政府沦为了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而不是民国政府,排除D项。
11. [2022·湖北卷,7]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据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
12. [2023·山东临沂质检]1901年7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为适应“新政”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 )
A.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
B.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
C.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D.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
解析:六部建立后,承担着中央核心职权,题干中的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农工商部、练兵处、民政部、学部的设立,使得吏、户、礼、兵、刑、工的传统六部机构被抽干架空,C正确;题干未提及清政府改革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排除A;“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与材料中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否定)。
理由:“大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了中国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共和名存实亡;“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复辟埋下伏笔,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肯定)。
理由:“大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大妥协”使南方革命力量免于遭袁世凯镇压;“大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避免了南北内战和南北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在避免流血冲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