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台阶(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台阶(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1 15:17:12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十分关冷漠,导致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也不够亲密,尤其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所教学的八年级二班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帮学生找回对父亲应有的感动。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情节清晰,适合学生的阅读,在理解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本文细节描写极蕴情感,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教师要作适当点拨。我所教学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但他们的阅读面较窄,阅读的描写父亲的文章较少,仅限于课本上的篇目,所以,对于本文中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理解肤浅。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试着复述小说内容,并让学生搜集歌颂父亲的诗歌和歌曲,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效果分析
通过《台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能读准字音,写准字形。通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品读文章语言,理解父亲要强、节俭、坚韧、谦卑的性格特点。感受父亲的朴实和伟大,以及对父亲身上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和怜惜。品读完小说后播放歌曲《父亲》,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感受和理解,欣赏完歌曲让学生从文中的“父亲”身上找找自己父亲的影子,谈谈自己的父亲。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自己的父亲,感恩父母,并且树立自尊自强的积极人生观。这堂课既完成了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渗透了德育教育,落实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人生经历,学生对像父亲一样那一辈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果课前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类似本文的文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课题: 台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课件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饱经沧桑、勤劳、朴实、贫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眼神、皱纹、破碗)大家能通过细节看出人物的特点。《台阶》用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也为我们勾画了一位父亲的形象。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李森,一道踏上家乡门前的那座台阶,去认识这位父亲。(板书课题)
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词:凹凼 涎水 尴尬 倔。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先指读,再练习写。
三、踏上台阶,认识父亲
1、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课件出示)小说讲述了一个 故事?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2、小说的内容不是这么简单的,怎么样才丰富?(出示课件)问题:(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父亲要建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原因?
(2)文中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父亲建新屋准备时间的漫长?
(3) 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师:跳读课文,找出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句子。
学生回答问题
师:父亲想获得尊重。(出示心理学需求金字塔)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
师:建屋是不易的,父亲的材料是怎样准备的?因为贫穷,用“捡”,概括材料的准备过程:一位要强(板书)的父亲,资金是怎么来的?4个月120天,120*1.5=180元/年。用“攒”概括资金的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坚忍不拔、节俭的父亲。(板书:节俭坚韧)
师:新屋建好后,父亲怎样了?老了,找找细节。(出示课件:70页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文中把父亲的头发比作什么?(刚收割过的庄稼茬)如果改作“秋天的乱草”,哪句写得好?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比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师:父亲不仅人老了,心也老了。为什么?
齐读课文29自然段
“一个战斗者不能打仗了,一个劳动者不能劳动了”,会是怎样的心情?父亲是被什么打败了?(失去了目标,没有奔头)
3、再回答之前的问题,补充:小说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从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父亲形象。学生回答。
四、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课件出示)请从文中找一处描写父亲的细节,我们深情地读一读。
要求:1、从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语句。
2、最后一句必须是“我的 的父亲啊!”并说一说你加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朗读,做批注。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朗读“我”的朴实的父亲啊!如果要画一幅画表现父亲的性格,要画出那些细节?如果用一种颜色,用哪种颜色?(泥土的颜色)
学生品读21自然段,老师引导,用动作演示(一人读,一人表演)
(课件出示28自然段)父亲为什么粗暴的推开我?
(预设)不服老倔强(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学生齐读这一句。
五、走下台阶,理解父亲
1、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觉得自己辛苦一生,建成了带高台阶的新屋,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师:给最后一句加一个感叹词,表达儿子的心情。(啊 哦 唉)
3、(课件出示)“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4、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父亲又何止他一个呢?他们用自己辛勤的一生,为我们搭建了一级一级的台阶,他们就是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5、欣赏歌曲
(课件出示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感受如山的父爱。
六、拓展延伸,读懂父亲
从“父亲”身上找找自己父亲的影子吧!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作中注意细节刻画,走进生活谈谈自己的父亲。
(课件出示)回忆关于父亲的一两个细节,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他的性格、他的意志、他的追求······
学生练笔,小发言组代表发言。
七、作业:(课件出示)
1、把《我的父亲》整理到周记本上;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板书设计: 台 阶


坚 韧
节 俭


要 强 亲

《台阶》教材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美德。《台阶》的作者李森祥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台阶》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既有小说细腻的笔法,也有散文浓厚的情感,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位农民父亲独特的人格魅力。本文的写作着眼点不落俗套,不是偏重于父亲的爱子深情,而是偏重于父亲的创业过程,通过作者精细的刻画,父亲的形象折射出感人的人性光辉。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得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详略得当,人物鲜活,主题鲜明。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基于当地农村浓郁的乡土文化背景,当地的风俗是台阶越高,屋主人的地位就越高。所以父亲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此,父亲费尽心血,操劳大半辈子就是为了这一朴实而伟大的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朴实而伟大的父亲: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优秀品质的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和怜惜。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课标要求,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蕴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欲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台阶》观课记录
本节课讲授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台阶》,崔丽萍老师以语文课标为指导,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充分考虑八年级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品读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上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节课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不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盛。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二、有效的设计主问题
本课有效的设计主问题的,如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小说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然后跳读课文,找出回答三个问题:(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父亲要建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原因?(2)文中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父亲建新屋准备时间的漫长?(3) 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找出这三个问题答案后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从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父亲形象”这一主问题。本文的主问题设计既有过渡又有深度,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教学、难点,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以读为主,体现教学的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默读——朗读——品读,每次朗读均有相应的学习任务。三次读文本,均结合语文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均遵循了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原则。每次阅读老师都给出了学生很具体的阅读要求,在品读中还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崔丽萍老师对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指导的很到位。课上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去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情景反复体会、玩味,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比如让学生从文中找一处描写父亲的细节,深情地读一读。 要求:1、从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语句。2、最后一句必须是“我的 的父亲啊!”并说一说你加这句话的理由。真正体现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是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而是把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该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
四、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
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要强”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节俭、坚韧”,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教学是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本课也难免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题部分,还是有点浅尝辄止,怎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去研究。
《台阶》评测练习
本课设计如下练习:
一、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词:凹凼 涎水 尴尬 倔。
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先指读,再练习写。
二、小说讲述了一个 故事?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跳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父亲要建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原因?
(2)文中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父亲建新屋准备时间的漫长?
(3) 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小说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从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父亲形象。
四、从文中找一处描写父亲的细节,我们深情地读一读。
要求:1、从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语句。
2、最后一句必须是“我的 的父亲啊!”并说一说你加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朗读,做批注。
五、学生练笔:回忆关于父亲的一两个细节,写写自己的父亲。
六、课后作业:
1、把《我的父亲》整理到周记本上;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台阶》课后反思
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在讲授《台阶》一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凸显真正的语文味,首先看油画《父亲》创设情境引入;接着,积累字词,夯实基础知识;然后,踏上台阶,认识父亲,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概括出父亲性格;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分析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感悟父亲的形象;通过给最后一句加感叹词,体会作者情感;最后播放歌曲《父亲》,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为学生讲自己的父亲奠定了情感基础。欣赏完歌曲让学生从文中的“父亲”身上找找自己父亲的影子,谈谈自己的父亲。 将学生从课本引回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不经意的,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而水到渠成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默读——朗读——品读,每次朗读均有相应的学习任务。三次读文本,均结合语文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均遵循了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原则。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反思这堂课,感觉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
总之,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喜欢,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更浓一些。
《台阶》课标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关于小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我根据小说鉴赏的要求来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蕴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以《台阶》为课例,我力求教给学生一点鉴赏小说的方法,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文中的某个情景或细节反复体会、品读,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积累富于表现力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