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汝窑弦纹尊
宋代
壹
重要名词
请输入重要名词
贰
课标要求
(1)请输入核心问题
(2)请输入核心问题
(3)请输入核心问题
本课
重点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唐宋时期,南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 ,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 料
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清明上河图》中的农村
腰镰刈熟趁晴归,
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
朝出移秧夜食麦。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经济作物
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北宋王居正
《纺车图》
黄
道
婆
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
宋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提高粮食产量,有助于人口增长;
2、对传统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改变了种植结构,推动棉纺织业兴起。
【学习聚焦】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宋朝虽然不是统一王朝,但人口数量在宋徽宗时期已经超过1亿,几乎是盛唐天宝年间人口的两倍,南北户口比例为6:4宋代垦田的最高数额达到7亿2000万亩。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亩产量,宋代农业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水稻移秧栽培。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
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汝
窑
官
窑
哥窑
钧
窑
定
窑
青
花
瓷
釉里红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注意:活字印刷术出现,但普遍使用的依然是雕版印刷
◎宋代采煤示意图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繁荣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脚
店
香丰正店
孙羊店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繁荣
(1)贸易:
①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繁荣
(2)货币: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交子
◎元代纸币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繁荣
(3)市的特点
①突破坊市空间(草市);
②突破时间限制(夜市);
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民间的勾栏、瓦子
“天涯同此路,
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东京梦华录》
一、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
时间 表现
唐朝中叶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的粮食。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文化重心南移
材料:欧阳修所说的北方士人在发解时,比起南方士人来讲,已经是“十倍优假之”,是指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地方上州、军举行解试时,每一州、军各立有一个解额,多少不等,北方各路的州、军由于应考者少,相对来讲解额比较宽,通过容易,东南各路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应考者多,相对来讲解额比较窄,通过也较难。他认为北方士人获得发解已经比较容易,学业程度自然无法和南方士人相比,如果到中央的省试又再给予特殊优待,那对南方士人实在太不公平。北方的要求保障,正显示了北方人已无法在科举上与南方人竞争。
——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二、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①原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②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唐宋宰相的出身:唐代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134名,出自126个家族。
“惟有糊名公道在 孤寒宜向此中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①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②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人身束缚松弛)
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二、社会的变化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臣窃以古称良贱,灼然不同。良者即是良民,贱者率皆罪隶。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罗愿:《罗鄂州小集》
材料一
人身依附
自愿雇佣制
部曲制
租佃制
材料三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端明集》
重视当前政治、经济地位
材料二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以养活家口,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朱熹《劝农文》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盛衰矣。”
——袁毂
二、社会的变化
3、国家控制逐渐松弛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患。 ——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宋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二、社会的变化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放松迁移限制,人身束缚松弛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盛衰矣。 ——袁毂
庶族地主崛起
阶层流动活跃
三、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②佛教、道教盛行,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论语注疏》
材料一:“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材料二: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二程遗书》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三、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2)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3)目的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理学关注的主题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并以此论证封(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材料一
材料二
周敦颐
张 载
邵 雍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壹
重要名词
请输入重要名词
贰
课标要求
(1)请输入核心问题
(2)请输入核心问题
(3)请输入核心问题
本课
重点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1)特点:
(2)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程颢和程颐(二程)
理学开创者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推动儒学的思辨化、哲理化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3)主要内容
①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 料
理表现在道德规范就是“三纲五常”——儒学家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物理
心理
病理
……
匠人用木头打造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的时候,他先要有对椅子、桌子的“理”的把握,如桌子有四条腿、椅子有靠背,用这样的“理”来指导“气”聚合成各种物体。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3)主要内容
②人生观: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材料一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一
道德与人欲对立时,理学家主张弘扬道德抑制人欲,反对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
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却很难把握。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三
成为统治者扼杀人性、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理学逐渐僵化、变态。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3)主要内容
③方法论: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朱子语类》
材料一
(王阳明)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
材料二
弟子请朱熹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
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
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仁”的境界。
——参考《宋元学案》、《宋史道学传》
“格物致知”为何没有出现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大学》。
理学似乎在窥视实证的自然科学,倘若如此必将出现理性主义。遗憾的是朱熹没有自然科学知识。
西方启蒙思想家大都从科学中获得启示,英国的洛克与牛顿、波义耳是好友,对自然科学了解很多。法国的伏尔泰不仅研究牛顿的成果,而且还做过许多科学实验。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论文。德国的康德在46岁之前主要著述都是自然科学方面。
而朱熹是从经书中获得的义理,从《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发展出“格物穷理”,然后又回归到《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无法逃脱儒学的窠臼,最终还是为提升道德、实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思路问题,是传统文化有所缺失。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拓展】积极影响
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理学中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身体力行意识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物 表现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地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文学
(1)宋词:
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所谓“词境”,也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 ——李泽厚《美的历程》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思考:为什么词这种诗歌体裁在宋代兴盛?
材料一
材料二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文学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
弃
疾
苏
轼
念如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文学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李
清
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霖铃·寒蝉凄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
永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文学
(1)繁荣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性演出场所日益增多;元初取消科举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在艺术上得到反映。
(2)构成:
◎《西厢记画谱》
◎杂剧演出壁画
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艺术
(1)书法:
(2)绘画:
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爱看古庙破苔痕,
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
从来不见梅花谱,
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
东风吹着便成春。
——明.徐渭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绘画沿着写实的 功利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的魏晋之后,便梅开两朵一支是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一支是与之对立的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文人画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自魏晋开始,逐渐占据中国书画的主导地位,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诗不能尽”,于是“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有诗人的境界,有似音乐的旋律,也有如舞蹈的风姿。
中西绘画在表现技巧上大不相同。当西方画家注意定点透视时中国山水画家却无视这一点。他们的视点或高或低,或近或远,因此,既可以在竖幅画中表现重峦叠嶂,又可在横卷画中表现万里长江。当西方重视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的表现力时,中国画家则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作。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的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以自娱、解脱为绘画目的,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米芾《新恩帖》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赵佶《写生珍禽图》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4、科技
①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地位: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火 药:
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活字印刷术
◎元代铜火铳
(1)三大发明
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4、科技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古代科技著作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
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总结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人物 朝代 成就
沈括 北宋 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元朝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2)其他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