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表格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表格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6-29 13: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1)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过往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熟悉了基本的尺寸度量单位,包括米和厘米的应用,并学会了准确测量物体尺寸的方法。今天,我们将采用一种协作互动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1. 通过亲手实践,学生们将会直接感受到毫米在日常应用中的价值。
通过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实操,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对于小于一厘米的长度,我们需要使用毫米这一更为精确的单位来描述。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们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 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们将建立起对毫米这一度量单位的直观理解,并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转换技巧。
通过资料搜集、实际测量、小组讨论等数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将加强对毫米单位的认识,形成清晰的毫米长度观念,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
1. 学生们将进行亲身体验,通过观察和模仿身体动作,同时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来了解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建立起对毫米的基本认知。他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毫米作为测量基准,并熟练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完成相关的单位换算练习。
2. 通过亲手测量物体长度,学生们将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如何对长度进行粗略估计,进而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3. 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学生们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普遍应用,并通过团队协作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重点
提高精准的"1毫米"识别能力,同时熟练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转换方法。
学习准备
教学用具清单:演示用PPT文档、直角三角尺、卷尺。
学生需携带物品:直角测量工具、一元硬币、个人银行卡、若干小木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营造场景,引入新课题。(6分钟)
1. 通过比划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并帮助他们记忆一米与一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对数学课本的尺寸进行估计,然后测量实际尺寸以检验之前的猜想。
3. 当发现数学书的尺寸不是整厘米时,我们该如何准确记录?学习使用比厘米更细分的单位——毫米,以实现更精确的测量。
4. 板书本次课的主题“毫米的认识”,并解释毫米与厘米的转换规则。
1. 学生们使用肢体动作来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差异。
2. 通过现场演示,学生们运用身体语言模拟测量活动。
3.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并分析测得的数据。
4. 确保学生清晰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1. 填空题。
1米 = (100)厘米
100厘米 = (1)米
9米 = (900)厘米
400厘米 = (4)米
5米 = (500)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2. 数学小测验——挑战你的智慧。
(1) 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包含了(10)毫米。
(2) 在4厘米和5厘米之间包含了(10)毫米。
(3) 在2厘米和6厘米之间包含了(40)毫米。
(4) 在4厘米和9厘米之间包含了(50)毫米。
(5) 1厘米等于(10)毫米。
2厘米等于(20)毫米。
10厘米等于(100)毫米。
30毫米等于(3)厘米。
答案:(1)10(2)10(3)40(4)50(5)10 20 100 3
实操演练,亲自操作用具进行测量。
(25分钟)
1. 建立“1毫米”的概念体验。
(1)引导学生通过目测估计数学课本的大小,尝试给出一个大概的尺寸。
(2)使用测量工具精确量取数学课本的长宽高。
(3)在学习量取的过程中,介绍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2. 实地考察“1毫米”的具体长度。
(1)学生们观察并报告1厘米刻度尺上有多少个刻度。
(2)通过多媒体展示,将1厘米刻度尺放大并分成10份,每份即1毫米。
(3)通过观察,形成对1毫米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
(4)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尺寸通常以毫米来衡量?
教师总结: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尺寸或厚度是1毫米,比如身份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
3. 思考:你是否已经理解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写下换算公式: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1.(1)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交流讨论。
(2)组织小组辩论,探讨学生对书籍中数据的个人预测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距。
(3)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需要更准确的度量单位来衡量长度,因此引入了一种新的长度计量标准。
2.(1)同学们仔细观察了刻度尺,并交流了他们的发现:每个1厘米刻度上有10个细分度。
(2)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学生们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3)闭上眼晴,努力在脑海中形成1毫米的长度印象,同桌之间通过手势相互演示这一长度。
(4)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应用这一新知识的实例。
3.清楚地说明:1厘米等于10毫米,而10毫米也等于1厘米。
三 巩固练习。 (5分钟)
1. 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尺子测量不同学习用品的尺寸。
教师与学生协同工作,一起探讨测量的尺寸结果。
总结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2. 学生需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习题,包括“实践体验”栏目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 分组进行教具的实地测量任务。
2. 共同检查并修正测量得到的数据。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回顾,知识拓展。(4分钟)
1. 今天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点,并且我有一些个人的感想和领悟想要和大家交流。
2. 请大家根据今天课程的内容,自行安排一些练习题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1. 交流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2.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带领学生们回顾了米和厘米这两种常用的长度衡量单位。随后,我指导学生们使用尺子来测量数学课本的尺寸,并提出疑问:“为何数学课本的尺寸并非完全符合整数厘米的标准?我们应当如何精确地表述这些尺寸?”通过这样的提问,我引入了今天的课程主题,旨在激发学生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精神。在讲解期间,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毫米这一更为精细的长度单位。通过测量课本的厚度,我让学生们直观地体验了1毫米的实际大小。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毫米概念的理解,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描述毫米级别的物体。在课程的尾声,我向学生们传授了使用刻度尺的技巧,并阐释了毫米与厘米的换算方法。整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