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语
文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卷面分值150分,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仔细阅读
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答题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板块一】厚积淀传文化基因(30分)
学校开展“经典之‘望’”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解字析“望”知内涵
①甲骨文“望”字,像一个人站在地上,睁大眼睛远眺。金文加上了“月”形,更明
显地表达了“远望”的意思。发展至小篆,“望”的字形基本确定
②《辞海》中,“望”的基本义是“向远处看”。常用的义项
望
wang
还有“农历每月十五的月相”“盼望、希望”“声望、名望”等。
③“望”,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篇章里灿如星火,熠熠生辉。其
中有自然界的大漠弧烟,长河落日;有岁月的斗转星移,季节变
望
迁:有个人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有家国的兴衰荣辱,薪火相
传;有科技的更新dié代,持续发展…
望
④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使“望”宇的义项逐渐增多。在文人的笔墨里,以它的基
本义为圆心发散开去,演y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向外观到向内求的过程。
1.请结合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远跳
(2)薪火相传
(3)更新dié代
(4)演y
2.选出下列成语中“望”字的含义是“声望、名望”的一项。(3分)
A.望洋兴叹
B.德高望重
C.望子成龙
D.望文生义
3.小语在阅读文本时作了如下几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常用的义项”是主语部分,“常用的”是定语。
B.第③段使用了大量四字词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C.选文中“睁大眼晴”“斗转星移”“柳暗花明”“兴衰荣辱”都属并列短语。
D,选文第④段里“望”加引号的作用是:标示“望”字,表示对它加以强调。
4.小文觉得第④段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她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2024·赤峰中考语文第1页(共8页)
任务二:品文悟“望”通诗意
5.小文梳理了教材中有关“望”的古诗文,并进行了深入探究。请帮她把空缺的句子补
充完整。(8分)
“望”在古诗词中的呈现
探究发现
王绩《野望》领联“树树皆秋色,①”
描绘了诗人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余晖的晕
“望”见的自然风光:
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
人“望”中所见的自然景物,
“溪云初起日沉阁,②”,放眼望去,溪
都是诗人彼时内心情感的真实
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营造出
写服,借文字寄情于笔端。
了萧条苍凉的氛围。(许浑《威阳城东楼》)
“望”中的个人际遇:
《登飞来峰》“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同为登高望远所写的诗
表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作,《登飞来峰》自信昂扬,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前代贤君已
《登幽州台歌》则悲伤沉郝。
成历史,后世明君无缘相见。一句“④,⑤”
它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
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调怅和弧寂跃然纸上。
“国一,悄怆幽邃”都表现
出了作者的孤寂与落寞。
杜甫用“国破山河在,⑦”呈现了“望”
“望”里的家国情怀:
中所见: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而山河依旧是原来
杜甫和辛弃疾都经历了国
的样子。这一联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不
国伤时的感清。(《春望》)
聊生的时代。他们诗、词中的
“⑧?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登楼远
“望”超越了视觉意义上的
跳,忧国忧民,思接千载。(《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看”,演化为渴望为国尽忠
的伟大理想。
亭有怀》)
“望”字在诗文里,走过九万里山河。山川河流入字,文墨精神入字,铮铮铁
骨入字,朗朗乾坤入字。“望”,在血脉的传承里,历尽黄沙始见金。
6.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6分)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荐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2024·赤峰中考语文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