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9 13: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第一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端。
教材从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分区等方面展开,内容丰富,层次清晰,为后续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了基础。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熟悉。
学生对亚洲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表面的知识,对于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具体特点及影响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空间思维和地理逻辑推理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进行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能够通过比较,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能够说出亚洲的地理分区及各个分区的主要国家。
能够分析亚洲地理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析图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亚洲与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激发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
亚洲的地理分区及地域差异。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准确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理解亚洲地理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等基础知识。
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亚洲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的视频短片,如长城、泰姬陵、东京都市风貌等。
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现的是哪个大洲的景象?”引导学生回答“亚洲”。
教师引入:“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它地域辽阔,景观多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二)新课讲授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20 分钟)
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讲解
教师提问:“要描述一个地区的位置,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亚洲的半球位置
展示“亚洲在世界的半球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回答:“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教师解释判断依据: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亚洲大部分在 20°E 至 180°之间,所以在东半球;赤道(0°纬线)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亚洲大部分在赤道以北,所以在北半球。
亚洲的海陆位置
展示“亚洲的海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周围的海洋和相邻的大洲。
提问:“亚洲东临哪些大洋?西与哪些大洲相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展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提问:“亚洲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的大致经纬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亚洲北部约达北纬 81°,南部达南纬 11°,东部约达西经 170°,西部约达东经 26°。
强调: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这对亚洲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世界第一大洲(20 分钟)
面积比较
展示世界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亚洲的面积之大。
提问:“亚洲的面积在七大洲中排名第几?”
学生回答:“第一。”
教师进一步说明:亚洲的面积约为 44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跨纬度比较
展示七大洲跨纬度比较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是多少?在七大洲中排名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亚洲北部约达北纬 81°,南部达南纬 11°,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东西距离比较
展示七大洲东西距离比较图。
提问:“亚洲东西距离大约是多少?”
学生观察地图估算,教师公布答案:亚洲东西距离约 18000 千米,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地理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亚洲广阔的面积、跨纬度广和东西距离长对其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了哪些影响?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亚洲面积广大,导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跨纬度广使得气温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东西距离长导致东西部降水差异显著,河流长度和流量也有所不同。
(三)亚洲的地理分区(20 分钟)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介绍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提问:“中国位于哪个分区?这个分区还有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中国位于东亚,还有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分区与中国的相对位置。
提问:“哪些分区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与中国接壤,北亚位于中国北部,中亚位于中国西部,西亚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南亚位于中国西南部,东南亚位于中国南部。
展示“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图”,分别介绍各个分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居民生活方式。
例如,西亚地区气候干旱,居民多穿长袍,以游牧为生;北亚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多住木屋,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居民多住高脚屋,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等。
提问:“造成这些生活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河流等)的差异是造成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三)课堂小结(10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以及亚洲的地理分区和地域差异。
教师强调亚洲地理位置和范围的重要性,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亚洲的地理和文化,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出示一些与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亚洲大部分位于( )
A. 南半球、西半球 B. 南半球、东半球
C. 北半球、西半球 D. 北半球、东半球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A. 苏伊士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讲解练习答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五)课后作业(5 分钟)
绘制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标注出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收集有关亚洲某一地理分区的资料,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地理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案例分析。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培训。此外,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要更加精准,确保各项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