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姓名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分数的意义 单元 四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中提供了三种类型、八个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而能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丰富的感知。然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再通过一定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应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又学习了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与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情境感悟中,建立单位“1”的概念;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理解分数内涵,认识分数单位;能联系实际说出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 2.通过一个(组)数学信息的呈现与辨析,充分经历观察、比较、猜测、交流、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3.在选取典型数学事例解释分数意义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单位“1”的理解和分数意义的自主建构。 五、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出示手势:一根手指、一只手、一双手。 观察手势,说出每个手势的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不同情境中“1”的不同含义。
整体感知,分类分析,认识单位“1” (一)丰富情境,整体感知 1.合作探究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一说:同桌交流每个分数的含义。 2.组织交流 适时追问③号与⑥号图中分数表示的含义。 (二)组织分类,对比辨析 1.自主分类 引导: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2.资源对比 呈现学生资源进行分析。 3.完善分类 聚焦③号与⑥号。 质疑:这两幅放在哪一类比较合适? 小结:③号与⑥号都是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的,单独作为一类更合适。 追问:你还想到把哪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三)问题引领,总结提炼 引导:你觉得这几类都和哪个自然数有关系?今天认识“1”和以前学习的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 揭示:单位“1”的含义。 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 ⑴一个物体 ⑵一条线段 ⑶一个单位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类理由。 学生说一说可以平均分的计量单位。 学生观察后回答。 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把分数意义的学习起点确定在认识分数的具体含义上,主要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解释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感受分数基本属性,这是综合分数共同属性的基础。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启迪思考,让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单位“1”,并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经过师生互动两个环节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对单位“1”的理解和对“平均分”的关注,再概括“分数的意义”水到渠成。
关联沟通,聚类分析,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一)无限想象,感悟共同本质 1.质疑:刚才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表示什么含义? 2.引导:除了这些分数,你还想到把什么看作单位“1”,得到怎样的分数呢? (二)提炼本质,概括分数意义 1.启发:回顾研究分数的过程,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分数吗? 指名汇报。 2.揭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3.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三)看图估数,认识分数单位 质疑:估一估,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引导:给大家一点提示,现在你能准确地知道用哪个分数表示吗? 揭示: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快速反应:说说下面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 质疑: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指出:分数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 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 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再指名汇报。 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 同桌互说 学生回答 学生阐述想法。 通过举单位“1”的例子,学生的认识会更直接、更深刻。这样建立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感知具体事实,分析各个对象的含义,综合各个对象的共同特点,抽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概括出概念的过程。这是正确认识和建立数学概念的一般过程,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理解和认识概念。 富有趣味的估一估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猜测和交流中学习了分数单位所表示的含义。 通过快速反应找分数单位,学生对分数单位的认识会更直接、更深刻。
多元表征,深化分数意义理解与分数模型建构 (一)辨析比较,内化意义理解 1.解释情境中分数的意义 (1)圈出单位“1”,说出每个分数的含义。 (2)追问:你还能想到哪个分数? 2.辨析分数异同 引导:比较③④句中的两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启发:通过这两个的对比,你认为学习分数除了平均分很重要,还有什么也很重要? (二)抽象描述,延伸模型建构 出示数轴。 质疑:括号里填什么分数? 引导:如果把三条数轴合并起来,你会有什么发现? 启发:数轴上还能找到其它分数对应的点吗?有多少个? 学生在题目中圈找出单位“1”。 预设: 分数的分数单位 …… 同桌讨论后汇报。 找准单位“1”也很重要。 学生观察数轴,口答。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点有两个分数? 通过分数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的认识。 通过填数轴上的数,体会到单位“1”不变,平均分的份数变了,每份占单位“1”的分数也变了,同时了解到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自我总结,多元评价。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反思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