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故乡 课件 (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故乡 课件 (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9 15: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15课 故乡
第1课时 
鲁迅
课时目标
02
把握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重点)
0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并积累“鄙夷”“嗤笑”等重点词语。
导 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知人论世识体
【一】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坟》等。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走近作者
鲁 迅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被作者选入《呐喊》。辛亥革命后,虽然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同时,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探寻背景
《故乡》取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位于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浙江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见到了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
(1)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认识文体
(3)表现人物的手法: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人物形象。
基础梳理
【二】
(1)阴晦( )  
(2)祭祀( )
(3)鄙夷( )
(4)恣睢( )
(5)伶俐( )
(6)五行( )
(7)鹁鸪( )
(8)獾猪( )
(9)髀间( )
(10)折了本( )
huì
(11)è( )然
(12)chī( )笑
(13)wǎnɡ( )然
(14)隔mó( )
(15)bǐ( )谷
(16)quán( )骨
(17)sè( )索
(18)深dài( )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suī

xínɡ

huān
shé









模样( )
模型( )


(19)模
读一读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阴晦:____________
(2)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聚族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望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沉,昏暗。
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记一记
3.辨析词语。
词语 隔膜 隔阂
同 都表示因缺少沟通而存在的思想上、感情上的障碍。
异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指人与人之间情意不通的障碍。 使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情意不通的障碍,还可以指其他方面的,如民族之间的、地方之间的、语言之间的障碍。
例 ①但是大人和小孩的心灵各是一方天地,只有沟通才能消除彼此心中的 。 ②我在此号召各位,请务必在东方与西方横亘的 间,建立一种室友般的情谊。
隔膜
隔阂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
名家朗读欣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回故乡处理搬家事务时的种种见闻与感受。
初读思考
2.“我”千里迢迢地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的母亲、水生、宏儿。
其中闰土、杨二嫂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理清结构
景物
杨二嫂
闰土
回故乡(开端)
在故乡(发展、高潮)
离故乡(结局)
心境
闰土
惘然
悲哀
“我”
别人
故乡
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阴晦(huì)  打拱(gǒng)  胯下(kuà)  辛苦恣睢(zī)
B.鄙夷(yí)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流水潺潺(chán)
C.寒噤(jìn) 潮汛(xùn) 祭祀(sì) 兵匪官绅(shēn)
D.愕然(è) 嗤笑(chī) 惘然(wǎng) 细脚伶仃(dīng)
当堂检测

A项辛苦恣睢(z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隔膜 嶂壁 伶俐 张皇失措
B.世面 芒远 拣择 聚族而居
C.应酬 忘却 黛色 红活园实
D.萧索 栅栏 留恋 絮絮叨叨

A项“嶂壁”应改为“障壁”。B项“芒远”应改为“茫远”。C项“红活园实”应改为“红活圆实”。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 结
第15课 故乡
第2课时 
鲁迅
课时目标
02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重、难点)
01
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一】
闰土
1.浏览课文相关段落,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不同方面发生的变化。
刻画人物的方法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人物形象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鸟毛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很高兴;说话滔滔不绝
热爱生活,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可爱勇敢,心地纯净,懂得许多知识的小英雄
灰黄,有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一顶破毡帽,穿一件薄棉衣,手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浑身瑟索,欢喜凄凉的表情,说话吞吞吐吐,谦恭含糊,默默吸烟
态度恭敬,“我们”隔了一层厚障壁
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勤劳质朴,苍老贫困,麻木迟钝,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2.闰土的前后变化,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一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这一变化说明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根源,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社会制度落后。
杨二嫂
3.浏览课文相关段落,比较现在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在不同方面发生的变化。
刻画人物的方法 记忆中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人物形象
颇有姿色,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没有这么薄
终日坐着
不怎么说话
抱过“我”
靠姿色招揽顾客,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安分守己
愤愤的回转身,顺便把“我”母亲的手套塞进裤腰里;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絮絮地说,说话尖酸刻薄
对“我”尖酸刻薄
爱搬弄是非
自私贪婪,尖酸刻薄,泼辣势利,爱搬弄是非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4.杨二嫂的前后变化,是由什么造成的?
农村经济的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5.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贪婪、自私、刻薄、庸俗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日趋贫困化,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6.小说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不同点:写闰土是先回忆(插叙),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我”
7.“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结合全文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8.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回故乡  (1)______
见故乡  (2)______
忆故乡  (3)____________
忆闰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杨二嫂 (5)____________
见闰土  (6)____________
离故乡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切
悲凉
沉重、忧愤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惊吓、困窘
兴奋、惊异
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9.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后,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以及纯真人性被扭曲而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欣赏语言艺术
【二】
1.找出文中写景的段落,体会其烘托气氛、表现主题、推动情节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描绘了……的景象;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③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④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衬托出人物……的形象;⑤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⑥暗示了……的主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借助典型的景物,渲染了故乡沉寂、荒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描绘了一幅月夜瓜地图,景物描写充满画意,表现了“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怀恋与热爱,衬托了下文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
(2)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营造了静谧的气氛,烘托了“我”离开故乡时怅惘悲哀的复杂情感。
(3)
2.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感知其多重作用。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而这次回乡的见闻却使“我”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的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人之间,充满隔膜,所以才会使“我”有“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感觉。而少年时期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闰土更是变成了另外一个“辛苦麻木”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1)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更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
(2)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因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这几句表达了“我”希望“应该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3)
探究文章主旨
【三】
《故乡》这篇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了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拓展生花妙笔
【四】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宏儿坐在船上,有些激动,河面上泛着细碎的金辉,远方黛色的群山起起伏伏,眼前又浮现出儿时和叔父离开故乡时的场景。故乡也没什么变化啊!对了,那个瘦瘦小小的水生呢?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宏儿到家后,和母亲谈起了水生,母亲说已通知水生了,估计他一会儿就到。瞬间,宏儿的眼中闪烁出光芒。
门外响起了脚步声,还有孩子的声音。宏儿站了起来,满怀喜悦地向门外走去。水生,是他,头上的破毡帽、红肿的眼睛,使宏儿一眼就能认出走过来的人就是水生。他拽着一个瘦小的孩子,和当年的水生一模一样。四目相对,水生显得异常惊喜,他加快了脚步。突然,水生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似乎想起了什么,望望宏儿,眼神中多了一丝恭敬和胆怯,分明地喊了一声:“老爷!”
宏儿眼中的光芒倏忽之间熄灭了,这个称呼,使他刚伸出去的双手一下子僵住了,他看着过早苍老的儿时好友,心里涌起一股难言的苦涩。
1.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B.云南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以来,瑟缩的农村地区创出了富有活力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C.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故乡》中闰土描绘的家乡真是栩栩如生。
D.大叠水瀑布所处清水峡谷,树木苍翠欲滴,峡谷溪流蜿蜒曲折,巨石千姿百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当堂检测

B.“瑟缩”指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用来形容人,而不能形容农村。C.“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不能形容自然。D.“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用在此处不恰当。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B.古代家宅旁边常栽桑树和梓树,后用作对故乡的代称。
C.在古人的敬辞中,“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驾临”称对方到来; “拜访”指探望。
D.《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故乡》是小说。
《故乡》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