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古诗词三首》阅读理解题(4篇)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 。他的其它代表作品有 等。他与 并称为“王孟”。诗中“ ”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说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下列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
前者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
都是借景抒情,都是寄情于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
【答案】1. 孟浩然 《春晓》《过故人庄》 王维 愁 2.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思乡的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3. √ ×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诗歌内容理解。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王维和孟浩然被称为“王孟”,他们二人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诗中“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作者羁旅异乡,思念家乡亲人,当他看到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自然想念起家乡来,因而感到“愁”。
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句子翻译: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思乡的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是丰收年景带给人的喜悦。
题干表述正确。
(2)《宿建德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愁闷之情。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达的是丰收年景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不是思乡之情。
题干表述错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前两句中的“未遮山”“ ”“ ”,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 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 心情。
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答案】4. 跳珠 乱入船 5.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6. 紧张 喜悦 7.时间顺序: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8. ② ① ④ ③
【分析】4.考查字词理解。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珠”字,一个“乱入船”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5.考查字词解释。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6.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写出了雨势之大,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
7.考查写作顺序。
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可知是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8.考查内容理解。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了大雨来临之前乌云密布的场景。
(2)白雨跳珠乱入船,写了倾盆大雨的景致。
(3)卷地风来忽吹散,写了风起云涌的图画。
(4)望湖楼下水如天,写了大雨过后水天一色的场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诗词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找出诗词中表现词人喜悦之情与丰收景象的句子,并摘抄下来。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诗句中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答案】9.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1.我仿佛看到了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和听到了阵阵蝉鸣声在晚风吹送中绵延不绝的场景。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恬静自然、如画如梦的月夜美景。 12.C
【解析】9.本题考查默写。
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1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大意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好像看到明月升到树梢,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被惊飞,听到了远处的蝉鸣。,“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对仗工整。上句的“七八个”对应下句的“两三点”,两者都是数词与量组的组合,而后名词“星天”与“雨山”相对,方位介词“外”与“前”相对。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是一个虚数,表示的是非常多的数量,而非确切的数目,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借“鸡黍”代饭菜,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上”对应“叶底”,“碧苔”对应“黄鹂”,“三四点”对应“一两声”句式整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春风赋予人的特征——“识得”,诗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感知和体验。同时,用“万紫千红”形容春天,是一种比喻,用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色彩斑斓。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二、课外阅读。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①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释:①征雁:远飞的大雁。②青女:神话中的霜神。③素娥:嫦娥的别称,传说中嫦娥是住在月亮上面的。④婵娟:美丽娇柔的样子。
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 的夜景。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 的赞赏,并以此衬托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 、 的深切愿望。(作出评价能力训练)
诗题为“霜月”,作者却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 ”和“ ”,用“ ”“ ”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
请你根据诗歌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创意应用能力训练)
【答案】13. 深秋 霜月交辉 14. 霜月 追求美好 向往光明 15. 素娥 青女 俱耐冷 斗婵娟 16.在月白霜清的夜晚,我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水天接成一片,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解析】13.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从诗句“初闻征雁已无蝉”“月中霜里斗婵娟”中,可以看出,现在已是深秋季节。诗人在高楼上观赏“水接天”,水接天的意思是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14.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诗人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15.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诗人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出了青女和素娥的品质“俱耐冷”和“斗婵娟”。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干“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上环境描写,和诗人的所看、所闻、所想来进行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