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时间
课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型
教学目标 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材分析 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学会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设 计 讲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化学中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提出问题:1.哪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人的呼吸作用有什么不同?先看书,再来做一做:教师小结步骤,绘出探索实验记录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观察:颜色、形状、状态、质地、密度、溶解性。(后两者怎么知道?)燃着时:观察火焰颜色、火柴梗插入火焰1秒。看到了什么?火焰上罩干冷烧杯;再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这两步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熄灭后:观察产生白烟并点燃。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探究报告。教师指出:1.学会观察实验的顺序和方法。2.能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等手段进行探究。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你想研究一下自己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吗?那么请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假设——论证——实验——结论。下面的信息可供你进行科学探究时参考:(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回答: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人的呼吸过程是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思考、填写:蜡烛的火焰分为 、 、 三层。 温度最低,应用 部分加热。说明蜡烛燃烧之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强调实验对于学习化学的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设 计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指导实验步骤 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指导实验步骤2: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指导实验步骤3:结论:空气中含有能帮助燃烧的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指导实验步骤4: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水量多,相对而言,空气中的水蒸气少。要求学生对呼出的气体和空气做对比。指出:在观察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认真观察,其次要做到抓住现象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这叫实验探究法。指导练习:1、蜡烛的火焰分为 、 、 三层。 温度最低,应用 部分加热。2、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熟悉步骤,胸中有数。结论:(1)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较少。(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较多,氧气的含量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设 计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同上);(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到达1%时,就对人有害,到达4%~5%时,会使人感到头痛、气喘眩晕;达到10%时,人就会人事不省,导致死亡。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存有二氧化碳,为了人的安全,你怎么实验之后,人才能进去呢? 练习巩固
教学后记 用丰富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化学课,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描述实验的能力。体现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