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电磁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3 电磁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02 13:2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电磁铁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截图、视频等
教材内容 分 析 在学生学习了螺线管和磁铁的基础上再认识电磁铁。对电磁铁的探究,将极大的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做对比实验(控制无关因素和关键因素)的能力。课文是分四部分展开的。
设计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通过创设情景激趣引问,通过实验改进突破难点,通过活动设计引导思维,通过方法教育提高素养,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些正是关注目标、结构、环节、节奏、细节、亮点和方法的结果。
学情分析 电磁铁概念抽象,学生对其陌生,但生活中现象常见,可以利用九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强,好奇心足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用看得见的现象反映看不见的内能变化,突破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难点,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铁的构造。 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难点:如何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导入:导入: 出示“智慧作业”自主归集大数据
设计意图 让学生清楚了解到通过自主归集,系统自动总结出哪些方面学生答题,哪些方面学生答题还有待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螺线管周围会产生磁场,但磁性很弱。我现在把一根铁芯插入螺线管,对比你的发现。 电磁铁的构造 给学生一个电磁铁,让他们观察它与通电螺线管的不同。 答:多了一个铁芯。 随堂练习(请学生单独回答,再观看智慧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检查学生对电磁铁的掌握情况,再通过观看“智慧作业”微课,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问:为什么多了一个铁芯会增加它的磁性呢? 答:通电螺线管会将铁芯磁化,使铁芯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叠加在一起。 问:所选的铁芯有没有什么要求呢?要硬铁还是软铁? 答:软铁。断电后磁性可以消失。 请同学制作一个电磁铁。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加强电磁铁的磁性呢? 猜:加大电流,加大线圈的匝数。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设计实验:本实验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 答:用滑动变阻器。 如何改变线圈的匝数 答:使用线圈不同的电磁铁 如何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答: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挂一小块铁,比较测力计示数大小。或在一个可转动指针下面挂一块铁,比较转动的角度等。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小试牛刀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再通过观看“智慧作业”微课,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电磁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电磁铁 一、电磁铁 1.定义:带铁芯的螺线管 磁性增强的原因:铁芯被磁化后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叠加 2.特点:(1)有电流通过时有磁性,没有电流时失去磁性。 (2)磁性强弱可控制: ①猜想影响因素: ②设计实验: ③进行实验: ④结论:匝数一定时,通入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反思 电磁铁是物理九年级上《磁与电》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螺线管及螺线管的磁性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上课伊始,出示“智慧作业”自主归集大数据,让学生一目了然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还有待加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通过实验了解电磁铁的结构以及磁性的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让学生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完成巩固练习题后,再搭配上“智慧作业”微课视频,通过观看“智慧作业”微课,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电磁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与想象,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的设计,尽管好像没有存在什么问题,真正上下来,还是发现有许多地方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整体上,感觉对学生的能力还是高估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在讨论电磁铁磁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且思考理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打不开,刚开始只想到了线圈圈数和电流的大小,在我的引导下又想到了铁芯的大小,之后由于时间关系我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假设,如线圈的长短、粗细,以及线圈绕得松紧程度等等。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敢于大胆假设。还有就是在说理由时思考的也不是很充分,可能这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语言表达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2、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学生耗时很多。学生以前其实已经接触了研究计划的书写及对比实验的设计,设想学生可能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里,但是,在这节课上,学生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主要是在“怎样改变线圈的圈数”这个问题上,有一半的组举手问我怎么写,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看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设计上还不熟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