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5.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的特征;节肢动物和昆虫的特征。 难点:观察缢蛏,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节肢动物和昆虫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 【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新课讲解——软体动物 1.阅读P12页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缢蛏的外部形态、斧状的足、入水管和出水管,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 (1)缢蛏贝壳有什么用途? (2)外套膜有什么用途? (3)缢蛏用什么呼吸? (4)缢蛏用什么运动? (5)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归纳总结】 2.【播放视频】播放蜗牛等其他软体动物视频。 【提出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特征。 【归纳总结】 4.【图片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归纳总结】 ①食用: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归纳总结】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新课讲解——节肢动物 1.【图片展示】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 (1)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七星瓢虫和蝗虫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的“虫子”是不是就是昆虫呢 昆虫有哪些特征 2.【图片展示】以蝗虫为例,引导学生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提出问题】 (1)蝗虫身体分为哪三个部分 (2)头部有哪些结构 (3)胸部有几对翅 几对足 各有什么特点 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4)腹部有什么结构 (5)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受限制,如何解决 (6)蝗虫是如何呼吸的 呼吸器官是什么 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归纳总结】 (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2)头部有一对触角、口器、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 (4)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5)外骨骼具有保护作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生长,有蜕皮现象。 (6)蝗虫体表有气门,连通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3.师生共同总结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归纳总结】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视频认识了软体动物,知道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大多具有贝壳。我们以蝗虫为例知道了昆虫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外骨骼,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进而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二、节肢动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