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9 17:42:25

文档简介

语文答案
1.A 2.A 3.C 4.B 5.①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柳永《望海潮》描写的杭州繁华美丽的景物之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柳永《望海潮》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形成了优美的意境。本词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铺叙了杭州的繁华壮丽,用点染的手法细致描写景色,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并运用互文等修辞手法。
6.D 7.C 8.①由峡谷看似狭小,但其实并不狭小,感悟到人们看待事物是有偏差的。②面对浩渺的时光,人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迷惘。
③从岩石深处暗处发生的变化,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常停留在表面。
④看到了自己与外物、与人关系密切,认识到万物是按照自己的节律默默前行的。
9.第一组:①观察:镜头闪回亿万年前西陵峡山地边动的场景,再切换到现在山水的伟岸浩瀚之景,表现出峡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演变。②遐思:取江水流淌、斗转星移,以及仍在解体的岩石、流失的泥土等画面,阐发作者的感悟和思考。③愿望:拍摄呼唤他人却无人回应的画面,镜头逐渐拉近,最后定格在主人失望的神态上,表现出愿与他人世界相交的渴望。
第二组:①路过之景:跟随主人公的游踪,取景峡谷中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江水,以此展现峡谷景色的原始美和生命力。②路过之思:设置主人公定点不动,拍摄其背影,快速展示峡谷景色的移动流转,借助画外音吟诵曹操和陈子昂的诗句,引发人们对人与世界相互路过关系的思考。③路过之人:远景录制峡谷中人的活动,细节展现主人公看到某个人满头汗水,但这个人并没有发现主人公的画面,揭示人们的世界是相对的,并不完全相同的道理。
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10.BFH 11.A 12.D 13.(1)皇帝召来晏殊和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廷中应试,晏殊神色不慌,挥笔立刻写成。
(2)太后朝拜太庙,有请求(太后)穿戴衮冕(的人),太后拿(此事)询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的后服礼制答对。
14. ①为人坦诚忠厚,识大体。②能诗善文,才华卓著。③做事谨慎周密,明于决断。
由原文“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可知,晏殊为人坦诚忠厚,识大体。
由原文“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既成,数称善”可知,晏殊能诗善文,才华卓著。
由原文“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悉为施行”可知,做事谨慎周密,明于决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晏殊还是个孩子时,张文节就向朝廷推荐他,(皇帝)征召(他)到京城。正赶上殿试进士,(皇上)就叫晏殊(也)参加考试。晏殊一见到试题,说:“我十天前已经作过这样的赋,赋的草稿还在,请求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不隐瞒。
等到(晏殊)担任馆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容许百官臣僚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当时在馆阁供职的士大夫们各自举行宴会,以至于街市楼堂酒馆,往往都大设帷帐作为游乐憩息的地方。晏殊当时非常贫寒,不能出门(游玩宴饮),(便)独自待在家里与兄弟们讲学读书。一天,(朝廷)挑选东宫官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的)批示,任命晏殊为此官。执政大臣没有谁知道原因,第二天入见皇上核实,皇上告诉他们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不嬉戏游乐、宴会赏景的,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们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适合做东宫官。”
晏殊接受任命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为东宫官))的用意。晏殊说话质朴粗野,就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宴游玩乐的人,只是因为贫穷没有游乐的条件;我如果有钱也一定会去(宴饮),只是没钱不能出门罢了。”皇上更加欣赏他的诚实,(认为他)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对其)器重垂爱日渐加深。仁宗继位后,(晏殊)终于得到了重用。
材料二:
晏殊,是抚州临川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举荐晏殊。皇帝召来晏殊和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廷中应试,晏殊神色不慌,挥笔立刻写成。皇帝嘉奖(他),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南人。”皇帝回头说:“张九龄不是江南人吗?”两天后,又测试(晏殊的)诗、赋、论,写成后,(皇帝)屡次称好。(晏殊)成为翰林学士,又升迁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他)一概在方寸小纸上用小字书写,答奏完毕,就和草稿一起封好呈上,皇帝看重他的谨慎周密。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暂时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见(太后)进见奏事,没有敢决断他们的提议的人。晏殊建议说:“群臣(向)太后奏事的,(太后都)垂帘听断,都不得进见。”改任(晏殊为)参知政事。太后朝拜太庙,有请求(太后)穿戴衮冕(的人),太后拿(此事)询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的后服礼制答对。陕西正用兵,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督军队(的旧例),不将作战阵图授予各位将领,让(他们)能够见机应敌布置攻守;并招募弓箭手训练他们,来准备战斗。又请求拿出宫中财物资助边事费用,凡是其他管理财务的各部门,都停罢并交还度支。(这些提议)都得以施行。晏殊平时喜爱贤才,当时的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他的门下。等到担任宰相,更致力于进用贤才,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进用,以致台阁之中,多是当时的贤士。过了一年,(晏殊)病情加重,(皇帝)坐车将要前往探视他。不久就去世了。
15.D.“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错,借此诗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以及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16.本诗“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岁寒时节只有菊花盛放,让人日日欣赏留连。
“东篱菊”典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隐居;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弃官”来理解,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借“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松菊”象征着正直与高洁,是陶渊明正直、高洁形象的代表;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诗人借“松菊犹存”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抒发了归家时的喜悦之情。
17.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18.①一脉相承 ②春风化雨 ③欣欣向荣 19.文物记载历史,传承文化,让文物“活”过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才能“潮”起来,把“文化‘潮’起来”和“文物‘活’起来”调换位置;
二是成分残缺,“中国历史”是体认的对象,在“中国历史”前添加介词“对”。
故可修改为:文物记载历史,传承文化,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
20.①其实 ②反之 ③所以 21.A.这种人叫作“长睡眠者”
B.不要和别人比 22.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进一步解释了睡得不够好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3.例文:
天地山川守信仰 知而行者开新篇
人生知易行难,败事有余而成事不足,阅人无数而迷茫自我。无它,信仰不立而空虚,知行不一而蹉跎。故,立信仰,合知行,兴大业。
信,是行的前提、动力。时代引领先驱。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矢志不移,躬身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称为“万世师表”,被毛泽东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信,是知和行永远的支撑。中国“两弹一艇”的功臣们,在20世纪60年代,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在最低温度达零下四十度、一年内有八九个月穿棉衣的环境里,每天“一杯酱油汤,一块窝窝头”,夜里饿着肚子都要加班干活。正是他们,靠信仰,做奉献,研制出“两弹一艇”,使新中国从积弱积贫的“东亚病夫”成为世界核大国。
信,让知行合于祖国。 毕玉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研发出一项成果,卖出了5个亿的专利。学校把其中的80%足足4个亿,分给了这个教授,他一跃而为亿万富翁。 可是有谁知道,从2011年到2017年,他拿出了自己做教师的工资,每天都呆在试验室工作,进行了至少12万次试验。在此期间,有外国大公司闻讯而来高价收买他。他义无反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完成了专利申报并获得成功——“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它把我国由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推向了在这个领域最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继往开来创新业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高铁、换汽车,历经7个小时,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扶贫考察。他走进小学食堂仔细察看每一个环节,沿着湿滑的台阶探访贫困户问寒问暖,一个方桌、几条长凳与村民座谈。七年之间,习总书记走遍全国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历程。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习总书记的最大心愿与期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知、行三者合一的最好写照。天地山川有信仰故日月不老,人类知而能行故生生不息。有信仰能守精神家园,能信、知、行合一,才能始终保持开阔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铸造成功与辉煌。 天地山川有信仰, 知行合一开新篇。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审题】第①则材料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第②则材料意思是确立信仰的重要性,强调信任、信仰的重要性。第③则材料强调的是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信”是连接“知”和“行”的关键,只有有信仰,才会主动求知,积极践行。审题需要把“知”“信”“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立意角度:① 知行结合,贵在信;② 有“信”,才会由“知”而“行”;③ 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④ 携手信、知、行,走向成功。
立意角度:
知行结合,信以致用;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信、知、行,得大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答案第1页,共2页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
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为意与象进行研究的话,意境却断然不可简单分为意与境。将意境简单地分成意与境,或将意境简单理解成意与境的关系,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意境不是意象及其背景本身,而是由意象及其背景所呈现的效果。意境是意象的结晶,是意象之境,而非抽象的意之境。
主体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蓝田辋川的辛夷坞景色,表达作者孤寂的情怀,以幽静的景致与落寞的心境相映照,通过读者的欣赏成就意境。
意境基于意象而不滞于意象,由独立意象及其背景或由主导意象和诸多意象元素构成的意象群,呈现出一个作为整体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
(摘编自朱志荣《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材料三: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和“象”原是哲学领域中两个独立的概念,《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
B.“象”在《周易·系辞》中指八种卦象,而作为文艺理论的“意象”之“象”则是指具体的形象。
C.创作者通过营构“意象”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获得审美感受。
D.在词语结构上,“意象”与“意境”是相同的,但“意境”却不能和“意象”一样拆分来理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读意象有赖于欣赏者的还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这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
B.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把“意”赋予“象”,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
C.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
D.意境的生成并不随着文艺作品的产生而完成,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赏理解时实现。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从文艺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阐述意象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论证全面。
B.材料二以王维《辛夷坞》为例,说明了审美主体通过意象感知意境的过程,论证有理有据。
C.材料三分点论述意境给人以强烈艺术美感的原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D.材料三第四段就“为什么意境具有含蓄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含蓄”两个问题作了阐述。
4.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材料三画线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选用了“楼船”“铁马”等战争意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通过“闹”字表现春日生机盎然和自己的愉悦心情。
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
D.《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将走之时全身上下的装束,含蓄地表现出她被逐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声的抗议。
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柳永《望海潮》的艺术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打我身边路过的世界
汤世杰
在峡谷里行走,满目都是新鲜,世界犹如初降,仿佛一切都刚刚诞生,巨大的、既柔和又飙烈的娴静与安详,你很想去揣摩、体验她在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岩石与岩石间相对移动时送出的串串火星,隆起或沉落的巨大山体,从地底深处涌出的、通红的,四处奔行的熔岩,和像刀剑剐蹭玻璃天空一样刺耳的吓人音响……
那是一座大峡谷亿万年亲历过的景象,只是从那以后,已很少有人再次想起。我也只是突然想了起来,想起了那些壮丽的原初。
当然,走,一直走,也总会有走累了走渴了、什么事都不想做的时候。那时不妨找个地方站一会儿,或索性坐下来,歇歇腿脚,喘口气儿。其实人在西陵峡峡谷里,也难得真能歇着——腿脚停了,步子停了,眼睛却总也停不下来,心更是停不下来。
那天歇息的地方,是峡谷半山上,路在那里向江流中间鼓凸出去,绕出来一个小小的回头弯,就像一个天然的观景台,近乎天造地设一般。那些亿万年前在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山崖,都裸露着它们凭肉眼就能看出、清晰度十分容易辨识、有着巨大倾斜度的石纹肌理,一座座都狠狠地直插江底,显得既生猛威武,又生气勃勃,绝无呆滞衰朽之象。①有时猛然看去,那些山崖似乎都还在继续奔行着,步子既大且急,树木草叶看上去跟不上它的步伐,都斜斜地落在了身后。在一条大江上修建了一道又一道大坝后,峡谷里的江水,早就失去了建坝前那样的汹涌湍急,但即便在阳光下,一江流水的潺潺而行,仍然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②世界——是的,整个世界——仿佛都正在从我面前路过,打马而去。
时光汹涌。而每一天,都短得只在一瞬之间,让你也让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匆匆逝去,生命的错过总如大江东流,义无反顾。
世界在走过,从我面前走过。
走过就是路过。
意识到这一点我多少有点惊奇,有点兴奋——从来,不都是我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走嘛,我们以为大地是不动的。原来,只要换一个方向,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从我面前走过的啊。
突然想起,天地山川与人类的顾盼相望,古已有之。从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都是阅透千古的扼腕之叹。世界在他们面前是灵动汹涌、生生不息的。
曹孟德顾盼自雄,用那种由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所领悟的盛大与宏阔,为自己的理想霸业做了有力的心理暗示。陈子昂则顾盼自孤,这个怀有大抱负的诗人,却在面对那个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时,念及大千世界的博大与悠长,而感到一己之力的微小与单薄。③当下,还有几人会回味人与世界的那种互相路过的关系?
我那样的惊喜就感性且寻常多了,并不能证明什么,比如人的了不起什么的。人生逆旅,就非过客。人一直不过是世界这个庞然大物的过客。只是在那一刻,在某个转瞬即逝的时段,世界也是一个打个体生命面前路过的过客。于是我尽力让自己沉下心来,只想好好看看、好好体味一下,这世界到底是怎么打马而去,从我身边路过的。
峡谷里的世界看似狭窄,实际上那是一种巨无霸的狭窄。峡谷两边的山并不狭窄,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其实也不狭窄。狭窄是一种错觉,因江的绵长而产生。这世上,有许多事,都不可想,不可语。你一想就会陷入巨大的不可知,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你人生的短暂无常的巨大悖论之中,远古造山运动的余波还在继续。峡谷两边看不见的山崖深处,岩石还在解体、崩裂、坍塌,某些地段的泥土还在流失,地下水继续在暗中改变着一切。而在峡谷的上方,头顶,日日夜夜,都有仅凭眼睛未必能够看见的,缓缓移动着的灿烂星云。想一想,平时我能注目的,大约也就只是些表皮的日常物象,一片阳光、一丝云、一场雨以及一年到头时新时续刮着的一阵阵风,注目它们当然是应该的。它们关系着我的日常。它们当然也在打我面前路过,按照它们自己的节律。万物都在默默赶路,不知来自哪里,也不知去向何方。
峡谷里,人不少不多。仔细些看,会看到那些农舍内外、橘子树下、橙子林里,都有人在做活路。只是因为离得太远,看不大真切——山太高、水太长、峡谷太深,人因而显得微不足道。
我看见对岸的山脚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人,我喊了几声,他们没有听见。我知道峡谷的江上有条船,船上面有人,我打一声呼哨。他们也没听见。
峡谷并不空,至少有一道山岩听见了我的问候,它悠缓地应答我的那声嘿——一直在峡谷里飘浮回荡,不肯坠落。
不远处的一个人,就在这时进入了我的视线。他随那个路过我的世界一起走了过来。他像是在林子里干了一阵什么活后,刚刚走出来的,汗水涔涔的额头,在他钻出林子时,像玻璃那样有过一道闪光,转瞬即逝。就凭这,他依然是那个路过我的世界的一部分。
④多希望他也看见了我啊!可惜他没往我这边瞥上一眼。哦,如此,即便我愿意,我也没法让我成为路过他那个世界的人了……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想象大峡谷创始之初的盛景开头,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景观,给人一种厚重感,为后文作者的感悟埋下伏笔。
B.“潺潺而行的江水”和“直插江底”的一座座山崖,以动带静,给作者一种“山崖”在流动的错觉,从而领悟到“世界在走过,从我面前走过”。
C.一般人以自己为主体,世界为客体,主观认为人从世界路过。而作者转换视角,给予世界主体,自己为客体,发现世界在路过,颇有哲思。
D.作者行走在峡谷中,对世界产生新的思考,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人生的短暂的巨大悖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动写静,赋予“山崖”旺盛的生命力。
B.句子②中,两个“——”中间的内容,突出了“世界”的主体性,强调“世界打我身边路过”这一惊奇的发现。
C.句子③作者运用反问句,意思是说在已经没多少人回味人与世界的互相路过,反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D.句子④是希望他人看到自己,渴望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产生关联,使“我”成为他人世界的一部分。
8.当意识到“世界也是一个打个体生命面前路过的过客”后,作者沉下心来,好好体味了一番,那么作者产生了哪些人生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学校多媒体小组想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过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观察·遐思·愿望”,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路过”。请任选一小组加入,根据主题,从构图方面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晏殊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察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晏殊,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既成,数称善。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改参知政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已而薨。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非不乐燕游A者B直以C贫无可D为之E具F臣若有G钱亦须往H但无钱Ⅰ不能出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在文中指喜爱,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的含义相同。
B.野,在文中指粗野,与《〈论语〉十二章》“质胜文则野”中“野”的含义相同。
C.衮冕,是古代中国皇帝及上公在重大庆典活动中穿戴的礼服和礼冠。
D.之,在文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与《师说》“择师而教之”中“之”的含义、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曾经允许朝中官员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馆阁中的士大夫几乎没有不去游玩宴饮的,只有晏殊与兄弟们闭门读书。
B.每次回答皇帝的询问,晏殊总在小纸上做好记录,再和草稿一起封好呈上,丁谓、曹利用想独自向太后奏事,晏殊直言不可。
C.陕西发生战事,晏殊请求给予将领更大的作战自由,他的招募弓箭手加以训练以及增加边事财力等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D.晏殊平生喜爱贤才,名士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等人都出自晏殊的门下,后来他们都得到了晏殊的推荐,并得到朝廷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2)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晏殊得到皇帝器重的原因有哪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南宋 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16.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既有内在美德又有优秀才能的句子是: , 。
(2)李密《陈情表》中用“ , ”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王勃《滕王阁序》中感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都表达了对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思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在岁月洗礼下 ① ,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它的时代韵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 ② 中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文物与现代生活、科技跨时空的交流碰撞,已呈现出一番 ③ 的景象。 文物记载历史,传承文化,让文化“潮”起来,文物“活”起来,有助于增进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忆古思今,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将引领我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了。那么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呢? ① ,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
这个世界上存在部分人,他们不需要睡那么多,睡5-6个小时就够了。所谓的“够了”,意思是不影响白天状态,白天不需要打盹,也不需要咖啡,工作发挥和其他常人一样。这种人叫作“短睡眠者”。和短睡眠者相反,还有部分人,天生需要睡很久,比如:常常需要睡9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 A 。
如何判断自己每天需要睡多久?简单说:看醒后的表现。如果你醒来后在多数时间都能保持足够的清醒能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你睡得可以; ② ,如果醒后容易嗜睡,注意力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你睡得不够好——或者是时间不够,或者是质量不佳,或者两者都有。
③ ,你需要多少睡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结合之前说的,现在可以总结两句话:你的睡眠时间,不要和过去比;你的睡眠时间, B 。
20.请在文中序号①②③三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
21.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具体说明材料第三段破折号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在这里使用破折号有什么好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