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9 18:05:56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一)课标要求
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分析:学习层次属于较高的“认识”层面。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选官制度共三段。官吏是统治的基础,因此,教科书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是如何组织的,最后讲述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赋税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本课中的选官和中枢机构相关内容在初中教材有较详细介绍,赋税制度则基本没有涉及,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三项制度是并列关系,因此需理清其内在联系,巧用情境、材料等引导学生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学过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本课的学习比较有利,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还不能充分认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唐代繁荣的初步印象的原因探讨,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目标
目标1:认识科举制的创新与影响;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目标2: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影响;了解古代中枢机构的变化趋势。
目标3:认识两税法的新变化与影响;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影响。
难点:两税法的内容与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唐代美食——“素蒸音声部”。对于这道菜,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的确,仅是这道看菜已让我们叹为观止,整场烧尾宴更是精彩绝伦。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场盛宴,走进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设计意图:引用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饮食”进入“制度”确定学习的主旨内容,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雁塔题名时——选官制度的蜕变
史料一:
“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殿欢,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谓之‘烧尾’。”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
问题1:烧尾宴的举办与什么制度有关?
学生回答:科举制。
史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zhí)言》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唐 沈既济
问题2:这些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参加的选官考试有何创新之处呢?
学生回答:选拔标准:注重才学、收归中央、给、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将烧尾宴与科举制联系,将饮食与制度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探知欲。
问题3:梳理先秦至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选官标准可以归纳出古代选官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呢?
学生回答:注重才学、趋向公平。
史料三:
科举制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
科举制推动了造纸、图书、交通、旅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经济形态及其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举制将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
问题4:科举制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
学生回答:1.政治: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3.文化:促进儒学文化的普及,增强文化认同。
展示唐诗: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恩无涯。
春风得以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选官制度的变化,塑造历史情境,加强学生对科举制的了解;将古诗词作为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探究古诗词背后的制度背景,有利于史诗互证方法的理解。
2.君臣夜未央——中枢机构的嬗变
史料一:
“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景龙三年 (709 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注:尚书省最高长官),仅依例向中宗进献烧尾宴。”
——《旧唐书·苏环传》
问题1:韦巨源有哪些同僚也可能参加本次宴会?
学生回答: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六部尚书。
创设情景:假设在宴会上皇帝提议修缮大明宫,从运行机制上该如何操作呢?让学生现场画出三省六部制的工作流程图。让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讲解。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本结合史料进行画图,既立足课本,又进行史料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老师紧跟追问: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工明确、集体负责、注重程序化。
问题2:展示秦、汉、唐三个时期的中枢机构架构图,对比分析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专业化、一体化。
材料二: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形成职责明确的国家决策及行政执行机制,有力保障了中央政策政令的贯彻执行,保障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一和稳固。……三省六部制的有效运行能够充分地集思广益并发挥各级政权机构的职能职责,不仅直接促成了唐王朝国家施政上的较为突出的清明和高效,促成了唐太宗朝“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朝“开元盛世”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文明昌盛、欣欣向荣的强国,成为许多国家效法学习的榜样。
——刘玉峰《公元620年代:唐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成功构建》
问题3:三省六部制在盛唐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1.分工明确,减少失误;
2.政令统一、廉明高效;
3.加强中央集权,为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4.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个不同时期的中枢机构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唐代政府运作方面更加专业高效,并通过材料认识三省六部制在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强化历史解释。
3.夏秋纳钱粮——赋税制度的衍变
史料一:
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
通花软牛肠(胎用羊膏髓)
光明虾炙(生虾则可用)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生进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
……(共计58道菜) ——《韦巨源食谱》
瑰(时任尚书令右仆射)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新唐书·苏瑰传》
问题1:苏瑰为什么反对烧尾宴?
学生回答:过于奢华。
设计意图:把官员对于烧尾宴的不同态度一同呈现,形成有力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导致烧尾宴逐渐消失背后的原因,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只是抽象的原理,而是灵活的和立体的制度。
史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杨炎传》
问题2:两税法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 1.人丁到资产: 明确征税标准
2.授田农民到主客农商:扩大征收对象
3.租庸调到户税、地税:简化征税项目
4.旬输月送到夏秋两季:固定税收时间
问题3: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分析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规范化、货币化。
材料三:
国家通过两税法将全国各地的制税权统一由中央政府掌管。地方豪强世族的势力就逐渐被削弱和分化了;另一方面削弱了藩镇割据的财政实力,达到了抑制藩镇的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税负趋于公平合理,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政府控制的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社会趋向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经营方式出现多样化,促进农村集市化;两税法在江南得很好的实行,商业都市、郾店已相当普遍,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杜佑记载实行两税法后,包括到盐利和其他进项,政府每年的收入可达3000余万贯,相比大历时期,增长了3倍。
——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
问题:两税法能缓解唐朝的统治危机么?
学生回答:1.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赋税制度的合理化、制度化;
3.社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分析两税法的进步之处,了解两税法对唐朝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4.本课小结(课堂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当前的国家治理有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挑选小组代表在侧黑板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批改点评。
5.随堂训练:试题检测
布置作业: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感悟古人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制度史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会比较的方法,把握制度的创新特征,从长时段的视角看制度的流变,关注制度的运行效果,与归宿,突出制度的变化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如此,学生通过运用前面所习得的视角与方法,自主探究其他的制度,有利于知识能力的迁移。课后作业的布置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板书设计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两税法
(公平) (专业) (规范)
守正创新(共24张PPT)
盛唐繁荣的关键因素?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
从一场的豪横的 说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渊源一
“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殿欢,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谓之‘烧尾’。”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烧尾宴的举办与什么制度有关?
材料
雁塔题名时
选官制度的蜕变
有什么 之处?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zhí)言》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唐 沈既济
1.选拔标准:注重才学
2.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3.选拔范围:不断扩大
选官制度的蜕变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先秦:世卿世禄制
隋唐:科举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血缘
品行
门第
考试
公平、公正
选官制度的蜕变
材料一
科举制挑选社会优秀分子参预国家的政治,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科举制形成的缙绅阶层,在协助地方政权处理宗族和公益事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举制推动了造纸、图书、交通、旅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经济形态及其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举制将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
——郭培贵《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材料三
材料二
如何推动社会的 ?
1.政治: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社会治理;
2.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3.文化:促进儒学文化的普及,增强文化认同。
选官制度的蜕变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渊源二
“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景龙三年 (709 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注:尚书省最高长官),仅依例向中宗进献烧尾宴。”
——《旧唐书·苏环传》
韦巨源的哪些同僚可能参加这场宴会?
材料
君臣夜未央
中枢机构的嬗变
该制度有何 ?
假如在宴会上皇帝提议修缮大明宫,从运行机制上该如何操作呢?
1.分工明确
3.注重程序化
2. 集体负责
中枢机构的嬗变
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
专业化、一体化
中枢机构的嬗变
在盛唐时代发挥了怎样的 ?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形成职责明确的国家决策及行政执行机制,有力保障了中央政策政令的贯彻执行,保障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一和稳固。……三省六部制的有效运行能够充分地集思广益并发挥各级政权机构的职能职责,不仅直接促成了唐王朝国家施政上的较为突出的清明和高效,促成了唐太宗朝“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朝“开元盛世”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文明昌盛、欣欣向荣的强国,成为许多国家效法学习的榜样。
——刘玉峰《公元620年代:唐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成功构建》
材料
1.分工明确,减少失误;
2.政令统一、廉明高效;
3.加强中央集权,为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4.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反思
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
通花软牛肠(胎用羊膏髓)
光明虾炙(生虾则可用)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生进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
……(共计58道菜)
——《韦巨源食谱》
苏瑰为什么反对烧尾宴?
瑰(时任尚书令右仆射)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新唐书·苏瑰传》
夏秋纳钱粮
赋税制度的衍变
有哪些新 ?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
1. 征收对象:授田农民到主客农商
2. 征税标准:人丁到资产
3. 税收时间:旬输月送到夏秋两季
4. 征税项目:租庸调到户税、地税
赋税制度的衍变
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
规范化、货币化
赋税制度的衍变
能 唐朝的统治危机么?
国家通过两税法将全国各地的制税权统一由中央政府掌管。地方豪强世族的势力就逐渐被削弱和分化了;另一方面削弱了藩镇割据的财政实力,达到了抑制藩镇的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税负趋于公平合理,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政府控制的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社会趋向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经营方式出现多样化,促进农村集市化;两税法在江南得很好的实行,商业都市、郾店已相当普遍,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杜佑记载实行两税法后,包括到盐利和其他进项,政府每年的收入可达3000余万贯,相比大历时期,增长了3倍。
——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
1.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赋税制度的合理化、制度化;
3.社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材料
隋唐制度的变革对当前的国家治理有何 ?
三省六部制
两税法
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蜕变
中枢机构的嬗变
赋税制度的衍变
合作探究
隋唐制度的变革对当前的国家治理有何 ?
以民为本
立足国情
提升效能
注重公平
传承有序
交流互鉴
与时俱进
1.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
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 )
A.阻断了贵族入士途径 B.提高了官员道德素养
C.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淡化了宗族等级观念
2.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
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
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C
B
“史诗互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相关的古诗词,感悟古人的家国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