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为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原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
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
(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
B.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
C.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
D.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B.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4.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4分)
5.《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着……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蒿”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含义隐晦曲折,弦外有音,“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严肃庄重,写出了作者对荒漠与骆驼的喜爱之情。
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8.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微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中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豳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主张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但认为越国能称霸与文种和范蠡没有关系。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太宰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5分)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5分)
1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⑤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③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④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⑤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有实现。
B.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的同情。
C.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心不移。
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感。
16.这首诗和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砭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中国古代文人借“扁舟”表达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的诗句有:“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3题。
在中国风音乐的众多特质中,吸纳中华古典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风音乐较常用的手法包括对诗词、典故的化用,连缀使用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化用诗词、典故可使歌词 A ,具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韵致。如《爷爷泡的茶》歌词围绕茶圣陆羽的制茶工艺、品行高洁,以及源远流长的品茶文化为中心展开叙述。
在编曲特征上,中国风音乐常运用传统五音谱曲。传统音乐中宫商角徵羽的五音相当于现代音乐理论中的五声音阶,《菊花台》属F宫六声加变宫、《曹操》属D徵清乐,都是对传统五音谱曲的有效尝试。在唱法技巧上,中国风音乐主要是将西方节奏布鲁斯转音与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相互结合。节奏布鲁斯以节奏感强、转音灵活为特色,能够很好地抒发复杂的情感,这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长转音 B ,构成了两者融合的基础。在乐器使用上,中国风音乐将不同类型的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有机融合。如《东风破》中( 甲 ),也有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二胡。钢琴音色洪亮宽广,爵士鼓音色丰富多样,木吉他音色典雅朴实,琵琶音色清澈明亮,二胡音色圆润柔和,多种音色的交替、转化,更能表现情感的复杂与深度。
优秀的中国风音乐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考究的旋律手法、节奏节拍及曲式调性等,同时以情作为衔接和贯穿的主题,□能紧紧抓住人心。如《烟花易冷》取材于北魏时期杨街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中,一名将军与一位女子一见钟情,□因战争错过终身的爱情故事。在旋律创作方面,《烟花易冷》是单二部曲式,既具有国乐A羽六声调式古朴自然的特点,□不乏西方音乐a自然小调细腻复杂的特征,中西结合的旋律尝试,□契合整首歌曲的哀伤基调。正是歌词、旋律等多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以及( 乙 ),才造就出一首优秀的中国风音乐作品。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与”,和文中加点的“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B.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C.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D.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
21.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
A.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B.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C.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D.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22.下列填入文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才 便 还 仍
B.就 却 还 更
C.就 便 又 仍
D.才 却 又 更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王鼎钧
②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赫尔曼·黑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时代和个人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