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
1.B
【解析】B.“可以看出两种分回模式的优劣”错误。可看出的应是“《红楼梦》遵循了章回体制的一般原则,但也表现出破体求变的特点”,没有谈到两种分回模式的优劣。
故选B。
2.C
【解析】C.“会导致严肃文学经典与通俗娱乐文学经典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这种‘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严肃文学的经典地位”,可知“重新定义了严肃文学的经典地位”不是模糊严肃文学经典和通俗娱乐文学经典的界限。
故选C。
3.C
【解析】C.强调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性、界限的模糊性,与读者在文学经典地位建构中的作用无关。
故选C。
4. ①作为知名学者、作家,蒋勋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发挥了权威力量在《红楼梦》经典地位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②作者的独特音质和新的文学传播方式,顺应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读者的接受变化,吸引了更多读者参与“阅读”。
现代文阅读二
5.B
【解析】B.“可见他为人过于苛刻”错误。由原文“这位司机为人一点也不刻薄,他不开车门,并非出于无情;他不开车门,是出于某种理念”可知,这位司机委任并不苛刻,他不开门只是出于某种理念。
故选B。
6.B
【解析】B.“反映了他内心的纠结”错误,文中提到“这位司机知道该怎么做”,可见他内心坚定,并不纠结。
故选B。
7.①埃迪竭力追赶巴士,最终跪倒在地的情节,勾起司机的回忆,唤起了他的慈悲之心,最终促使他为埃迪打开了车门。
②司机坚持的理念是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对公正的偏爱,而不是就他个人而言,这与后文中的“慈悲为怀”具有一致性。
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样的情节设计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改变,丰富小说的思想内蕴,凸显作品主题。
8.D
【解析】由《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知,此四处应填“贤、俏、勇、慧”四字。故选D。
9.C
【解析】碰见的是邢岫烟,岫烟建议宝玉回帖署名“槛内人”。
10.B
【解析】“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箱子被掀了个底朝天,发现私弊之物被赶出大观园”说法错误,抄检大观园时,晴雯自己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也没有因此被赶走。故选B。
文言文阅读
11.A
【解析】句意: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
12.D
【解析】D.“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错误。由原文“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可知,是说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没有提到唐太宗治国的特点。故选D。
13.(1)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解析】(1)“责”,要求;“副”,符合,相称;“庶”,希望。跻,达到。
(2)“为”,因为;“度”,计划;“是”,认为正确。
14.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参考译文]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颖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确实是辅相之才,肯定不会欺骗皇帝您的。”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有人说韩琦专权。曾公亮于是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韩琦。韩琦更加大力请求离开朝廷,皇帝不得已听从了韩琦,让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韩琦入朝答对,皇帝哭泣说:“您一定要离去,今日已经下诏书同意了。然而您离去后谁可接替您呢? 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处在宰相的位置则不可以。”皇帝没有答复。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迁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道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早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计论。司马光说:“贩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箕畚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诗歌阅读
15.A
【解析】A项,“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故本题选A项。
16.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古诗文默写
17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课内文言文
18.C 19.B 20.D
语言文字运用
21. B
【解析】文中句子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
B.表解释说明。
C.表语意递进。
D.表总结上文。
故选B。
22.A
【解析】“马是风暴,是闪电”中把“马”比作“风暴”“闪电”,运用比喻修辞。
A.镜子比做明星,运用比喻的手法。
B.“归帆”,指船,借代。
C.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作者语带夸张。运用夸张手法。
D.西江当做酒,北斗当作勺子,拟物。
故选A。
23. D
【解析】作者认为牛适合生活中的搬运工作,马是“美丽的、矫健的”,它的血脉决定了它应该对付复杂的坎坷,而不是沦为一般的搬运工作的牲口。由此可知,牛象征着生活中实用的需要,马象征着生命中理想和超越的需要。
A.“就像生活中负重致远的可敬劳动者”错。结合“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可见,对于牛的这种个性,文章并不是赞美的。
B.“代表着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无中生有,文中说“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可见对于马的特征,作者认为是美的,并未说象征“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
C.“山地马改变身形和习性无可厚非”错, 原文说“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见,作者是否定山地马的改变的。
故选D。
24.百折不挠 无可厚非 逆来顺受无锡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2024.06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材补一:
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化肇端于明代的《三国诚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有观点认
为这些小说作为经典的内涵是强化了作家的独创性、小说的情感寄寓性和文学性,并认为
从它们到《桃梦》是一个完整的经典化过程。这个观点是富有启发性的。《红楼梦》是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成熟时期的产物,从小说史角度说,《红接梦》是对当时各种小说资源
创造性吸纳、溶于一护后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在章回体制方面,《红楼梦》体现了章回体制的圆熟及变化。在回目设计、结构脉络、
分回转折与衔接梦方面,《红楼梦》遵循了章回体制的一般原则,但也表现出破体求变的
特底。如第一回结尾是:“封肃听了,吓得目驻口采,不知有何祸事。”第二回接以:“却说
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这里去掉了分回的标志套话,而从封肃的惑受
来写是比校自热的。虽然《红楼梦》仍有少量的分回套话残留,如第七十二回末尾叙:“赵
姨娘方欲说话,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吃了一惊不小。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
解。”但根本上,《红楼梦》已改变以故事为中心的分回模式,开始从事体情理和人物心理
等方面推进情节发展,这是章回体向现代小说结构演进的先声。
《红楼梦》使用的文体莎及古代的诗词曲赋等主要文体。作者把这些文体融入情节之
中,使之情境化,在主题寓意、人物形象塑遭、气氛溢染、结构脉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使小说叙述呈现出诗化特点。如大观园诗会就是如此。
在意象生成和意境营造方面,《红楼梦》使用了大量意象,如石头、花、草、水等,
这些成为小说诗化的重要元素。如石头对叙迷角度、主题寓意、宝玉形象塑造、宝紧奴爱
情关系揭示、结构脉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于《红接梦》的情感寓意性、文学性,已经达到古代小说的新高度,是其经典化的
内在品质。如作者“一把辛酸泪”之叹、女性风流云散之悲、爱情的新境界、人物形象的塑
造、细节描写的运用等等。
(摘编自张岳林、杨莹莹《<红楼梦>的经典化与中西两种小说标准》)
材料二:
从诸多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看,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多种力量参与的复杂历史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一般读者群体的价值等级虽然不高,却不容忽视。这里的“一般读者群体”不是
某个或莱些一般读者,而是他们的集合体。
一般读者群体在不同类型的文学的经典地位遮构中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依据阅读的目
的是否出于消遣娱乐,一般读者群体视野中的文学可大致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娱乐文学。
严肃文学诸如莎士比亚戏剧、唐诗宋调、海子的诗、莫言的小说等,这类文学在思趣、市
美、艺术技巧梦方面占据文学的高地,往往内越着对人性、社会、历史、生存等的深刘思
考,一般读者无法也不会将其作为纯粹消遗娱乐品。通俗娱乐文学诸如金庸的武侠小说、
琼瑶的言情小说和新兴的网络文学等,这类文学一般读者可以完全为了消遣规乐去阅读。
在严肃文学的经典地位建构方面,一般读者群体是权威力量的接受者、雏系巩围者和
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