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探析 课件(共4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探析 课件(共4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9 23: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高鹗、程伟元整理。
整本书阅读
名著导读
曹雪芹
(三)
多情公子空牵念
——贾宝玉




1.《红楼梦》开篇,用“__________”和“_______ ”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暗示了通灵宝玉只是一块“顽石”,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_______,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写宝黛的恋爱故事,赋予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神瑛侍者
贾宝玉是全书的中心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感悟。




贾宝玉人物卡片 身 份 荣国府贾政嫡子
父 母 贾政、王夫人
别称及由来 宝二爷:家中排行第二,且满族习惯称名不称姓。
怡红公子:这一名号为黛玉所起,缀于宝玉为菊花社所作的《访菊》《种菊》等诗题下,后宝玉参加诗社即用此别号。(第38回)
绛洞花主:海棠结社时李纨建议宝玉用“绛洞花主”作别号。(第37回)
富贵闲人:宝钗送给宝玉的号。(第37回)
外貌 借黛玉之眼集中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第3回)北静王所见: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第15回)贾政所见: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第23回)
贾宝玉——形象特色
外貌清秀(林黛玉眼中、西江月)
聪明伶俐,温柔和善
爱好:和丫头们厮混、调弄胭脂膏子
杂学旁收
有些歪才:写诗、对对、题咏……
今世之怪诞:衔玉而诞、喜爱调脂弄粉、爱红(欣赏女孩、对女孩呵护备至)、反叛世俗(禄蠹、毁僧谤道……)、不喜读书科举仕途经济……
英俊多情
人生自是有情痴,
看似愚顽实真纯




①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侧面描写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这两个词非常难听,贾宝玉是贾家的宠儿,亲生母亲王氏为何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呢?
其实,这是王氏对自己儿子的极度宠爱,她是想告诉黛玉,我们都非常宠溺这个孩子,我们对这个孩子没有任何的办法。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奋斗。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这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简直是一种叛逆,一种大逆不道。




②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正面描写
宝玉的风情气质,包括他的心里所想,都是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出来,可以说眼前的宝玉就是一个多情并才气风流的俏公子。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
宝玉抓周及宝玉的话语都是要表现宝玉对青春女性的喜爱。宝玉这一生都是青春女性的崇拜者,保护者,他是爱花人也是护花人,更是惜花人。他的这种喜爱并不是贾政说的“酒色”,也不是贾母开玩笑说的“他这种和女孩子的好法……敢是个女孩变的,投错了胎不成”性别不清,自比女孩;他是出于一种纯粹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去欣赏他、爱惜他,而大观园里的这些女孩子是这样有才情、纯真、美好,比他看到其它的泥做的男子不知好过多少倍,他怎能不喜爱呢?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2
“摔玉”的行为不仅表现了宝玉叛逆的性格,象征着他追求自由,更体现了宝玉想要冲破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思想的束缚。


西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4
《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秽之书”,乾隆十八年,最高统治者就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就如“洪水猛兽”。
宝黛二人偷看《西厢记》,无论是二人叛逆性格的形成,还是他们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多情公子
宝玉是一位泛爱者,他爱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爱林黛玉,也爱薛宝钗、史湘云,还周旋于袭人,晴雯、麝月、平儿、紫鹃、金钏、鸳鸯、红玉等等之间。所以上至皇妃元春,下至无名丫鬟,宝玉基本上都能够一视同仁,彰显出宝玉身上的一种世间万物,特别是对女性的博爱精神。贾宝玉关注女孩子们的哀乐悲欢,注意女孩子们的荣辱得失,承担着所有青年女子悲剧的总重量,他的多情,是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依赖和眷恋、崇拜和赞美。
对什么有情
以溪水葬花(第23回)
叹杏落枝空 (第58回)
葬夫妻蕙并蒂莲(第62回)
替飘走的风筝感到寂寞(第70回)
给袭人留酥酪(第19回)
替平儿理妆(第44回)
为林黛玉摔玉(第3回)
给晴雯留包子(第8回)
为秦可卿流泪吐血(第11/13回)
忧黛玉为父丧哭泣(第14回)
对物
对人
惜龄官淋雨(第30回)
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叛逆纨绔
世事论桑自有尽
顽石情痴空悲辛
封建正统的叛逆者
首先,表现在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上。
宝玉说程朱理学等儒家的书,“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杜撰”出来的,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理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却阅读《西厢记》《牡丹亭》一类的“小说淫词”,他称赞《西厢记》“真真这是好书”,看了“连饭也不想吃”;
一次贾雨村来了,他“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
史湘云劝他“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这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他听了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其次,表现在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上。
对八股文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誉之阶”,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将“仕途经济”的说法斥为“混账话”。平时更“懒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更厌恶“峨冠礼服贺吊往还之事”,不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第三十六回说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还有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嘲笑。
怀疑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对“文死谏”、“武死战”进行了批判,认为此“皆非正死”;无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不喜与官绅交往,好结交蒋玉菡之类的伶人戏子。
原著中第三回,作者借的[西江月]词概括道出了贾宝玉的叛逆的性格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学习不上进,只爱玩诗文
只知享福,不知劳动。
能力不行,无法承担家族兴衰。
不要学他
长得好,但无用
从西江月看贾宝玉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吗?




“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
宝玉语录:
1.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
2.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第五十一回)
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但贾宝玉的外貌如《西江月》所述,少了些英气,多了些温柔,宝玉自己本身也喜爱水做的女儿,认为“阳刚”的男性是浊臭的。
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明代开始,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抬头,皇帝为贞洁女子树牌坊的情况时有发生,女子开始流行裹小脚。男女之间越来越多忌讳。守寡女子越来越多。而贾宝玉无论是在贾府还是大观园,都与姐妹们生活在一起。贾宝玉不仅是主张男女平等,更是赞扬了女性的行止见识,从而流露出真实、自然、朴素的对女性的热爱、体贴、尊重、崇尚。
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湘云:
“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事业有成的性别意识
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贾宝玉哪怕是有涉“风月”,也不是单纯的“情欲”。我们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从内心对女儿们明媚而脆弱的命运隐隐担忧,有的是对女儿最纯粹的、最赤诚的“情”,一种膜拜,一种怜惜,一种悲悯。
贾宝玉对那些地位低贱的丫鬟婢女尤其倾注了同情,他“甘心为诸丫头重役”,乐意为他们“理妆”“换裙”。
对女奴的尊重同情,突出体现在同情晴雯和金钏儿的关系上。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俏丫环抱屈夭风流
金钏儿投井后,他仍记得她的死辰忌日,为她焚香祭祀;
而晴雯死后,他写下那篇著名的《芙蓉女儿诔》,倾注了宝玉真诚深挚的感情。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俏丫环抱屈夭风流
→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芙蓉女儿诔》是我国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心爱的丫鬟晴雯时创作的一篇祭文,作品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在仙界通灵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的身份,其职责是护花,即守护大观园里的美丽女儿;在人间,通灵宝玉是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其职责是继承祖业的继者,即步入求取功名的仕途。但是,宝玉拒绝仕途,拒绝继业。当他无法守护自己的理想世界,当他无法守护大观园里的女儿之花时,他毅然悬崖撒手,断绝家族香火,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对理想毁灭的悲愤与反抗。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形象内涵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造就,也是宝玉形象的觉悟与升华,既有文化基因的传递,更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请你结合《红楼梦》整本书,简要分析贾宝玉这一文学形象。
①出身不凡,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备受贾母等众人的宠爱。
②相貌俊美,聪明灵秀。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命名、对联均形神兼备,是宝玉体悟自然、聪明灵秀的表现。
③尊重女性,平等待人。宝玉鄙薄自己为粗蠢浊物,赞美女儿纯洁可贵,以怡红公子自居,对女儿难能可贵的珍惜与爱护,超越阶级乃至世俗的价值观念。如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对丫鬟晴雯的迁就。
④思想叛逆,行为“出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于国于家无望”,足见一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他说:“可恨我为什么生长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
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做宦”的道路。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在宝玉的孩提时代,围绕他的爱情婚姻选择就有着两种说法,一叫“木石前盟”,一叫“金玉良缘”。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自然天成
世俗婚姻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极具灵气。这三生石便是贾宝玉前身女娲遗石。这株长绛珠草在接受了三生石幻化的赤瑕宫神瑛侍者的雨露之恩后化成仙女,才得以久延岁月。所以林黛玉注定是为情而生,且必定要为情而死,要为情把眼泪哭尽了才能魂归离恨天。
木石前盟之还泪故事
这也契合了林黛玉作为才女的才气和幽怨,最终的茕茕孑立和孤苦无依,只有宝玉的爱情是她活下去的希望。可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自然天成,情意相投的爱意情侣,这份情感与周遭的一切无关。
薛宝钗平时专爱对他说些“仕途经济”、“举人进士”之类的“混账话”,这些“混账话”使宝玉非常反感。
与此相反,林黛玉却不曾说过,“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在这里,宝玉实际上提出一种富有异彩的崭新的爱情理想,这种理想突破了历来那种“金榜题名”、“德言工貌”、“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而把爱情的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即以内在的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的基础的高度。
崭新的爱情理想
第8回“宝玉”与“金锁”亮相,相会。宝钗鉴赏时发现玉上还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后宝玉听了 宝钗的丫头莺儿的话也要看宝钗的项圈,宝玉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夫妻之间不分离,不抛弃,才能做到青春永驻,幸福永远;“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也是讲夫妻间要不要分离,不要相忘,这样才能白头谐老,幸福永远。
一“金”一“玉”,长相厮守,一个是青春永驻,一个是白头谐老,这就是传统的幸福观,这就是“金玉良缘”的内涵。“金”与“玉”的结合体现的正是传统的幸福理念。
金玉良缘
在“宝玉”亮相,薛宝钗鉴赏贾宝玉的“玉”之时,作者告诉读者:“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面又紧跟了一首描写“宝玉”的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名义上是描写贾宝玉的脖子上戴的那块玉,实际上写的却是:人生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能够不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只有永恒的男女真情。人世间一切都会消逝,“金”会无彩,“玉”会无光,唯有永恒的爱情不会改变。那么永恒的爱情在哪里呢?不言而喻,就在“木石姻缘”之中。
“金玉良缘”强调的是夫妻间的长相厮守与白头谐老,
“木石姻缘”看重的是夫妻间心灵的契合与永恒的真情;
“金玉良缘”反映的是传统的幸福理念,
“木石姻缘”表现的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独特的新理念;
“木石姻缘”是前世的姻缘,
“金玉良缘”则是现世的姻缘;
“木石姻缘”是天然生成的心灵组合,
“金玉良缘”是文化传统的人为组合。
比较“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真正内涵
正因为宝玉的爱情理想是崭新的,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只是建立于两人的爱情基础之上,因此对它的追求在封建大家庭中必然是痛苦的,封建家庭和礼教是不允许都这样的爱情存在的;加之黛玉的多愁和多疑,更使这种追求充满了痛苦和煎熬。
痛苦的执着追求
对于封建贵族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端倪在书中早有显示:
1.一次家常谈话,宝玉有心想“勾着贾母”赞美黛玉,贾母反而当众赞起宝钗来:“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面奉承,千真万确,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2.宝玉误信紫鹃的谎话,以为黛玉真要回南方去了,因而吓的人事不省,当众暴露了他对黛玉的感情,但贾母和王夫人只是安慰他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再没有人来接她,你只管放心吧!”(就是不提他俩的婚姻问题)
3.最后,早已入不敷出的荣国府,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衰落,更加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困境。封建家族统治者出于维护“家世的利益”的考虑,牺牲掉“宝黛爱情”,采用“掉包计”。使得宝玉娶了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利益标准的薛宝钗,将贾宝玉的爱情推向坟墓。
1、请模拟 宝玉自己的口吻,为宝玉作辩护。
我不是厌恶读书,而是厌恶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示例:我不是厌恶读书,而是厌恶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为科举考试而去读的书。
我不是厌恶读书,而是厌恶那些吧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都禁锢掉的书。




第 73 回 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第 19 回 袭人道:“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 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2、请你为贾宝玉正名:
他不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他是______ _ 。


一、整合下列短句为一个长句。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注意内容不能省略,不能改变,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有语病。
贾宝玉是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写的《红楼梦》中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具有叛逆精神的孤独地反抗着封建伦理的贵族公子


凡是大事件、大波澜出现时(凤姐闹宁府除外),作者都不忘皴染贾宝玉性格。在不同场面中,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 ① 的点染:协理宁国府中,写他路谒北静王,并铺开他与秦钟的交游;元妃省亲中,先写他 ② ,继写他才华横溢,又写他虚怀若谷,还多次透露出他对君权礼法的态度;凤姐泼醋中有祭奠金钏和平儿理妆;鸳鸯抗婚中,写他的同情、不满和 ③ ;在茗烟闹学、宝玉挨打、秋爽结社、赵姨娘闹怡红、群芳开夜宴、抄捡大观园中、他更多是被侧面地反复点染,是不可须臾忽略的中心人物了。作者有个明确的意图,这就是,把他的主人公尽可能放到一切重要事件中去“千皴万染”。贾宝玉之所以难以成为一个用套话概括的、浑然天成而且和自然本身一样丰富复杂的艺术典型,是因为与作家的这种努力是分不开的。
浓淡相宜
置若罔闻
爱莫能助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贾宝玉之所以成为一个难以用套话概括的和自然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而且浑然天成的艺术典型,与作家的这种努是分不开的。
一是语序不当,“难以”修饰“用套话概括的”,不是修饰“成为”的,把“难以”放在“一个”后面。
二是语序不当,“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该比“和自然本身一样丰富复杂”程度深,是对人物更进一步的概括,改为“和自然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而且浑然天成的艺术典型”。
三是句式杂糅,“是因为与作家的这种努力是分不开的”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作家的这种努力”或“与作家的这种努力是分不开的。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