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辨识媒介信息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辨识媒介信息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12: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辨识媒介信息
识虚假信息
因信息在传播中扭曲变形产生的虚假信息。
信息制造者对事实的调查不清,描述不实产生的虚假信息。
信息制造者出于名、利等追求产生的虚假信息。
01
02
03
传播扭曲效应及成因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的现象,被定名为传播扭曲效应。
一、口头传播中的不准确性。
二、传播的感彩。传播者喜欢一个人,就要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则有意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
三、人性中的共性。有很多人喜欢夸张,爱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寻求刺激。在传播中时,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能刺激别人,以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
四、人们往往喜欢把不确切的东西,无从查证的信息,加上个人的想像,加以传播,以增强传播中的令人可信度。
五、以扭曲、夸张性的传播打发空虚与无聊。
因信息接受者(受众)自身利益需求被利用而产生的虚假信息
案例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所谓的提前拿到高考真题和答案。在网上购买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都是骗子发布的虚假信息。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切勿尝试。
提醒
2023年高考前夕,呼和浩特市警方破获一起贩卖所谓“高考试题”案件。据悉,有人以“某某考神”“某某教育”为QQ名,建立了“2018高考内部押题”等大量QQ群组,大肆宣传以每套300元的价格出售高考原题,并保证“每科一半真题”“6月6号上午6点拿到高考真题,下午5点准时发出”。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办案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戴某某抓获。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戴某某对其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戴某某交代,所谓的高考真题,实际上是以每套200元的价格在网上购买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
因信息接受者(受众)性情、得利、从众等心理选择性接收产生的虚假信息。
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 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
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 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 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课堂延伸
“后真相” (Post-truth),的初始含义是指“当真相被披露后”。美国《国家》杂志1992年在一篇针对海湾战争的文章中使用该词,并赋予“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此后这一含义成为主流。
“后真相”,被《牛津词典》评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后真相”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一种情形”。
也就是说,公众不是不清楚或不明白“后真相”不等于“真相”,而是更愿意相信他们在情感上相信的“事实”。 ——( 澎湃新闻 《后真相时代》)
添加大标题内容 添加大标题内容 添加大标题内容 添加大标题内容 添加大标题内容
虚假信息是
因制造者故意编造或调查不清、传播时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变形、受众被利用或选择性接收等因素造成的不真实的、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信息。
明虚假特性
虚假信息来源不准确,传播却迅速
虚假信息多出自自媒体。如微信、短视频、公众论坛等。制造者或不了解详情,或脱离客观事实进行虚构。传播者也不加核实就转发、引用。
虚假信息话题具有争议性、新奇性,参与度高
民生、医患关系、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教育问题、城乡差距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受众多主动参与讨论及发言。
虚假信息表述碎片化、感性化
虚假信息杂而散,内在逻辑不完整,且感性的语言替代理性分析。
虚假信息内容扭曲化
信息传播中,传播者挟带偏激的心情和观点,添油加醋、歪曲夸大,来引起社会关注, 提高点击率,受众也因选择性接受而使信息变形。
虚假信息受众被利用
部分国家、媒体或个人,操控网络舆论,左右人们的理性推断,以达到某种目的(名、利)。
虚假信息的危害
网络虚假信息严重损害着媒体的公信力。
坚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从业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
虚假信息欺骗受众,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是人身伤害,扰乱社会秩序。
虚假信息一旦传播开来,不仅仅是欺骗大众,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失,严重时更会引发公众的恐慌,社会秩序的失衡。
虚假信息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受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是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而虚假新闻为受众提供了虚假的事实,受众基于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有时会给社会良性运作带来阻碍。
虚假信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一些关于国内负面事件的虚假报道甚至为反华势力抹黑中国提供了“佐证”。
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果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 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政府要提高自身公信力,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
媒体要强化行业自律和媒体伦理建设,坚持媒体公信力,保证公民知情权,传播优良媒介素养。
学校要加强理论研究,开设媒体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学生辩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个人要学习媒体技术,谨慎制造、传播、使用媒介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懂得甄别信息的真伪与好坏。
面对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的社会问题,同学们思考有哪些解决途径?
定素养态度
三有
具有独立、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看
看来源 要权威发布,不要道听途说
看内容 要事实清晰,不要模糊遗漏
看立场 要客观公允,不要情绪煽动
看逻辑 要严谨准确,不要简单断言
虚假信息的特征
信息来源不明确
信息内容扩大化
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下节课见!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