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12: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了解作者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在此期间与恩格斯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了解背景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01
1856年4月14日,流亡英国的马克思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并第一位上台讲话,讲话的记录稿发表在4月19日的《人民报》上,也就是我们所见的这篇演讲稿。
本文关联知识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从而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说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之门。
特点
针对性 可讲性
鼓动性 整体性
口语性 临场性
明确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顶格写称谓语
(如:亲爱的同学们)
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
(如:大家下午好)
正文
结尾致谢
(如: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课文分层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第一部分(1--2)
由1848年革命引出无产阶级革命,揭示这个革命即将到来的趋势。
第二部分(3)
19世纪技术进步和社会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第三部分(4)
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开门见山】
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 【剖析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 【揭示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 【解决矛盾】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演讲结构
形成落差,吸引听众。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为什么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由他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并生动描绘革命的力量: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这就话套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否有应该重新审视的方面?
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他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高度对当时的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不过,时代在发展,如今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认可
每一种事物确实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就如马克思在文中提到的机器、财富和技术等,它们都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不认可
这句话中有“好像”一词,这说明作者并不非常认可这一说法。尤其是马克思在提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时,其中也有“似乎”一词。换句话说,如果这一事物不具备绝对优势,人们是不会接纳它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在这篇演讲词中,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