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修辞手法设问与反问

文档属性

名称 微课教学设计:修辞手法设问与反问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2 15: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微课教学设计:修辞手法设问与反问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设问句和反问句的概念和用法。
2.知道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识别与区分。
3.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表达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2. 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反问句的语气和含义的把握。
2.反问句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
教学时长: 15分钟
教学内容:
一、导入(2分钟)
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表现力、感染力的关键,它让表达更生动、有力,有助于精准传达情感和观点。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修辞手法)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修辞手法中的设问和反问。
二、设问修辞手法(5分钟)
下面我首先了解一下修辞手法中的设问。
1. 定义解释
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并随后给出答案,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 特点说明
结构上:先提出问题,后给出答案。
作用上:加强语气,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兴趣。
3. 示例分析
示例分析:
(1)“什么是爱?爱就是无论风雨,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的温暖与承诺。”
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什么是爱?”的问题,随后通过“爱就是无论风雨,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的温暖与承诺”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表达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明确了爱的定义。
(2)“什么是成功?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同样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提问“什么是成功?”并给出独特的解释“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强调了成功的过程性和内在价值。
(3)“难道这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难道这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吗?”这一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共同责任的观点,无需回答,答案已在问句中。
(4)“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人吗?生命中的每一个相遇都是缘分。”
这句话再次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人吗?”这一反问,强调了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同时引出“生命中的每一个相遇都是缘分”的感悟。
(5)“什么是友谊?友谊是心灵的契合,是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
这句话再次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对“什么是友谊?”这一问题给出了深入的解释“友谊是心灵的契合,是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突出了友谊的深刻内涵。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4. 练习
给学生一个话题(如“诚实”),让他们尝试使用设问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三、反问修辞手法(5分钟)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另一种同样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反问。”
1. 定义解释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答案已在问句中。
2. 特点说明
形式上:是疑问句,但答案明确。
作用上: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观点。
3. 示例分析
“难道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实际上表达的是“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的意思)
(1)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每一滴水吗?毕竟水是生命之源。
(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2)难道我们不应该尊老爱幼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吗?它们同样是地球家园的居民。
(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们同样是地球家园的居民。)
(4)难道我们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吗?这是确保每个人安全的基本准则。
(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因为这是确保每个人安全的基本准则。)
(5)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因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4. 练习
给学生一个观点(如“保护环境很重要”),让他们尝试使用反问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个观点。
四、总结与习题(3分钟)
1. 总结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设问和反问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并强调答案;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在问句中,增强语气和说服力。
2. 习题设计
判断下列句子是使用了设问还是反问修辞手法。
(1)“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过程。”( )
(2)“难道这不是最美的风景吗?”( )
(3)“谁是最勇敢的人?那些在困境中依旧不屈不挠的人就是。”( )
(4)“这样的成绩,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
(5)“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是那些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的人。”( )
(6)“这样的付出,谁看了不会动容呢?”( )
“如何才能取得好成绩?那就是要勤奋学习,不断积累。”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