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培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早在史前时代,稻米就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史前社会的中国人也生产在很久以后才传到西方的丝。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我国农业和手工业起源较早 B.世界各地水稻均由我国传人
C.养蚕缫丝技术是起源于中国 D.史前社会情况无法得到证实
2.(本题3分)明代实行路引制度,规定百里之内,农民可以自由通行;百里之外必须交验路引。政府在交通要冲设立巡检司,专门负责盘查路人,如无路引而又外出百里以上,即擒拿送官府惩治。据此可知,明代的路引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本题3分)汉初,“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刺史对丞相负责,又叫丞相史。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对御史大夫负责,“有常治所”。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刺史制度的演变( )
A.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 B.适应了专制王朝统治需要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解决了与地方豪强的问题
4.(本题3分)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5.(本题3分)《泰和律》是金朝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它以《唐律疏议》作为蓝本,并采用《宋刑统》的疏议加以诠释,改变了金建国以来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废除了滥用刑法的做法,直至元朝初年仍然被蒙古统治者使用。《泰和律》的制定
A.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B.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法律蓝本
C.反映了金朝法制的汉化 D.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开端
6.(本题3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规定,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地区属俄国,以东地区属中国。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华民族
②这是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本题3分)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剿夷”,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列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山“剿”到“抚”的转变,这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8.(本题3分)民国元年,美国某报曾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辛亥革命后的实践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大总统都具有西方民主观念 B.各省督军倡导实行联省自治
C.《临时约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各地立宪派鼓吹君主立宪制
9.(本题3分)1931年,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也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从那时起,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恶敌人。这说明
A.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二战起点 B.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违反国际公法
C.中国抗战始于1931年是顺应时代要求 D.中国十四年抗战的提法符合国际认知
10.(本题3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以“不当李自成”为主题,在党内立了六条规矩:不祝寿,不送礼,不敬酒,不鼓掌,不准用党的领导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这六条规矩( )
A.展现了中国命运的光明前景 B.彰显了党内团结的重要意义
C.体现了革命胜利前夕的警醒 D.确立了独立自主的施政方针
11.(本题3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队伍建设坚持“另起炉灶”,主要由此前从事外事工作的原中央外事组干部,长期做地下工作和统战工作的干部,从各大军区、各大行政区抽调领导骨干,挑选文科大学的毕业生,组成外交队伍。这一构成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 D.实现中国外交平稳过渡
12.(本题3分)《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要将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
A.源于平民经济地位提升 B.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C.证明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D.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13.(本题3分)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14.(本题3分)历史学家使用“机器大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工厂制度”等词汇来描述
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5.(本题3分)如图是发表于1922年的《跳进去,他也会跟着跳进去的》漫画,漫画中熊熊燃烧的烈火的右侧是英国纳税人,他手持一把写有“要求国防裁军”字样的斧头,烈火左侧中间是时任英国殖民地事务部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下列对该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凡尔赛体系暂时缓和了欧洲局势 ②战后和平主义成为重要社会思潮
③英国政府被迫对殖民地做出妥协 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16.(本题3分)2022年3月5日,某国际组织表示,最早将于3月12日将乌克兰提出的14亿美元紧急融资请求提交执行委员会,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
A.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 B.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
C.扩大服务贸易提供生活便利 D.助推区域合作缓解融资瓶颈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7.(本题14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18.(本题12分)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 六国 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 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19.(本题14分)历史的解释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是一家合伙股份公司?
英国学者琳达·科利在《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中,提出了英国是一个投资民族国家的观点。
英国有着浓浓的商业气氛。在当时有很多爱国协会,其使命是公共性的。它们有意对外,并意在改革国家政府。一些商人建立的俱乐部的目标非常商业化,某些协会将爱国热情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商人的商业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是保护其成员的利益。为国家贡献力量,既是一种热心为公的姿态,也能确保其获得应有的回报。积极的爱国主义,很容易汇聚成要求更广泛的公民权和政治变革的洪流,因为人们要确保自己的投资不至于随时被喜怒无常的统治者卷走。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部“金融军事帝国机器”。在18世纪的英国,五个家庭中可能就有一个依靠贸易为生,他们是支持这个国家机器的最显著的人群。英帝国的实力有赖于贸易。保护这项贸易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样的一个新型国家,本质上是一个股份公司。股东们为了盈利。就要打击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英国学者认为,“光荣革命”最重要和直接的影响不是宪法决议,而是决定同法国开战。之后,英国与法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六次战争,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一些史学家将其称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英国的政治家一致认为英国自由的法律、独立、经济的繁荣以及殖民地的扩张。都取决于对法战争的胜利。在与自己的敌手斗争的过程中。英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完善了这一新型国家的构建。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是一家合伙股份公司》
(1)材料是从什么视角解释英国崛起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
(2)请你再选择一个其他视角对英国崛起为现代民族国家进行合理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三、论述题(共12分)
20.(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反映了史前时代中国就生产稻米和丝,这说明中国与其他文明相比,农业和手工业的起源较早,故选A;世界其他各地水稻是否由我国传入并没有材料证实,故排除B;“养蚕缫丝起源于中国”的说法尚有待考证,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C;史前社会能否得到证实取决于后世考古技术与发现,“无法得到证实”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
2.A
【详解】根据材料中“设立巡检司,专门负责盘查路人”可知,这一制度增加了官员数量,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A项正确;"实现了"属于完成时态,相当于“已实现”,单凭这一措施无法推断明朝政府已实现对地方控制,B项逻辑不当,排除B项;路引制度不利于人口流动,但与阻碍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知,汉初,刺史是丞相府下属官员;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可知,汉武帝时期,刺史作为监察部门已经独立出来;根据材料“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可知,此时的刺史已经是御史府下属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御史主要职责是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因此,当刺史变为监察部门的下属机构时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适应了专制王朝统治需要,B项正确;汉朝并没有出现官僚机构臃肿的现象,排除A项;刺史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并没有体现办事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汉朝始终没有解决地方豪强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扶贫手段上既有政府主导,也有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扶贫手段增多,D项正确;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去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据题意可知,金朝借鉴《唐律疏议》和《宋刑统》这两部汉族政权的法律制定了《泰和律》,改变了本国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并废除了滥用刑法的做法,还对元朝产生了影响,由此可知这体现了金朝法制的汉化,C项正确;《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元朝的影响,不能说明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法律蓝本,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形成于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这里的中国是具有主权的含义,不仅仅指的是中华民族,故①错误;在本条约中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国号,故②正确;清政府对外还是使用大清的国号,故③错误;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体现了清政府维护中国主权的需要,故④正确。故选②④组合,选C。
7.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军来华之初,在“天朝”的对外体制下,在“夷夏”观念的熏浸中,清王朝官员对“逆夷”主张“进剿”,是出于本能。因此清朝官员原来都是“主战派”。但在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板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国,其他如骑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剿”到“抚”的转变,这反映出官员们对“天朝上国”国家身份定位发生变化,天朝体制趋于瓦解,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传统社会彻底终结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是侵略者,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并不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媒体设想中国政体按照美国政体来构建,《临时约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符合题意,C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之一的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民主观念,排除A项;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南军阀提出,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武装统一,排除B项;立宪派为晚清政治团体,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世界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开始,十四年抗战的提法符合国际认知,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D项正确。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排除A。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中国十四年抗战是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顺应时代要求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2017年1月1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49年3月的中国。根据材料“不祝寿,不送礼,不敬酒,不鼓掌,不准用党的领导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及所学可知,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定下了六条规定,旨在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继续保持优良作风以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六条规矩起到了教育干部的警醒作用,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展现了中国命运的光明前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党内团结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立自主的施政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队伍没有来自原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主要来自于此前从事外事工作的原中央外事组干部,长期做地下工作和统战工作的干部,从各大军区、各大行政区抽调领导骨干,挑选文科大学的毕业生。这样一支外交队伍有助于摆脱旧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C项正确;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外交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在“另起炉灶”之后,排除B项;全新的外交队伍意味着全新的外交理念,因此新的外交队伍构成并非为了实现中国外交的平稳过渡,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人身和财产的保护,说明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虽然《罗马民法大全》保护妇女的人身和财产独立,但当时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剔除了法律中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材料信息只涉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但和约没有导致欧洲政局的分裂,排除A项;宗教改革以后,神学思想和天主教会统治受到动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支持天主教和教皇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势力被削弱,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并未瓦解,天主教在法国、西班牙等地依然是很多民众的信仰,排除B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机器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现代工厂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工业社会来临,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西欧整体社会的演变,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工业社会来临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战期间(英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英国纳税人强烈要求“裁军”,反映出战后和平主义成为重要社会思潮,印度、埃及等殖民地烈火燃烧、丘吉尔高呼“危险”以及海军、陆军的“废物”形象,反映出面临双重危机,英国政府被迫对殖民地做出妥协,说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凡尔赛体系对欧洲局势的影响,据所学,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是在1929年,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由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22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中该国际组织项会员国提供紧急融资可知,这一组织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B项正确;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排除A项;这一组织并非贸易组织,排除C项;D项与亚投行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概括得出: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破解”,依据材料一信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得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二信息“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得出:郡国并行制。“理由”,依据材料二信息“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得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等。
(3)“创新”,依据材料三信息“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
18.(1)商鞅变法。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
(2)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时期的中国。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这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使得铜陶器物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断裂,因此该事件为商鞅变法。历史信息:由材料一中“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可知,六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由“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可知,秦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过程:此处的文化应该做广义理解,由材料二中“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最终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改革币制,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化上,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西汉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
19.(1)视角:商业贸易、金融经济利益推动英国发展成民族国家。
依据:
从商业投资与爱国主义关系的角度作答。如,协会商业,把商业贸易活动与爱国相联系:商业贸易、海外殖民都需要民族国家支持;商业利益安全需要公民权和民主政治,推动政治变革。
从金融、贸易与对外战争的关系的角度作答。如,为金融利益、商业贸易利益,推动国家对殖民扩张,打击竞争对手;以发动对外战争凝聚民族,推动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等。
(2)
例如,选择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释。下列角度,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如,为资本原始积累需要,英国进行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英国成为殖民帝国;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为掠夺市场和原料,英国推行扩张政策:为英国资产阶级利益,英国需要发展成为民族国家,动员民众支持发动对外战争。掠夺殖民地和打击竞争对手。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的角度作答。如,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封建国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建立起英国的现代民主制度;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更多权力,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民主制度的改进;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改革等。这都推动英国发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视角:由材料“英国有着浓浓的商业气氛。在当时有很多爱国协会,其使命是公共性的。它们有意对外,并意在改革国家政府。一些商人建立的俱乐部的目标非常商业化,某些协会将爱国热情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商人的商业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是保护其成员的利益。”可得出商业贸易、金融经济利益推动英国发展成民族国家。第二小问依据:从商业投资与爱国主义关系的角度作答。由材料“英国有着浓浓的商业气氛。在当时有很多爱国协会,其使命是公共性的。”可得出协会商业,把商业贸易活动与爱国相联系:由材料“某些协会将爱国热情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商人的商业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及所学可得出商业贸易、海外殖民都需要民族国家支持;由材料“积极的爱国主义,很容易汇聚成要求更广泛的公民权和政治变革的洪流”可得出商业利益安全需要公民权和民主政治,推动政治变革。从金融、贸易与对外战争的关系的角度作答。由材料“金融军事帝国机器”“英帝国的实力有赖于贸易。保护这项贸易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样的一个新型国家,本质上是一个股份公司。股东们为了盈利。就要打击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可得出为金融利益、商业贸易利益,推动国家对殖民扩张,打击竞争对手;由材料“英国的政治家一致认为英国自由的法律、独立、经济的繁荣以及殖民地的扩张。都取决于对法战争的胜利。在与自己的敌手斗争的过程中。英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完善了这一新型国家的构建。”及所学可得出以发动对外战争凝聚民族,推动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设问是选择一个其他视角对英国崛起为现代民族国家进行合理解释。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释。例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的对外扩张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的角度作答。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议会制民主政治改革的相关内容等方面分析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发挥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性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详解】本题首先要根据图1和图2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归纳一个基本观点,如: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