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押题预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
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
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 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2.有学者在谈及魏晋政治时指出:“如果让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皇权固然必须给予官僚相当特权以换取其合作,但并不情愿让其分割其权势。”该学者意在说明
A.皇权与士族特权间互相制衡 B.选官制度变革有一定必然性
C.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D.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3.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指出:“荡而无度,将以自败,故圣人制礼以为之节。因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且寓其教焉。”而王阳明则认为,“君子之于射,内志正……故古者射以观德”。这折射出宋明时期
A.儒家观念融入社会生活 B.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 D.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4.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
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 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 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5.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186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一直任职到1894年,说赫德是同文馆的“父亲”,他是“保姆”。这反映了
A.晚清新式教育有半殖民地性 B.英美联手推动晚清教育变革
C.同文馆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 D.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了争夺
6.观察下表。这反映出
表1 清末外债结欠额(千元美元)
合计 (包括庚子赔款) 不包括 庚子赔款 铁路借款 财政借款 庚子赔款
1902年 980,932 284,400 37,620 246,780 696,532
1911年 976,704 388,074 167,878 220,196 588,630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572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末新政经济成效不够显著 D.近代交通事业获得一定发展
7.表1为20世纪初清政府商务部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性质的文件。其实施产生的影响是
表1
颁布时间 法律 主要内容
1903 《商部章程》 《商人通例》 对商部办事规则和商人作出具体规范
1904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规定公司分类、创办、股份、董事、股东与股东会议等细节,进而明确规定所有“公司局厂行号铺店,一经注册,即可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1906 《破产律》 对正当经营亏损而“倒闭者”,予以“维持调护”
A.建立了完备的经济管理体系 B.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延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8.1919~1921年,中国思想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无政府主义者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鼓吹革命后实行“无政府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发表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暴力革命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场论战
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C.解除了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 D.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9.图1为近代某一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
图1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0.古代西亚“两河”流程短、水量不稳,易于成灾,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在公元前5000年代,苏美尔人就开始排除沼泽的水,奠定了灌溉农业的基础。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这表明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C.自然条件制约劳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农业发达地区
11.图1是1539年英文版《大圣经》的扉页插画(局部)。该插画内容反映了当时英国
图1
A.王权摆脱了神学的桎梏 B.重视宗教伦理与教化
C.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行政与宗教相互制衡
12.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把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设计为“高尚的蒙昧人”形象。如卢梭认为“蒙昧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像空气一样生来自由”。这一形象设计旨在
A.批判殖民侵略,弘扬自由博爱 B.反对封建专制,建构理性世界
C.揭露迷信愚昧,倡导天赋人权 D.讽刺教会权威,推崇世俗生活
13.图2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图2
A.技术革命的成因 B.圈地运动与劳动力转移
C.工人运动的影响 D.价格革命与物价的变化
14.苏俄(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联盟亟待巩固
C.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图3为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博览会情况。美国此举主要是为了
●苏联民众惊讶于琳琅满目的展品,特别是速冻食品、精美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等家庭消费品 ●苏联年轻女性争先恐后尝试美国造型师免费提供的理发、化妆和修剪指甲服务 ●苏联青年人热烈议论着美国的流行爵士乐和高保真照片,大街小巷时而还会传来流行爵士乐的曲调
图3
A.展示物质文化凸显国家实力 B.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C.通过两国合作扩大商品输出 D.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16.14.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以前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格局 唐朝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格局
——摘编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推动和阻碍汉至南北朝时期孔子庙修建的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孔子庙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时期,画报画刊作为“图文并茂”的新式媒介开始出现,以下为其发展历程简表。
时期 阶段 概况
1872—1883 发轫期 教会画报画刊独步天下,如《画图新报》就以宣传基督教义为主,兼及科学知识介绍
1884—1899 兴起期 创办主体逐渐向国人自办转变,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使国内各阶层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画报画刊更以独特的图像叙事方式深受人们欢迎
1900—1904 发展期 “刊栽国内外时事、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画报画刊宣传的主流。部分画报画刊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颇为重视编辑业务的改革,如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经常选登官办或民办报刊上的新闻讯息,留下了回看历史场景的珍贵影像资料
1905—1911 鼎盛期 共创刊93种,占晚清画报画刊出版总数的73.8%;除政治中心北京外,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南方沿海沿江城市,其中上海最为抢眼有72种,占晚清画报画刊出版总数的57.1%。各政治派别不断创办画报画刊作为宣传其主张、形象的代言平台,如1905年留日学生创办的《醒狮》、汉口黄陂街昌明公司发行的《不缠足画报》等。此外,还有些跳出“政治圈”的画报画刊,如劝募赈灾的《图画灾民录》、专注知识介绍的《科学画报》、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名画》等
——摘编自任谢元《晚清时期画报画刊出版的历程、特点及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晚清时期画报画刊出版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8年12月,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国营晋林机械厂工作,开始了长达29年的三线生涯。重庆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以車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共有26个项目并扩展到周围的14个区县共46个企业和8个科研、学校等单位,累计投资15.23亿元。我所在的工厂即是第一阶段率先启动的“三炮一光”计划中的一个火炮厂,由山西太原老厂包建。……三线建设修通了川黔、襄渝两条铁路干线,使重庆成为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的枢纽;重点建设了西南铝加工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34个大中型项目。
1983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1984年1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第一次成员会议。会议指出,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专业化协作。
——摘编自陈宏逵《我所知道的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
结合材料及所学,对作者的“三线生涯”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冋答间題。
材料一
英国在加纳是通过“分而治之”和“间接统治”的方法进行犹民统治的。这使一些酋长和知识分子认为通过合法的途径就能够使他们争取到民族的自决权,二战后加纳的独立就是在恩克毎玛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实现的。曾指出“印度和加纳的独立斗争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的恩克吾玛在独立运动之初指出“现在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自治,一个是用武装革命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合乎宪法和法律的非暴力方法。……我赞成采用后一种方法。“
——摘编自张象《论加纳独立的道路》
材料二
1957—1966年,美国艾森豪成尔、肯尼迪、约翰逊三届政府对撇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政府 政策
艾森豪威尔政府 (1952—1960) 1957年加纳举行狡立庆典时,副总统尼克松亲自参加,说“艾森豪威尔主义”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地区,他把其政策称为“民主生活方式”的扩展。在经济上,向加纳提供援助,促进美国资本流入加纳
肯尼迪政府 (1960—1963) 由于苏联同加纳积极发展关系,美国加大了金元外交的力度。在政治上,肯尼迪政府也提高了对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的重视程度,如亲临机场迎接等。针对苏联同加纳签订的文化协定,美国通过医疗“援助”等方式加强了对加纳的吸引力和控制力
约翰逊政府 (1963—1969) 美加关系恶化。看到加纳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中央情报局于1966年2月24日策划并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恩克鲁玛政府。经过这场斗争,美国在同苏联争夺加纳的较量中,再次占据了上风
——摘编自王江《冷战时期美国对加纳的政策(1957—196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克鲁玛“赞成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57—1966年美国的对加政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成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C D A B C A A D D C A C C
二、非选择题
17.(1)推动因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统治者需求;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阻碍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玄学盛行,佛教发展,儒学地位下降。
(2)变化:数量明显增多;范围扩大;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集中区。
原因: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南方的不断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等。
18.示例:
晚清时期画报画刊的出版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又受到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晚清时期画报画刊的出版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历史阶段性特征明显,时空分布不均衡,且呈现聚集特性,出版内容种类多元化,创办主体多元化(或国人自办逐渐成为主流)且注重运营策略。晚清时期画报画刊的出版首先助推了出版市场的繁荣;造就了一批职业化的画报画刊出版人才,促进了出版行业的社会化分工;画报画刊以新的视觉文化形态传播了科学知识,促进了思想解放,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并且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影像,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仅供参考,其他角度的合理认识可酌情给分。)
19.示例:
观点:作者的“三线生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壮大。(2分)
论述: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苏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或国际形势的严峻)与国民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国家号召进行大后方战略建设,作者毅然投身于三线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体现了政府主导、规模巨大、动员广泛、行动快速、职工积极性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举等特点。作者所参与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格局分布不合理的现象。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国际形势也有了好转,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发展并解决三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又投身到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之中,这一调整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深层次发展贡献了力量。(8分)
综上所述,作者的“三线生涯”虽成历史,但他们为巩固祖国安全和实现人民幸福所表现出的三线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将永远传承于世。
20.(1)原因:英国“分而治之”与“间接统治”殖民方式的影响;二战削弱了英国殖民者的实力;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影响等。
(2)示例:
1957—1966美国的对加政策带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二战后,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日益高涨,加纳于1957年赢得独立。而此时两极格局的国际态势下,美苏的冷战对抗愈演愈烈。由于加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因此,美苏对其争夺日趋激烈。
1957—1966年美国的对加政策虽然形式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多个领域,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都企图阻止苏联的影响进一步扩展至非洲,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但三届政府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艾森豪威尔政府侧重"渗透",肯尼迪政府侧重于"拉拢",约翰逊政府则侧重于直接的"打压",这些政策降低了苏联对加纳以及非洲的影响力,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是美苏冷战激烈对抗在非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