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 )
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
C.宋朝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
2.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
A.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南宋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C.偏安江南有利于商业发展
D.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业发展
3.北宋军队数量巨大且不断递增,庞大的常备军规模前所未有,军需物资消耗持续膨胀,“河北岁费刍粮千二十万,其赋入支十之三,陕西岁费千五百万,其赋入支十之五。”北方农业生产难以支撑,这就不得不仰仗南方,特别是东南六路的物资供给。这种现象客观上( )
A.反映了冗兵造成财政困难
B.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
C.说明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D.反映养兵政策存在弊端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南宋时,朝廷督励州县劝农种麦,“江东西、湖南北、淮东西路帅漕,官为借种及谕大姓假贷农民广种”,且需登记造册以供御览。朝廷告谕官民“岁丰为不可常恃,欲备荒歉而接食也”。朝廷此举旨在( )
A.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B.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C.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 D.发展稻麦轮作制度
6.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A B.B
C.C D.D
7.《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 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 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8.宋代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所,如货郎式流动文化场所、固定的娱乐文化场所、专业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文化娱乐带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D.草市的服务设施完备
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10.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11.下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知北宋( )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 408.1 1 567.7 60?40
天禧末年 (1021年) 2620 3874.0 40?60
熙宁十年 (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农业税变化反映农业生产减弱趋势
B.经济的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
C.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二、非选择题
13.学者杜文玉对唐、宋两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 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比较
年代 耕地面积(万亩) 百分比 岁入粮食(万石) 百分比
唐天宝中 48 546 100% 2 506 100%
北宋天 禧五年 51 111 105% 3 278 146%
表2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省份 时代 陕 西 河 南 山 西 河 北 甘 肃 江 苏 安 徽 浙 江 江 西 福 建 广 东 湖 北 湖 南 总 计
唐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237
宋 20 11 25 20 2 17 14 302 56 402 44 21 5 1 643
表3 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时代 财政收入数 (万贯) 财政支出数 (万贯) 支出占收 入之比
唐 3 411(其中工商 业收入1 522) 3 306 97%
宋 5 875(其中工商 业收入4 619) 9 599 163%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分别提取表1、表2、表3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 )
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
C.宋朝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
[解析] 根据“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得出“交子”的出现,反映出官方铸钱受到政局的影响,民间钱减少,于是出现了“交子”,故B项正确;“交子”是民间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与印刷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排除D项。
2.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
A.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南宋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C.偏安江南有利于商业发展
D.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业发展
[解析] 材料“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体现的是地理位置对商业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3.北宋军队数量巨大且不断递增,庞大的常备军规模前所未有,军需物资消耗持续膨胀,“河北岁费刍粮千二十万,其赋入支十之三,陕西岁费千五百万,其赋入支十之五。”北方农业生产难以支撑,这就不得不仰仗南方,特别是东南六路的物资供给。这种现象客观上( )
A.反映了冗兵造成财政困难
B.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
C.说明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D.反映养兵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军队规模庞大,北方军需给养仰仗南方,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这一现象客观上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现财政困难,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南方经济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而不是养兵政策存在弊端,排除D项。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 “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而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5.南宋时,朝廷督励州县劝农种麦,“江东西、湖南北、淮东西路帅漕,官为借种及谕大姓假贷农民广种”,且需登记造册以供御览。朝廷告谕官民“岁丰为不可常恃,欲备荒歉而接食也”。朝廷此举旨在( )
A.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B.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C.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 D.发展稻麦轮作制度
[解析] 材料反映了南宋地方政府借种假贷鼓励农民种麦,朝廷也积极劝农种麦并告谕民众要贮备粮食以防歉收,这些措施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进而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买卖情况,无法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助于保障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朝廷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朝廷劝农种麦、贮备粮食,没有体现稻麦轮作,故排除D项。
6.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A B.B
C.C D.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中心,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快”,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不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非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强调的是做生意要会打算,不能长途贩运粮草,并未反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7.《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 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 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解析] 根据“今闾阎之卑……尚多僭侈,未合故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冲击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故选B项;A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反映北宋的政令被破坏,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排除C项;D项“瓦解”表述太绝对,错误。
8.宋代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所,如货郎式流动文化场所、固定的娱乐文化场所、专业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文化娱乐带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D.草市的服务设施完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由材料“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所”等可知,文化娱乐已带有商业性质,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反映“市”的变化,B、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解析] 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10.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 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11.下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知北宋( )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 408.1 1 567.7 60?40
天禧末年 (1021年) 2620 3874.0 40?60
熙宁十年 (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农业税变化反映农业生产减弱趋势
B.经济的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
C.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至道末年(997年)到熙宁十年(1077年),宋朝的农业税比重在不断下降,非农业税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非农业税主要以商业税为主,这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项符合题意;宋朝农业生产衰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在明中叶后兴起的,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学者杜文玉对唐、宋两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 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比较
年代 耕地面积(万亩) 百分比 岁入粮食(万石) 百分比
唐天宝中 48 546 100% 2 506 100%
北宋天 禧五年 51 111 105% 3 278 146%
表2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省份 时代 陕 西 河 南 山 西 河 北 甘 肃 江 苏 安 徽 浙 江 江 西 福 建 广 东 湖 北 湖 南 总 计
唐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237
宋 20 11 25 20 2 17 14 302 56 402 44 21 5 1 643
表3 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时代 财政收入数 (万贯) 财政支出数 (万贯) 支出占收 入之比
唐 3 411(其中工商 业收入1 522) 3 306 97%
宋 5 875(其中工商 业收入4 619) 9 599 163%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分别提取表1、表2、表3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
[答案] 第一问,提取信息表1:宋代耕地面积比唐代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表2: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度增加;南方增幅大但北方略低于唐代。
表3:宋代的财政收入远超唐代,且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多于唐代;唐代的财政收入不如宋代丰厚但收支平衡,宋代财政收入增多但入不敷出。
第二问,说明:自唐中期以后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土地开垦,生产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社会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发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宋代采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出现“三冗”现象,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