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30 11: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
时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公元140年 7 567 9 698 630 1 282
公元609年 12 576 9 070 414 721
公元737年 18 805 8 973 634 477
公元1190年 42 000 12 355 800 294
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科举取士人数增多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2.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3.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分割转运使权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宋朝的贫弱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要下敕任命一个新宰相,但找不到这道敕旨的副署人,因为当时旧宰相都去职,而不经宰相副署的皇帝敕旨在政制上是不合法的。最后决定由参加宰相府会议的大臣盖章代发,这才完成了颁布皇帝命令的手续。此事说明当时(   )
A.相权急剧膨胀 B.皇权受到限制
C.行政效率低下 D.选官程序复杂
6.元朝时,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地方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量销。行省的这些规定(   )
A.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 B.体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
C.造成了地方积贫积弱 D.因权力过大易滋生腐败
7.(2023·南平)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
8.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下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籍 历史记载
(北宋)文莹《续湘山野录》 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
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
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
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
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
9.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用相人数 平均任职年限
太祖朝 6 2.8
太宗朝 9 2.3
真宗朝 12 2.1
仁宗朝 23 1.95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10.(2024·潍坊)“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   )
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
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
11.(2024·邯郸)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恢复周制的意志
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
12.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
时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公元140年 7 567 9 698 630 1 282
公元609年 12 576 9 070 414 721
公元737年 18 805 8 973 634 477
公元1190年 42 000 12 355 800 294
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科举取士人数增多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从公元140年的汉代到公元1190年的宋代,官僚数量和户数都大幅增长,尤其是从公元737年到公元1190年,官僚数量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宋代的冗官有关,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的“持续”不符合公元140—609年的信息,故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故B项错误;公元140年还没有科举制,故C项错误。
2.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解析] 根据“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自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3.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可知,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而是由地方筹集,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C项错误;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分割转运使权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宋朝的贫弱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发运使管理漕运系统和其他涉及地方财政收支的事务,且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这一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发运使和转运使负责不同的事务,排除A项;这一设置与社会矛盾激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导致宋朝贫弱的是“三冗”现象,排除C项。
5.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要下敕任命一个新宰相,但找不到这道敕旨的副署人,因为当时旧宰相都去职,而不经宰相副署的皇帝敕旨在政制上是不合法的。最后决定由参加宰相府会议的大臣盖章代发,这才完成了颁布皇帝命令的手续。此事说明当时(   )
A.相权急剧膨胀 B.皇权受到限制
C.行政效率低下 D.选官程序复杂
[解析] 从材料中的“而不经宰相副署的皇帝敕旨在政制上是不合法的”等信息可以看出,皇权在当时也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恣意妄为,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相权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需经合法程序才能完成颁布皇帝命令的手续,不能说明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选官程序,排除D项。
6.元朝时,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地方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量销。行省的这些规定(   )
A.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 B.体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
C.造成了地方积贫积弱 D.因权力过大易滋生腐败
[解析] 根据材料“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地方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量销”可知,行省督办州县征收赋税,而且大部分上缴中央,少部分留归地方,这体现了中央集权,而行省严格管束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体现了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元朝在国家管理方面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2023·南平)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
[解析] 题干材料主旨是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制度:如清查户口、调整驿站系统、设置“马卡姆”(兵站)等,结合基础知识辨析历史信息可知,元代时期,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代对西藏的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的主权,故B项正确;邮驿系统的完善为片面表述,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无法得出此项信息;D项时空观错误,西域主要指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不是西藏地区,故错误。
8.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下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籍 历史记载
(北宋)文莹《续湘山野录》 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
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
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
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
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
[解析] 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部史籍中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和“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的说法,可以认定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是历史事实,D项正确;两则史料都体现出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曾经入宫,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赵光义蓄意谋杀了宋太祖,排除B项;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只在李焘的文章中有体现,不能认定其一定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
9.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用相人数 平均任职年限
太祖朝 6 2.8
太宗朝 9 2.3
真宗朝 12 2.1
仁宗朝 23 1.95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前期使用宰相人数逐渐增多,且宰相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换相的做法是为了削弱相权,A项正确;宰相任职时间较短不等于政局动荡,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丞相干预朝政,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2024·潍坊)“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   )
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
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唐朝的外敌是突厥,这两者都是较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对的是辽、金等相对先进的国家,边防压力严峻,B项正确;A项错误,宋朝国势并不强劲,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朝相比汉、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D项。
11.(2024·邯郸)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恢复周制的意志
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
[解析] 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A项;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为了恢复周制和尊崇儒学,更不是为了传承传统,排除B、C、D三项。
12.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解析] 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答案] 利:
(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
(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