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选择题
1.“瓦当”是中国古代用以装饰美化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如图是隋唐比较流行的瓦当纹样,从中可以折射出隋唐时期
( )
A.建筑技术达到了高峰 B.私营手工业注重创新
C.佛教兴盛并广泛传播 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2.“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 )
A.妇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B.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
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
3.下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
时期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三国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东晋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唐 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
4.“魏晋风度”和“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起清谈之风。然而,他们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他们的这种行为( )
A.在于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
B.体现了统治阶层的趋向堕落
C.源于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
D.表达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
5.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外文化交流更趋于频繁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思想文化受制于社会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6.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情况(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江苏 浙江 河北 湖北 安徽 山东
人数 205 88 37 24 18 17
省份 陕西 山西 江西 河南 甘肃 内蒙古
人数 7 7 66 55 4 3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7.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发展 B.经济交往带动文化交流
C.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8.(2023吉林长春四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崇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
A.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
B.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
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9.(2023广东惠州一模)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 )
A.排斥外来思想
B.复兴传统儒学
C.传播理学思想
D.反对藩镇割据
10.(2023河北三模)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
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11.(2023安徽淮南二模)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面“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 )
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
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
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12.(2023福建三明三模)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二、非选择题
13.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
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选择题
1.“瓦当”是中国古代用以装饰美化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如图是隋唐比较流行的瓦当纹样,从中可以折射出隋唐时期
( )
A.建筑技术达到了高峰 B.私营手工业注重创新
C.佛教兴盛并广泛传播 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之一,在隋唐时期莲花成为广受欢迎并流行的纹样,说明了佛教的兴盛与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在隋唐时期建筑技术达到高峰,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私营手工业,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儒学的关系,D项错误。
2.“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 )
A.妇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B.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
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
[解析] 根据材料“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可知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妇女参加踏歌,无法得出唐代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排除A项;踏歌由民间发展到宫廷,但不能说明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排除B项;材料描写了唐代宫廷组织踏歌舞会,但并非所有踏歌都是宫廷舞会,且踏歌本来流行于民间,排除D项。
3.下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
时期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三国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东晋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唐 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
[解析] 根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知,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很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排除A项;从材料的命名并不能看出规范,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行,排除D项。
4.“魏晋风度”和“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起清谈之风。然而,他们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他们的这种行为( )
A.在于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
B.体现了统治阶层的趋向堕落
C.源于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
D.表达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
[解析] 魏晋时期,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认识的文人名士,不满现实,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体现了统治阶层趋向堕落,B项正确;“老庄之学”“清谈之风”是道家理论,并非道教核心理念,A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国家治理政策并不宽松自由,C项错误;“竹林七贤”表达了士族地主对政治的不满,而非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D项错误。
5.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外文化交流更趋于频繁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思想文化受制于社会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解析] 材料中为佛教剃度设置一定限制,以此与忠君思想或孝道相适应,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制于社会现实,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儒家思想地位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佛教与儒家,且只是陈述一种史实,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开始出现,排除D项。
6.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情况(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江苏 浙江 河北 湖北 安徽 山东
人数 205 88 37 24 18 17
省份 陕西 山西 江西 河南 甘肃 内蒙古
人数 7 7 66 55 4 3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南北朝时期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的文学家分布最多,而内蒙古、甘肃、山西和陕西等省份分布最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表格体现不出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故C项错误;河南、河北的文学家分布也比较多,因此“北方社会动荡不安”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发展 B.经济交往带动文化交流
C.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天竺佛教舞曲婆罗门曲传入中国后经过凉州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修改、润色,形成新的舞曲“霓裳羽衣舞”,这体现了唐朝文化与天竺佛教文化的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D项正确。中国与天竺是两个国家,这种交流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交往,也没体现经济交往带动文化交流,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观念的更新,故排除C项。
8.(2023吉林长春四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崇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
A.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
B.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
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尊崇的思想不一,如佛教、玄学、儒学,体现出思想多元特征,相互吸收、借鉴,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故选A项。
9.(2023广东惠州一模)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 )
A.排斥外来思想
B.复兴传统儒学
C.传播理学思想
D.反对藩镇割据
韩愈推崇孟子,“开‘辟异端’之先河”,结合其时代背景可知,唐中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猛烈冲击,韩愈作为使命感、责任感突出的儒生,坚持以光大儒学为己任,故选B项。韩愈排斥所有挑战儒学地位的异端思想,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思想”,故A项错误。理学尚未出现,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方面的信息,故C、D两项错误。
10.(2023河北三模)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
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材料可知,陈子昂盼望面见圣上,为君主献良策,以实现自己的官场抱负,这折射出唐朝前期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故选A项;材料中陈子昂通过诗句表达个人的抱负,没有涉及科举考试这一信息,排除B项;唐朝前期陈子昂的诗歌是表达文人的抱负,无“世俗化”特征,排除C项;材料没有跟其他文学艺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诗歌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11.(2023安徽淮南二模)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面“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 )
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
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
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据材料可知,魏晋服饰崇尚宽衫大袖给人带来的美感,反映了服饰中的艺术之美,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收紧则是为了便于生产劳动,体现了服饰的实用性,故选C项。
12.(2023福建三明三模)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司空裴秀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绘制的发展,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故选C项;三国时期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禹贡地域图》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是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
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 (1)特征: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原因: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2)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