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30 11: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常州高二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 D. 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2. [2023江苏南通联考]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
D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3. [2023江苏泰州高二期末]“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间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确认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该声明( )
A. 表明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B. 推动了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正常化
C. 发表的前提是日本军国主义被肃清 D. 能够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4. [2023福建泉州高二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反映了中国( )
A.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B. 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局面
C.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D. 支持了联合国的国际事务
5.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末]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表明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
A. 美国的强烈要求 B. 应对苏联的威胁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台湾问题的解决
6. [2023江苏南京高二期末]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主张是( )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7. [2023江苏沭阳高二期末]自2013年以来,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 )
A. 团结发展中国家并积极推进全球化 B. 合作共赢以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C. 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D.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8.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于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成立之初有助于(  )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9.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关系。此次对外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党的工作着重点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10.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1.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  )
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12.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常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外交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原则的制定,主要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同时,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政策是为达到国
内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最后,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摘编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美国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实行全面军事部署。中国一些周边国家也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输出会威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敌对政策,这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人终止了原来的进攻政策,并劝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摘编自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呈现的特征。
(2) 根据材料二,简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1) 特征:外交原则的革命性;外交决策内向性;形成过程的过渡性。
(2) 背景:
①国际: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和围堵;周边国家对中国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担心;苏联提出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②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需要。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常州高二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 D. 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可知中国主动参与并积极举办国际文化活动,这些国际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开拓中国走向世界的外交道路,故D项正确;“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出现在21世纪,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英国、德国举办画展,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恰恰说明这些外交文化活动冲破了两极格局的限制,排除C项。
2. [2023江苏南通联考]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
D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954年同印度、缅甸解决领土边界问题时提出来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其他国家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希望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能表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中美之间才正式建交,排除C项;“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但这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排除D项。
3. [2023江苏泰州高二期末]“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间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确认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该声明( )
A. 表明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B. 推动了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正常化
C. 发表的前提是日本军国主义被肃清 D. 能够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解析]根据“自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间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再结合“确认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可知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关系的正常化,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排除B项;“日本军国主义被肃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 [2023福建泉州高二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反映了中国( )
A.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B. 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局面
C.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D. 支持了联合国的国际事务
[解析]根据材料“形成中国与非洲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与非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故A项正确;中国早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没有体现联合国的国际事务,排除D项。
5.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末]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表明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
A. 美国的强烈要求 B. 应对苏联的威胁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台湾问题的解决
[解析]从材料“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即苏联对中国造成的威胁,故B项正确。
6. [2023江苏南京高二期末]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主张是( )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解析]“和平共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主张,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排除C项;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1954年的中国并不是不结盟,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便体现了中苏的同盟关系,排除D项。
7. [2023江苏沭阳高二期末]自2013年以来,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 )
A. 团结发展中国家并积极推进全球化 B. 合作共赢以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C. 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D.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中国开展材料中的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以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中国开展材料中的一系列举措,并非只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排除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D项。
8.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于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成立之初有助于(  )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C
9.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关系。此次对外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党的工作着重点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B项正确。
10.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析:三条外交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而提出的重大外交指导思想,故选A项。
11.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  )
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
12.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A项正确;“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习近平的讲话并未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排除C项;习近平在2013年就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常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外交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原则的制定,主要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同时,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政策是为达到国
内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最后,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摘编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美国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实行全面军事部署。中国一些周边国家也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输出会威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敌对政策,这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人终止了原来的进攻政策,并劝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摘编自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呈现的特征。
(2) 根据材料二,简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1) 特征:外交原则的革命性;外交决策内向性;形成过程的过渡性。
(2) 背景:
①国际: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和围堵;周边国家对中国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担心;苏联提出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②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