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30 11: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末]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兰教会在世俗社会中唯一的至尊领袖。”同年颁布的《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作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中]1648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起草,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表明( )
A. 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 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
C.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D. “大国一致”原则确立
3. [2023河北唐山高二期中]下表所示为在国际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表中信息可作为例证说明,近代以来( )
发展 主要修订内容 备注
第一公约(1864年) 成立“战时人道主义援助的永久救助机构(国际红十字会)” 第一批只有12个国家签约,集中于欧洲
第二公约(1906年) 改善战地军医条件 —
第三公约(1929年) 签约国需保证战俘权益 —
第四公约(1949年) 禁止在战区蓄意或无差别攻击平民与民用建筑,攻击部队必须采用预防和预警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平民生命与财产 截至2019年,有196个国家加入《日内瓦公约》,但美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并未签署所有议定书
A. 西方外交制度的示范效应 B. 欧洲民族意识的率先觉醒
C. 联合国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D. 国际法的发展进程和局限
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在中古时期,条约的缔结通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与会国都要求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 确立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原则
C. 表明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D. 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5.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初]荷兰学者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一经确定,各国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国际法的遵循原则是( )
A. 全体一致 B. 友好协商 C. 地位平等 D. 高于主权
6. [2022江苏常州高二期末]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岛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 )
A. 东方修史传统影响英国地方志 B. 英格兰旧贵族逐步转向新贵族
C. 地方独立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 D. 日耳曼入侵影响英格兰民族意识
7. [2023江苏泰州高二月考]1928年,英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各国也有保留条件:英国保留特殊重大利益关系地区进行自卫不受约束的权利,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表明,《非战公约》( )
A. 对成员国约束力有限 B. 明确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C. 有效解决了国际争端 D. 推动各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8.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
A.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 B.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
9.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10.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
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
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
11.近代以来的西方民族国家从胎动于封建军事专制国家母腹中的时候起,就以对宗教神学权威和传统权威的否定为旗帜,以合理性范畴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用普遍主义的合理性为自身的合法性作证明。这说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
A.致力于改造宗教神学的事业 B.使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
C.不断寻求需要的合理性论证 D.推动了世俗权力不断强化
12.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南京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古时期,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个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三国际法是近代欧洲的产物,它是以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和约确立了几个重要的国际法准则:主权原则(国家观念取代神权观念,各国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意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各当事方商定适当的和平方法,包括谈判、调停、和解、仲裁、司法解决)、保障人权原则、信守公约原则(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王艳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际法原则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法国人的“国家”发生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法对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影响。
1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
——摘编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背景及其影响。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末]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兰教会在世俗社会中唯一的至尊领袖。”同年颁布的《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作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强化英国国王在教会和世俗生活中的权威,增强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法律文件内容旨在巩固国王权力,而非限制国王的权力,排除A项;直到17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才确立了议会的政治中心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才取得胜利,排除C项。
2.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中]1648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起草,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表明( )
A. 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 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
C.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D. “大国一致”原则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欧洲各国家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些信息表明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排除A项;近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7世纪时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是在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后确立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 [2023河北唐山高二期中]下表所示为在国际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表中信息可作为例证说明,近代以来( )
发展 主要修订内容 备注
第一公约(1864年) 成立“战时人道主义援助的永久救助机构(国际红十字会)” 第一批只有12个国家签约,集中于欧洲
第二公约(1906年) 改善战地军医条件 —
第三公约(1929年) 签约国需保证战俘权益 —
第四公约(1949年) 禁止在战区蓄意或无差别攻击平民与民用建筑,攻击部队必须采用预防和预警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平民生命与财产 截至2019年,有196个国家加入《日内瓦公约》,但美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并未签署所有议定书
A. 西方外交制度的示范效应 B. 欧洲民族意识的率先觉醒
C. 联合国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D. 国际法的发展进程和局限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下表所示为在国际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信息可知,《日内瓦公约》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国际公约,其出台和修订是国际法发展进程的重要例证,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出了国际法的局限性,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仅指向“西方外交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提及“民族意识”,更无法体现“率先觉醒”,排除B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在表格信息中也只有1949年的第四公约才能体现联合国发挥的协调作用,排除C项。
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在中古时期,条约的缔结通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与会国都要求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 确立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原则
C. 表明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D. 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是指中古时期,条约的缔结需要教会的参加或确认,到了17世纪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与会国要求平等地坐在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故A项正确;1648年欧洲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C项;“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初]荷兰学者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一经确定,各国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国际法的遵循原则是( )
A. 全体一致 B. 友好协商 C. 地位平等 D. 高于主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强调国际法确定之后,各国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由此可知作者强调遵循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高于主权国家,故D项正确。
6. [2022江苏常州高二期末]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岛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 )
A. 东方修史传统影响英国地方志 B. 英格兰旧贵族逐步转向新贵族
C. 地方独立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 D. 日耳曼入侵影响英格兰民族意识
[解析]依据材料“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岛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说明日耳曼入侵影响英格兰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
7. [2023江苏泰州高二月考]1928年,英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各国也有保留条件:英国保留特殊重大利益关系地区进行自卫不受约束的权利,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表明,《非战公约》( )
A. 对成员国约束力有限 B. 明确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C. 有效解决了国际争端 D. 推动各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是1928年8月在巴黎签署的一项国际公约,该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手段,因此材料“英国保留特殊重大利益关系地区进行自卫不受约束的权利,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体现的是该条约对成员国的约束力有限,故A项正确。
8.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
A.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 B.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可知,中古时期西欧人民普遍缺少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
9.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解析】“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现出西方国家对自身的认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主导了国际体系,故A项正确。
10.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
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
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可知,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因此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
11.近代以来的西方民族国家从胎动于封建军事专制国家母腹中的时候起,就以对宗教神学权威和传统权威的否定为旗帜,以合理性范畴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用普遍主义的合理性为自身的合法性作证明。这说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
A.致力于改造宗教神学的事业 B.使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
C.不断寻求需要的合理性论证 D.推动了世俗权力不断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否定宗教神学等传统权威,积极打造属于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努力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这说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断寻求需要的合理性论证,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对民族认同观念的重视和宣传,排除B项;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不能直接强化世俗权力,排除D项。
12.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解析】帝国主义列强宣称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提出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体现出《非战公约》的虚伪性,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南京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古时期,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个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三国际法是近代欧洲的产物,它是以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和约确立了几个重要的国际法准则:主权原则(国家观念取代神权观念,各国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意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各当事方商定适当的和平方法,包括谈判、调停、和解、仲裁、司法解决)、保障人权原则、信守公约原则(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王艳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际法原则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法国人的“国家”发生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法对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影响。
(1) 因素:民族语言的兴起;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或教会势力的削弱),王权加强;专制王权国家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2) 变化:15世纪,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否认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或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 影响:外交行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管理机构从事外交活动;以国际法准则来规范各国的外交行动;促进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1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
——摘编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背景及其影响。
背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家主权意识增强;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各国争夺领土、王位、霸权的斗争激烈。
影响: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约确立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原则,标志着近代意义的国际法出现,是国际治理的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