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动荡: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群雄并起,诸侯混战
大发展:铁犁牛耕,生产进步,货币流通,城市涌现
大转型:社会分化,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文化勃兴
大变革的时代
西周的终结
临潼烽火台
1987年重建
春秋五霸
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代表: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周平王死,王室向鲁国求车求赙fù。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nǎn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春秋争霸与尊王攘夷
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禧公四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战国七雄
背景:卿大夫掌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代表: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礼崩乐坏 制度瓦解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3、民族融合 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
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观变——社会经济大发展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变动
铁犁
牛耕
农业
进步
井田制瓦解
新兴地主
自耕农、佃农
小农经济产生
开辟私田
公田抛荒
赋税改革
承认土地私有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1)农业: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现富有的工商业主。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获取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办法。克敌取胜之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各国蔓延开来。
——卜宪群等《中国通史·第二卷》
2、变法运动
应变——战国七雄大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背景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与社会转型: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旧制度(私门与公室的斗争) ;
③兼并战争的需要。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分封制
贵族政治
郡县制
官僚政治
周秦之变
2、变法运动
应变——战国七雄大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列国变法示意图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
3
2
燕国:乐毅改革
4
6
5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7
9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
政治
历时久远
顺应潮流
改革彻底
思考
商鞅变法有何特点?
(2)商鞅变法
10
商鞅变法的影响
国家与国君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贵族 於是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民众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论辩,同时相互学习、吸收的学术局面。
“诸子百家”:
①“诸子”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②“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可以划分为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等。
三、百家争鸣
应变——诸子百家大争鸣
“百家争鸣”形势图
空间观念
齐鲁地区
三晋
地区
荆楚
地区
礼乐创地
文化中心
资源丰富
生活优逸
土地贫瘠
民风剽悍
2、背 景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争霸、兼并战争需要人才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唯物史观)
经济:
政治:
阶层:
文化:
直接:
著书立说,互相批驳
3、孔子与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观念:仁——关爱他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私学,整理“六经”
①仁
②礼(克己复礼)
(1)孔子
③为政以德
④重义
⑦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⑤中庸之道
⑥敬鬼神而远之
点拨:孔子思想提倡“仁”、德治,无法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必然受到冷落。孔子思想中“礼”主张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落后于历史发展的趋势。
(春秋晚期)
仁
礼
仁与礼的关系?
“仁”
“仁者爱人”道德、修养
内在自觉
自律
“礼”
“克己复礼”规范、准则
外在约束
他律
仁与礼是先秦儒学最基本的两个范畴
(2)老子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①世界观:“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方法论:弱者道之用
⑤政治观点:小国寡民
⑥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春秋晚期)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 性恶论;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战国 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3、战国百家争鸣
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儒家:仁爱,爱有等差
墨家:兼爱,无差别的爱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各门各派都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儒家-仁爱、礼乐 墨家-兼爱、非攻
道家-无为(不吃药) 法家-刀(两面三刀:法术势)
儒墨之争:仁爱PK兼爱
(仁义还是功利,天命还是鬼神,民本还是君权)
儒道之争:有为PK无为
儒法之争:德治PK法治
上医医国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4、影响
课堂小结
大变革
诸侯纷争大动荡
社会经济大发展
诸子百家大争鸣
战国七雄大变法
观变
应变
民族交流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