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的第一篇。 五、利用工具书理解生词。
课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充分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海洋意识”。2、掌握文中运用的分类别、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文题是暗喻,把“海洋”比作“粮仓”,说明海洋中有很多可供人类食用的东西。“未来的”说明目前还没有引起人类的重视,还没有被开发利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会加强对海洋食物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解决人类的口粮这一重大问题。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小组讨论。1、为了让读者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的?明确:四个方面:1、以海藻类为食物。海藻类中有多种类别的可食用藻类。数量大,品种多,增产潜力大,而且许多海藻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类所需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食品。2、丰富的浮游生物。3、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是人类熟悉的食物,远洋渔业还有待开发。4、深海和远洋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潜力巨大。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2005年10月12日,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们在挑战宇宙、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在“上天、下海、入地”这三条人类摆脱若干生存危机的出路中,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人类的故乡——海洋。二、走近作者:严济运,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气象局研究院,曾与卢嘉锡一起主编《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三、学习生字:海藻( ) 石莼( ) 浒苔( ) 提供( )危言耸听( ) 鹧鸪( ) 潜力( ) 磷虾( )四、景资料:《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2、在具体阐释“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一观点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分析。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做比较,凸现海洋开发利用价值。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做比较,灯火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1)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分类别、举例子)(3)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作比较、列数字)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不能。因为“据说”说明了信息来源的途径。若去掉,则表明这条信息有它的科学依据,会给读者造成误解。6、在2014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即将到来之际,郑州市某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以“世界海洋日,请善待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1)假如你是组织者,请根据下列提示,补全整个活动的流程: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展示成果。(2)通过本次活动,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庆祝“世界海洋日”。示例:提醒人们海洋的重要性;号召更多的人保护海洋。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危言耸听(sǒng) 海zǎo(藻) 捕捞(lāo) qián(潜)力lín(磷)虾 鹧鸪(zhègū) 不言而yù(喻) 浒苔(tái)2.根据释义写成语。(1)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者形势极端危急。(生死存亡)(2)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危言耸听)(3)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言而喻)3.(扬州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以本文为例,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引语:“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是整个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感。文题大气磅礴,令人振奋。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小组讨论:1、探究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举例说明整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10-17),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部分也分为两层。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二、走近作者: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学习生字:挠头( ) 聘用( ) 胆怯( )屡屡( )趋势( ) 芯片( )漏洞( ) 华裔(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2、课文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观点,引起下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①问句引出下文中要阐释的观点,让读者在短暂的思考之后,沿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考,并且一步一步将作者所要说明的内容展开。②使文章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有亲切顺畅之感。3、“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些,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我国当前国情来讲,鉴于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大,迎接挑战的需要,我国尤其需要高水平的原始性创新,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围绕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也应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二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 3. (大庆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大庆是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大庆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B.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高中充满信心。C.阳光中学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D.通过阅读《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4.文中“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一句中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5.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作用:具体、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6. (福州中考)综合性学习。(1)在“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例句①: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例句②:塑料袋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②汽车的广泛使用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以成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之一。③冰箱、空调可以使人们生活更舒适,也可以破坏臭氧层。④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开阔视野,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B )A.胆怯(què) 发酵(jiào) 伎俩 匿名B.聘用(pìn) 弥补(mí) 褶皱 嗤笑C.趋势(qǖ) 挠头(náo) 称职 载体D.履次(lǚ) 竞争(jìng) 修葺 祈祷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A.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表示,感测装置的使用与日俱增,这些装置具有高效能、小面积和低功耗的优点。B.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归根结底要依靠自己。C.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市场上对花园洋房没有统一的概念标准,各式花园洋房层出不穷。D.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品牌塑造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雨林的毁灭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大部分”表示绝大多数,去掉了就变成了所有的昆虫都在热带雨林生活,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题 《雨林的毁灭》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2、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提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大灾难,现实生活中,生存环境的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我们用的化学药品、化学肥料使土壤板结、硬化;塑料袋几百年内无法自然分解;生产一次性筷子每年要毁掉大片的森林……二、默读课文,探究问题:1、课文中引用了三则重要资料,各有什么作用?明确:资料1——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非常丰富的药物资源。资料2——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也是人类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即获得更多食品的宝贵资源。资料3——通过列举雨林中的各种资源的作用,说明雨林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而一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将损失惨重。2、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明确: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同时,又能为下文展开说明作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息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另外,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中考阅读中是常见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把握。 【典型例题】“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句中加点的“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至少”一词不能去掉,因为这个词说明雨林潜在生物资源之多,去掉后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说明文语言也就不准确了。 【技法点睛】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明确词语是从哪个角度说明事物或事理的具体特征的,如修饰、限制、表示程度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直接体会作用和回答加点词语能否去掉,我们在具体解答的时候,要扣住题,灵活解答。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3、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世界性的灾难?你怎么看待环保与发展?明确:摧毁珍贵的“雨林”滥伐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兴建农场是短视行为。目砍伐,生态破坏严重,造成负面生态效应和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发展经济。 启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要得到保障,没有一项能脱离生物的多样性,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及能源等五大危机,这五大危机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关系,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具有前瞻性的行为,也是目前必须首先解决并纳入实施的长远决策。 红鹿、水豚,亦有多种猴类。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过75000处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科学家指出,单单在巴西已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品种在全球是最多的,有专家估计,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0000种高级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吨存活的植物。亚马逊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鸟都居住于亚马逊雨林。现在,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植物被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被发现及分类。20世纪,巴西迅速增长的人口定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各主要地区。居民伐林取木或开辟牧场及农田,致使雨林急剧减少。90年代,巴西政府及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保护部分雨林免遭人们侵占、开辟和毁坏。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亚马逊雨林对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关注、保护亚马逊雨林就是关注、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1、请联系全文,概括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特点。面积大、降雨量高、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等。2、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因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3、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植物被发现于亚马逊雨林。不能删去。“大约”表示推测,不能确定,去掉之后显得太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为什么说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为亚马逊雨林对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地球之肺”:亚马逊热带雨林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亚马逊热带雨林储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亚马逊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热带雨林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由于其气候稳定,阳光充足,整年基本上都很热,有利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当中的常绿乔木,是众多树中最高的,它们组成了最高的一层树荫。乔木多板状根,多是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等绞杀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大,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生长密集且长绿。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种类科学界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长、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雨林的毁灭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雨林的毁灭》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有关热带雨林方面的知识。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释题:“雨林的毁灭”点明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世界性灾难”点出了由于“雨林的毁灭”而造成的后果。文章题目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触目惊心,发人深思。二、世界三大热带雨林群系: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亚洲雨林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中南半岛的东西两岸,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斯里兰卡南部以及我国的南部等地;大洋洲雨林面积很小。 非洲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的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美洲雨林群系:该群系雨林面积最大,以亚马逊河为中心,向西扩展到安第斯山的低麓,向东止于圭亚那,向南达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向北则到墨西哥南部及安的列斯群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2—5)列数字、引资料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有一则广告这样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 二、走近作者: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世界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三、学习生字:濒临( ) 疟疾( ) 栖息( )灰烬( ) 奎宁( ) 摧毁( )焚烧( ) 摄取( ) 白垩(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第四部分:(11—13)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为了说明保护雨林的重要性,课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分析。第7段——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理,即陆地上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海藻,在给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第8段——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树木,特别是热带雨林中的树木,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有很大作用。第9段——用作诠释的方法说明树林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而可减缓全球气温升高。 B.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C.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D.它们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种单糖,葡萄糖和氧气。4.同学们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获得如下信息。其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改善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②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③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④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1)第①句,修改意见:去掉“根本在于”(或去掉“是关键”)。(2)第④句,修改意见:把“推进”改为“制定”(或“实施”)。5.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了的说明方法。(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列数字)(2)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举例子、列数字)(3)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列数字)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濒临(bīn) 驯化(xùn) 摄取(shè) 地壳(qiào)潜在(qián) 裨益(bì) 广袤(mào) 忧心如焚(fé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1)郑洁经受住了对手阿罗罗炮轰的,也为未来的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人定胜天”就是让我们走向的最可怕的一句话。(3)我终于明白,白鹭洲中学用一种最的方式,把书院变成了活的古迹。A.考验 摧毁 妥帖 B.检验 摧毁 妥善C.检验 毁灭 妥善 D.考验 毁灭 妥帖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2、了解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从而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释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借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歌名为标题,既点明了文章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即“花儿呈现红色的原因”,又显得生动活泼,易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激发阅读兴趣,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第1段用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最后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用问句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总领全文,表明文章由赞叹花的鲜艳美丽转向对科学道理的深入探索,自然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2、第2-7自然段、第8-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第2-7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8-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二、走近作者:贾祖璋,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是我国老一辈生物学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是我国科普园地的拓荒者之一。他写过19本生物学著作和近20种中小学生物、动物、植物、博物、自然课本。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三、学习生字:充沛( ) 棱镜( ) 灼伤( ) 分泌( ) 花卉( ) 花萼( )花冠( ) 虞美人(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3、课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几种并举例说明。本文多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列举菊花、添色木芙蓉的例子说明有些白色花变色的原因,先举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的例子说明菊花这时已含有少量花青素了。后举添色木芙蓉花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的典型例子,说明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渐变化所起的作用。选例精当,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通俗而确切地说明了事理。本文多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花青素在酸性的细胞液中呈现红色,与花青素在碱性或中性的细胞液是呈现蓝色或紫色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源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将酸性的花青素把红色的长光反射出来,与中性或酸性的花青素以及胡萝卜素反射出其他颜色的光波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各种颜色的物理原理。此外,本文还是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 (2)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纯一”从品种上说花种纯粹,“显著”从程度上说花色显眼,“鲜艳”从色泽上说花色光彩美丽。4、阅读课文选段“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所以呈现白色”,回答下列问题。(1)请具体说说选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选段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具体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安排说明内容,这样符合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规律。(2)请说说第一段的语言特色及其主要作用。以抒情的笔调开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歌曲名提出问题而且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3)选文中有两个语段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开头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设问的形式,分别引出花儿万紫千红的不同原因和特点,引起读者的注意,使全文的结构紧密,线索分明。(4)选文第四段中的“一般的”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去掉后就变成所有的花都是“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这样的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因为有些花不是这样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添色木芙蓉能一日三变的主要原因。示例:因为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时不含色素,所以呈现白色,但随着气温的升高,它的细胞液里花青素和酸的含量发生了变化,花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填空。(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贾祖璋,是一位生物科普作家。(2)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 性质 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2、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举例子)(2)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作比较)(3)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作诠释)(4)“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引用)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大都”一词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花初开时都浓艳。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一目了然。⑥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概念能够更加明白、理解。⑦作诠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更深刻、更透彻。⑧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课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的说明文的结构,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2、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关于事理说明文: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二、默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在课文中多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段落的第一句,它出现过几次?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七次,以它作为段首句,能明确提示文章说明的中心。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是以设问的形式出现。除第一段是总提,后面几段都是分别设问,能起到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这样写既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又能把文章的层次说清楚,步步深入。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因此,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就成了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必考考点。【典型例题】“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比较;充分说明了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显著优势。【技法点睛】①举例子: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②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③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在比较中显现出来。④打比方: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⑤分类别:条理清晰,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2、作者在课文中从哪几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这是什么说明顺序?明确: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了科学说明。纵观全文,在说明的过程中,是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由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结构顺序。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如,第4段举例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辞“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辞“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 分泌,其作用就是让人产生倦意;反之,光线明亮则褪黑素分泌减少。下雨天,天色暗沉,光照时间不足,会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人困马乏也就不足为奇了。⑤可能与进化有关。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这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肤色白的女子更显年轻,也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⑥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面,晚上睡觉时会非常担心野兽来袭。而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也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人们沿袭了这种习惯,雨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安全”,人们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放下戒备,让紧张的神经舒缓下来,做一个甜美的梦。⑦看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了童年的某个雨天,自己慵懒地躺在床上听雨声呢?(选自《读者》)1、选文从哪几方面说明了下雨天睡觉特别香 白噪声、交感神经、褪黑素、进化。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白噪声,使读者对白噪声有了本质上的认识。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不能。“可能”表示估计、猜测,在文中表示雨天好眠与进化有关只是作者的推测,去掉后就变成雨天好眠一定与进化有关,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常言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这是关于人在不同季节精神状况的三种说法,请结合选文,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说法,分析其中的原因。示例:春天逐渐昼长夜短,睡眠时间不足;秋季工作或劳动强度大,身体疲乏;夏季天气炎热等。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为什么下雨天睡觉特别香 ①明明是勤勉上进的有为青年,为何总在雨天犯困?是你的自制力太差,还是这其中另有缘由 以下内容,或许可以解答你的疑惑。②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噪声。不同于其他噪音,白噪声会使人感到平静,更易入睡。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会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转动的电扇声,还有老教授讲课的声音。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还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以帮助入眠。③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交感神经与兴奋有关。当天气晴朗时,空气的含氧量高,能够为人体充分补充能量,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活动意向更积极;而到了阴雨天,气压降低,空气的含氧量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落状态,人就会出现在雨天犯困的情况。④褪黑素也参与了捣乱。人体在光线昏暗的情景下会增加褪黑素的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