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12:45:34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李海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杨凤《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 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 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 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 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 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 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汉书》
B.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 (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 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 学校决定开展以“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马路那边的电线杆旁边,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幸而在背脊尽头发现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幸而终于在相距十多家店铺远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早已回到原来的位置,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观群众不仅看示众的犯人、看摔倒的车夫,还看巡警、看电线杆上的文字、看狗肚皮,甚至互相看,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B.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少且碎片化,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鲁迅借此表达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
C. 围观民众没有文化,看不懂“白背心”上用文字书写的“罪状”,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鲁迅便将这教育落后导致的国民愚昧拿出来“示众”。
D. 无论是被示众的人,还是围观示众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被看”的“玩物”,这如同成名的儿子、格里高尔,是“人变成非人”的异化。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白背心”的身份、罪名等重要信息秘而不宣,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
B. 用“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一座”“伟大的障碍物”等词语来形容“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反差中颇有讽刺意味。
C. 胖孩子带着睡意的叫卖声,既以声衬静写出盛夏马路上的寂静和清闲,又首尾呼应,暗示社会的死寂与众人的浑噩。
D.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人物,只是截取生活中一次寻常的“示众”场景,却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8. 本文人物众多,人物称谓别具特色,如“胖孩子”“白背心”“秃头”“长子”“死鲈鱼”……,请分析文中称谓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9. 本班将开展思辨性阅读讨论会,你们小组讨论的主题是“鲁迅小说中‘热与冷’的对比”,请以《示众》为例对此进行简要阐释。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回:“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回:“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②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③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泰。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④,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著名猛犬。③穰侯:指魏冉,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独恐臣死A之后B天下见臣C尽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是者三”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
B.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C. “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 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
C. 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
D. 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入骨肉之间。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14. 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①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②青。
空间鱼龙舞,娉婷帝子③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④
【注】①阑干:同“栏杆”。②九疑: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境内。③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退,没于湘水。④《博异志》载“有君山老父吹笛,湖上风波突起,月色昏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总括形胜,言景物令人陶醉。对句以“阑干”代指楼,用一“落”字,极言楼之高峻、水之广阔,为下文写远景做好了铺垫。
B. 颔联写洞庭湖的山水。此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仅意境相似,所寄予的感情也是相同的。
C. 颈联出句的“空阔”接“水吞”,对句的“娉婷”应“九疑”,用富有神韵的笔调表现出了范仲淹笔下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全诗情景相关,情中含景,景中生情。水吞三楚的景,含有空阔慷慨的情。湘灵琴瑟遥怨的感叹,却在“山接九疑”的景中。
16. 名家评此诗“一实一虚,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然后快乐地回家。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统治者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感叹六朝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 ①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暮春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 《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 ② 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哀,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 ③ 的事。
《葬花吟》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提到的《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时所吟,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只有1颗天然卫星,那就是月球。不过,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却越来越多。
土星有82颗卫星,是目前已知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但 ① ,地球将遥遥领先——截至2021年1月,地球轨道上有3372颗人造卫星正在工作;如果把已经停用但没掉下来的也算上,则超过了6000颗。
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人造卫星与地面间传递。就像手机离路由器越近,WiFi信号越强一样, ② ,信号传输的质量越好,所以通信卫星一般都在较低的轨道;卫星远离地球时,信号质量变差,但覆盖范围更广,所以中继卫星 ③ ,便于遥控其他卫星。
21. 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语段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的人到了该地定居。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万事万物的开始决定其发展和走向,是故君子慎始;也有人援引《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认为相对于慎始,慎终更为重要;还有人则把“以终为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怎样看待“始”与“终”?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李海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杨凤《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 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 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 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 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 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 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汉书》
B.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 (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 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 学校决定开展以“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 C 2. D 3. B
4. (1)能够解放读者的双手、双眼,也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认知;
(2)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便利,丰富人们的阅读需求;
(3)具有文字符号系统赋予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
(4)具有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
5. (1)积极拥抱数字阅读,但是要避免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
(2)仍需重视传统的纸质阅读,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或“相伴相随”);
(3)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都不能止于浅阅读,要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错误,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材料三最后一段“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可知,不会“逐渐淡化”“逐渐变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错误,原文是“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选项变或然为必然。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重大问题”。
A.重刻苦好学;
B.孔子读书,整理了一套系统化知识,符合材料三观点;
C.强调聪慧;
D.重在勤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可概括第一点答案。
根据“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可知第三、四点答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可知,积极拥抱数字阅读,但是要避免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
根据“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可知,仍需重视传统的纸质阅读,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
根据“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可知,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都不能止于浅阅读,要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马路那边的电线杆旁边,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幸而在背脊尽头发现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幸而终于在相距十多家店铺远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早已回到原来的位置,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观群众不仅看示众的犯人、看摔倒的车夫,还看巡警、看电线杆上的文字、看狗肚皮,甚至互相看,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B.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极少且碎片化,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鲁迅借此表达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
C. 围观民众没有文化,看不懂“白背心”上用文字书写的“罪状”,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鲁迅便将这教育落后导致的国民愚昧拿出来“示众”。
D. 无论是被示众的人,还是围观示众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被看”的“玩物”,这如同成名的儿子、格里高尔,是“人变成非人”的异化。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白背心”的身份、罪名等重要信息秘而不宣,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
B. 用“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一座”“伟大的障碍物”等词语来形容“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反差中颇有讽刺意味。
C. 胖孩子带着睡意的叫卖声,既以声衬静写出盛夏马路上的寂静和清闲,又首尾呼应,暗示社会的死寂与众人的浑噩。
D.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人物,只是截取生活中一次寻常的“示众”场景,却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8. 本文人物众多,人物称谓别具特色,如“胖孩子”“白背心”“秃头”“长子”“死鲈鱼”……,请分析文中称谓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9. 本班将开展思辨性阅读讨论会,你们小组讨论的主题是“鲁迅小说中‘热与冷’的对比”,请以《示众》为例对此进行简要阐释。
【答案】6. D 7. A
8. ①人物称谓突出外在特征,有的借用修辞,比如“白背心”“红鼻子”运用借代,“死鲈鱼”运用比喻,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帮助读者在众多人物中加以分辨。
②所有人都没有姓名,而是用可以突出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特点的名词来做称谓,比如“巡警”“工人似的粗人”“老大妈”“小学生”“胖孩子”等,使得围观群众覆盖各类人群,有助于突出看客群体具有普遍性。
③人物的称谓多具有贬义,比如“死鲈鱼”“秃头”“长子”等,体现作者对这一群体的批判态度。
9. ①看客热切地想看热闹与内心的冷漠,全然不管“白背心”受刑的缘由,也不对车夫出手相助,体现鲁迅对国民无知愚昧又冷血的批判; ②天气的炎热与马路上冷清死寂的氛围形成对比,揭示这个社会毫无生气、毫无前途的现状; ③街上冷清死寂的氛围与热闹拥挤的围观形成对比,突出围观“示众”,看热闹对无聊群众的吸引力之大; ④叫卖声中的热与包子的冷形成对比,体现胖孩子毫不关心事实,叫卖有口无心,反映中国社会的欺骗与无知无所不在; ⑤作者冷静克制的叙述与赤热的内心形成对比,体现鲁迅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深切的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说法错误,结合文中“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等可知围观群众只是看热闹,对所观之事并不想“探究竟”;
B.“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错误,“嗡,都,哼,八,而,……”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人们语言的碎片化并非因为高压统治,而是内心的麻木和愚昧;
C.“围观民众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错误,民众只知道“看热闹”的原因并非没有文化看不懂字,主要是庸俗无聊、冷漠可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错误,秘而不宣的原因并非制造悬念,而是不需要交代,重点不在罪犯身上,而在围观民众,在他们那里罪状是什么并不重要,无论示众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感兴趣的只是热闹,因而也不是情节发展的动力。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借用修辞,突出外在特征。“白背心”“红鼻子”运用借代手法,借人物的穿着或者人物突出的特征代指人物,让人印象深刻,易于分辨与记忆;“死鲈鱼”运用比喻,将人比作“死鲈鱼”,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巡警”“工人似的粗人”“老大妈”“小学生”“胖孩子”等以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特点的名词来做称谓,使得围观群众覆盖各类人群,正是因为没有名字,恰恰有助于突出看客群体的普遍性。
称谓蕴含作者的态度。“死鲈鱼”“秃头”“长子”等具有贬义的称谓,体现作者对这一群体的批判态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看客热切地想看热闹与内心的冷漠,“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他,犯了什么事啦?……’大家都愕然看时……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全然不管“白背心”受刑的缘由,“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也不对车夫出手相助,体现鲁迅对国民无知愚昧又冷血的批判;
“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天气的炎热与马路上冷清死寂的氛围形成对比,揭示这个社会毫无生气、毫无前途的现状;
“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街上冷清死寂的氛围与热闹拥挤的围观形成对比,突出围观“示众”,看热闹对无聊群众的吸引力之大;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叫卖声中的热与包子的冷形成对比,体现胖孩子毫不关心事实,叫卖有口无心,反映中国社会的欺骗与无知无所不在;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作者冷静克制的叙述与赤热的内心形成对比,体现鲁迅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深切的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回:“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回:“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②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③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泰。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④,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的著名猛犬。③穰侯:指魏冉,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独恐臣死A之后B天下见臣C尽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是者三”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
B.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C. “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 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
C. 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
D. 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入骨肉之间。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14. 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A 12. D
13. (1)(我)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我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百姓,用盛怒来威吓人民,最终他们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君王的仁德。
14. ①对外:远交近攻,蚕食诸侯;②对内:驱逐四贵,收回权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独恐臣死之后”作句子的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
“也”为句尾语气助词,“也”后断开,即E处;
“莫肯即秦耳”中,“莫”是句子主语,在“莫”前断开,即G处。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是,这样。/认为正确。句意:一连三次都这样。/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B.正确。
C.正确。再,都是“两次”的意思。句意:范雎拜了两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错。原因理解不当。范雎的建议能被秦王称善并接纳,主要原因是范雎能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所提建议皆站在对方的立场,符合秦王的需求和秦国的利益;其次还要依赖于秦王的礼贤下士、察纳雅言。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交疏”,交情疏浅;“陈”,陈述;“匡”,纠正。
(2)“董”,督察;“振”,威吓;“苟”,苟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对外:由原文“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可知,远交近攻,蚕食诸侯;
②对内:由原文“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驱逐四贵,收回权力。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王在朝廷上迎接。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跪坐着(诚恳地)向范雎请教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赐教,范雎又说:“是是。”一连三次都这样。秦王又挺直身子恳请道:“先生不肯教导我吗?”范雎道歉说:“我并不敢这样。现在,我只是一个客居秦国的宾客,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微薄的忠诚,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进言,明天可能就会被杀,但是我并不害怕。我所担心的,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这样从大处来说,会使国家社稷覆灭,从小处来说,会使您自己孤立、危险,这是我所担心害怕的。”秦王挺直上身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教导我,不要怀疑我。”范雎拜了两拜,秦王也回拜了两次。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水和渭水环绕,右面有陇山、蜀地,左面有函谷关、陇陂;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凭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多,以此实力对付诸侯,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霸王之业可以手到擒来。如今反而闭锁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是秦国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秦王说:“我很想知道错在哪里。”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办法。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则对秦国有损害。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胜仗,打败楚军,擒杀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齐国连寸土都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又不和睦,(于是)起兵来攻打齐国,齐王蒙羞,军队瓦解,被天下人耻笑。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秦王说:“好啊!”范雎又说“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未听说有秦王。国家有这样四个显贵操纵朝政而不出危险,是从来没有的。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内加强自己的威势,对外重视自己的权力。臣现在看到大王在朝堂上孤立无援,真担心后世拥有秦国的人,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啊!”(听了这番话)秦王不寒而栗,于是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君、泾阳君赶出函谷关。(他)对范雎说:“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称他为仲父。如今寡人得到先生,也敬您如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①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②青。
空间鱼龙舞,娉婷帝子③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④
【注】①阑干:同“栏杆”。②九疑: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境内。③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退,没于湘水。④《博异志》载“有君山老父吹笛,湖上风波突起,月色昏暗”。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总括形胜,言景物令人陶醉。对句以“阑干”代指楼,用一“落”字,极言楼之高峻、水之广阔,为下文写远景做好了铺垫。
B. 颔联写洞庭湖的山水。此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仅意境相似,所寄予的感情也是相同的。
C. 颈联出句的“空阔”接“水吞”,对句的“娉婷”应“九疑”,用富有神韵的笔调表现出了范仲淹笔下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全诗情景相关,情中含景,景中生情。水吞三楚的景,含有空阔慷慨的情。湘灵琴瑟遥怨的感叹,却在“山接九疑”的景中。
16. 名家评此诗“一实一虚,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15. B 16. ①前两联是实写,写洞庭春色,描绘眼前之景,写出了洞庭湖浩浩渺渺、无边无际的雄伟气势。②颈联由实转虚,联想起舜之二妃投湘水而为湘水之灵的传说,使美丽的洞庭湖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似真似幻,更为迷人;尾联似实而幻,运用典故,写出了洞庭湖风雨凄迷、烟雾蒙蒙的春夜之景,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③全诗写景虚实结合,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形神兼具,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所寄予的感情也是相同的”错,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意境上可谓异曲同工,但是所寄予的感情却有所不同。杜甫于写洞庭胜景中寄寓自己的人生沧桑之感和安史之乱之后的时代感受,而此诗通篇都在写洞庭湖的“气象万千”,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诗。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两联是实写。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描绘眼前洞庭春色,写出了洞庭湖浩浩渺渺、无边无际的雄伟气势。
颈联由实转虚。颈联前句想象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因为说到九嶷山,便自然想起传说中南巡死于此地的舜,以及舜亡后没于湘水的娥皇、女英,给洞庭的山山水水笼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般的色彩。
尾联写什么人在这深夜吹笛呢?可惜江风迅疾,烟雨弥漫无法看清。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风急雨冥冥”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何人夜吹笛”,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
这样,全诗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虚实结合,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然后快乐地回家。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统治者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感叹六朝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叹门外楼头 ⑥. 悲恨相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沂、舞雩、锱铢、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 ①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暮春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 《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 ② 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哀,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 ③ 的事。
《葬花吟》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提到的《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时所吟,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答案】18. 多愁善感
孤高自许(孤高自负)
无可奈何
19. 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20. 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
②寄人篱下的命运。
③多愁善感的个性。
④正逢落花之期,由落花飘零联想到自身处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联系前文“敏感”可知,语境强调林黛玉情感脆弱,外界事物容易引起内心的触动,与“冷静理性”意思相对的是“感性”,故此处可填“多愁善感”。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容易受别的事物影响。
第②处,联系文中“质本洁来还洁去”“高洁”可知,语境强调林黛玉自命清高,故此处可填“孤高自许(孤高自负)”。孤高自许:指人孤僻清高,自命不凡。侧重清高。
第③处,这里强调的是“花落人亡”是人世间不能改变的事情,没有任何办法挽回,故此处可填“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指毫无办法。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之间是因果关系,可以把“不但”改成“因”;
二是搭配不当,不合逻辑,“飞到天尽头”是假设情况,关联词语“而且”应改成“即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著情节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黛玉葬花”源于《红楼梦》二十七回中黛玉跟宝玉的误会,本来宝黛在一处嬉笑,谁知宝玉中途被袭人以老爷有事为由叫走了。黛玉由此牵肠挂肚,怕他被责骂,所以晚饭后来看他。谁知宝钗先进门,她看了会水禽,门就锁了;更巧的是晴雯刚和碧痕吵架,听见黛玉敲门,以为是丫头在敲,便使性子不给黛玉开门;更巧合的是黛玉第二遍说“是我,还不开么”,偏生晴雯就是没听出黛玉的声音,黛玉为此对宝玉产生误会。再听见宝玉、宝钗等人嬉笑送别,而自己竟然连心爱之人的门槛都不得入,所以更是伤心难耐。
黛玉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孙,有寄人篱下之感,不然,通常收到别人送的礼物一般人都是先感谢一番,表达谢意,然而黛玉却敏感地感觉到这是大家挑剩下的,她在乎的不是那份钗花,而是在意那份被在乎的感觉,所以,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她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来自她寄人篱下的生活。
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羁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因而敏感多疑。
林黛玉深深同情落花的结局,对落花感到伤感,但更让她伤感的是,由此联想到自己飘零流落,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现状,又和落花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苦闷,难以自制。这些都是她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只有1颗天然卫星,那就是月球。不过,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却越来越多。
土星有82颗卫星,是目前已知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但 ① ,地球将遥遥领先——截至2021年1月,地球轨道上有3372颗人造卫星正在工作;如果把已经停用但没掉下来的也算上,则超过了6000颗。
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人造卫星与地面间传递。就像手机离路由器越近,WiFi信号越强一样, ② ,信号传输的质量越好,所以通信卫星一般都在较低的轨道;卫星远离地球时,信号质量变差,但覆盖范围更广,所以中继卫星 ③ ,便于遥控其他卫星。
21. 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语段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的人到了该地定居。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要是算上人造卫星的话②人造卫星离地球越近③位于较高的轨道(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引出下文。
B.表示话题转换。
C.与语段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插说。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文说土星“是目前已知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而下文用“但是”转折,说“地球将遥遥领先”,破折号后面是说人造卫星,那么,算上人造卫星的话,“地球将遥遥领先”。
第二处,此处是说人造卫星与地球间信号传递的问题,根据“就像手机离路由器越近,WiFi信号越强一样”可知,下文所说内容与此情况相同,可填:人造卫星离地球越近。
第三处,分号后面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正好是相反的,上文说“信号传输的质量越好,所以通信卫星一般都在较低的轨道”,那么,信号质量变差,就是“位于较高的轨道”。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万事万物的开始决定其发展和走向,是故君子慎始;也有人援引《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认为相对于慎始,慎终更为重要;还有人则把“以终为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怎样看待“始”与“终”?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核心词是:始、终。干事创业,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要么慎终如始,要么以终为始。虽然材料中列举了不同的看法,但这里没有对错,只要把“始”和“终”的辩证关系说清楚就行。“君子慎始”:强调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修身、养性,都要慎始,小心翼翼开始,谨慎行事。开一个好头,形成一个好习惯,把准好方向,走好人生开头的路,迈对人生的第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影响巨大,万分重要,甚至影响最后的结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即慎终如始,意思是说人们不是没有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这句讲述了一个道理: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如果人们不能保持初心或高涨的热情,最后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走好人生路,需要始终如一、持续坚定地向目标迈进,不被诱惑迷心志,不为外物所累。作为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只图安逸,怕吃苦,做事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在人生路上,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这时候需要始终谨慎地行事,坚定不移坚持初心,坚持信仰。“以终为始”:“终”即“人生目标”,可以影响、决定“始”。作为青年应该早立志,立大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地攀登顶峰。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谨慎走好人生第一步,更要坚持走好人生每一步,要慎始敬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下,“以终为始”,做好人生的规划。    
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如何看待“始”与“终”的辩证关系,写作时当扣住关键词,谈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慎始敬终,笃行不怠。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云程发轫,万里可期。青年当以“慎始”定四方之位,踏出一路辉煌!二是善始者易,善终者难。青年当以“敬终”圆初心之志,展现人生魅力!三是始是终的基础,终是始的目标。奋斗正当时,慎始而敬终,进取莫躺平。
立意:
1.慎始慎终,君子之为。
2.开美好之始,成梦想之终。
3.本手慎始,妙手善终。
4.慎终如始,行稳致远。
5.扬善始之帆,达善终之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