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15: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谈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方言是作家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扎向纵深处的丰厚土壤,也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方言的滋养与浸润是浸入血脉的,默默地推动作家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方言是“地方语言”,即“土语”,是局部地区的传统通用语言。很多方言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传承不息的文化脉络。中国地域辽间,民族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方言的普遍存在,形成了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语言区隔。在特定的语境下,很多方言充满了奥义,很多时候用通用语言都难以准确诠释,这源自方言的生动形象和丰厚内涵。有时它比通用语言更具魅力,更具表达上的通透性。
方言以极高的辨识度,占据着一方的语言高地,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面对各种外来语、流行语和新语汇源源不断地输入,方言依然持久而坚韧地保持它自身的内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凭借方言和口音来认祖归宗,判断特定人员的乡籍。
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对方言是屏蔽的,作者都使用纯正的雅言书写,从而保证了传统经典在各民族和各朝代的诵读与流传。方言进入文学,是叙事文学产生之后的产物,破冰始自唐人的笔记小说,宋话本持续跟进,到明朝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便彻底打破禁之门,让方言走进了故事文本,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在发轫之初,一批重量级作家都在主动规避方言,尽量使用明白通晓的大众语言。这种大众语言是全民都能够读懂的,从而保证了作品传播的有效性,如果作品过度使用方言,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阻塞了传播通道,不利于文本传播。一些地区的方言,外地人听来就像外语,很难进入文学阅读层面。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以方言之美创造叙事语言之美,是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对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功不可没,不过,方言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冷僻字和冷僻词太多,那么在小说中使用方言,应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
蓬勃发展的现代语言并未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各地方言依然保持着既有的风貌。作家对于方言依然情有独钟。正是由于方言的合理使用,使作品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既蕴含了乡愁,也暗藏着寻根意识,作家与方言的关系就是土地与种子的关系,其作品也就成了“地理标志产品”。
(摘编自李春平《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慎用与巧用》)
材料二:
在互境下通过、并体人的编所形成的“方言在人中形了一格的力了年一代个化的方式、成为一行文化现象。
在社会,语生产只在少数人中,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个人都掌提了话生产的工,有了自我表达的和平话生产随之活起来。富有创神的年人基于情表这和候承的需要,利用手中的传工具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梗”游戏。
我国大概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方言的这种差异性,对非方言使用者来说,新奇而又特别,正好为追求幽默化。个性化表达的年轻人提供了造“梗”的丰富素材。比如,网友根据广东话“好犀利”(好厉害)的谐音创造出“猴赛雷”。
“方言梗”在网络社交中带来的幽默效果,不仅来自方言词语本身的新奇,更来自“方言梗”背后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承载的特殊隐喻。比如,“猴赛雷”最初就是源于一个晚会的吉祥物的形象所引发的讨论。晚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猴子,猴子的两个腮帮子呈现出鼓鼓的样子。一些网友对此形象并不认可,大呼“被雷到了”,于是用广东话“猴赛(腮)雷”(好厉害)给出一语双关的评价。此外,“方言梗”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人以亲切又朴素的感觉。“方言梗”自带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属性,能够唤起人们的代入感。这种身份认同不仅增加了网络交流的乐趣,也激发了属于同一方言区的人们的集体共鸣和二次创作的热情,从而推动了“方言梗”的传播。
“方言梗”不仅仅是一种字词游戏,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娱乐,它还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方式。“方言梗”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造”出来的,而是集众人之力才得以形成。由于“方言梗”自带幽默色彩,在网络空间匿名的状态下,很多人都乐于通过“玩梗”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高度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这些“方言梗”在风格上略显随意,在句法结构上也不那么规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在“造梗”“玩梗”之路上滑向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庸俗化,谨防土、烂,俗的“方言梗”流行,尽可能地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以及汉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有序。
(摘编自沈薇薇《“方言梗”是一种什么样的“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对作家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也让作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
B.自身的生动形象和丰厚内涵,使很多方言充满了用通用语言都难以准确诠释的奥义,也让方言比通用语言更具魅力,更具表达上的通透性。
C.文学史上,唐代以前的文学典籍均由创作者用纯正的雅言书写,其中很少使用方言,这样能保证传统经典在各民族和各朝代的诵读与流传。
D.传统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掌握话语生产,如今每个人都掌握了话语生产的工具,拥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开始大规模造“梗”游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从语言学角度看,方言就是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的的“地方语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传承不息的文化脉络。
B.当代文学创作中,方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肯定其对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起到的作用,又要注意其中的冷解字和冷僻词。
C.由于自带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属性,“方言梗”能够唤起人们的代入感,激发同一方言区人们的集体共鸣和二次创作的热情。
D.在网络空间匿名的状态下,很多人都乐于通过自带幽默色彩的“方言梗”,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高度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B.尚爱乡音醒病耳,隔墙时有卖饧人。(宋·范成大《元夕》)
C.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明·李昌棋《乡人至夜话》)
D.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明·唐寅《闻门即事》)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方言的特殊性并简析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烟雨沧浪亭
申琳
隔一弯清澈的葑溪向南望,一带曲廊蜿蜒临水,园内林木青翠欲滴,假山在望、有亭翼然……山、水、林、亭相依相映,果然是一处得自然真趣的园林胜景。
跨过门前的葑溪,是临水的一带复廊,沿廊两侧正是沧浪亭园林的精华之处;廊北是古葑溪的一弯清流,廊南是叠石堆土的假山,飞檐凌空的沧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围苔痕青青,古树参天。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已历近千年的历史烟雨,园林建筑屡毁屡建,唯一不变的,是这复廊两侧的一水一山。
北宋庆历四年,作为新政改革派,又是诗文革新运动健将的苏舜钦被人构陷而免职,黯然离京,寓居苏州。懊恼于江南炎热潮湿的天气,又或许难以好解壮志未酬的愤懑,苏舜钦欲寻“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于是就在苏州府学之东发现了这块废地,遂以四万钱买下,临水构亭,取名“沧浪”。
沧浪亭的修建,让正值盛年政治失意的苏舜钦暂时找到心灵的归宿,他留下众多有关沧浪亭的诗句,如“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而最著名的是散文《沧浪亭记》:“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觞而浩歌、踞而仰啸”……苏舜钦觉得自己在沧浪亭找到了人生“真趣”。
对于为何将此亭取名“沧浪”,苏舜钦在文章中只是一笔带过,也许是因为他认为沧浪的意思不言自明;也许是因为此中隐匿着他的复杂情感。然而,从他在苏州的其他诗文,以及与欧阳修等人的唱和中,人们不难知道,“沧浪”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的隐逸和顺应之意。
沧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渐平和,通透的苏舜钦,苏舜饮则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浊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园。中国历代传统士人在经历了太多内心纠结之后,能够体悟“水清水浊取舍自然”,也就庶儿睡于至高境界了。
烟雨三月,拙政园里游人如织,而清幽古朴的沧浪亭犹如一位淡泊处士,从容面对着三三两两的游人。
园以亭名,亭以文盛,历经宋元,沧浪李在明嘉靖年间以又一篇《沧浪亭记》而大放光彩。彼时,已改建为佛寺的沧浪亭得以重修,散文大家归有光欣然命笔写下此记。抚今追昔,归有光思索宫馆园囿荒残灭没,感慨园林池馆兴废之道,认为沧浪亭最可珍贵的还是子美遗风,是遗泽后人的文化力量,两篇《沧浪亭记》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的历史佳话,也让沧浪亭自此成为堪与岳阳楼、醉翁亭相美的知名文化景观。
及至清代,文人沈复居于沧浪亭西隔壁,其临水一轩,名为“我取”,亦取“水清灌樱、水浊濯足”之意,沈复于中秋之夜游沧浪,看到景致依然幽雅清旷,“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于是,在《浮生六记》中,沈复继续写下了属于沧浪亭的一段文学传奇。
园林有兴废,文脉贯古今,名园名楼能够为后人不断复建,重建,多着眼于它文化意义的丰,而与其曾经的壮观或精美往往并无多少直接关联。这在金谷园、姑苏台等的湮灭,岳阳楼、黄鹤楼等的屡毁屡建中不难看出端倪。
从沧浪亭拾级而下,沿长廊向南行,是一座竹树掩映、翠色盈门的仿古建筑——五百名贤祠。
清道光年间,苏州藏书家顾沅据其所藏吴中名贤三百余幅画像,与当地文人发起兴建名贤祠以崇祀苏州先贤,其时恰逢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即购得沧浪亭旁房屋,修筑五百名贤祠,顾沅又多方搜集名贤画像,最终积至逾五百幅,据以勒石刻像,终成此祠。
五百名贤的选择,上自春秋,下至晚清,除建造沧浪亭的苏舜钦外,还有姑苏古城的缔造者伍子胥;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也有“何似姑苏诗太守”的韦应物等盛唐诗人;既有文学家欧阳修、苏轼,书画家文微明,也有政治家文天祥、林则徐……五百名贤将与苏州有过渊源、对苏州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悉数囊括在内。五百名贤祠建成后,苏州人每年春秋两季献祭不辍,以示不忘先贤造福与教化之功德恩典。
沧浪亭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垂传后世的精神浸润。以文化之美特出于苏州诸园林之
间,沧浪亭,注定是不朽的。
(选自《散文》2023.07,有删改)
【注】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时期诗人、文学家。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遭到御史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并自号“沧浪翁”。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沧浪亭的地理位置和园林景观,凸显了沧浪亭“得自然真趣”的特点。
B.苏舜钦临水构亭,本是无意之举,但取名“沧浪”,就赋予了特定的意蕴,符合自己的心境追求。
C.归有光认为沧浪亭最珍贵的是子美遗风,这种在失意后如何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精神启示,
D.如今的沧浪亭园林是在苏建造的沧浪亭基础上重修与补建的,且有了文化层面的拓展与延伸。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七段拙政园“游人如织”与沧浪亭游人“三三两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沧浪亭清幽古朴的特点,
B.第十三段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五百名贤的身份,反映出苏州官民对名贤的选择标准和强敬与缅怀。
C.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将沧浪亭置于深的历史背景下,引发现代人对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的理解与思考。
D.本文语言刚健雄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文中所写的江南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影,自成风范。
8.文中的“洽浪亭”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沧浪亭上有槛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无价”和“有情”在文中是统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隋场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剥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竟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投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息,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有删改)
材料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注】①雠:d,意思是怨恨、详谤。憎恶。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复出A一非B理之言C万姓D为之E解体F怨雠G既作H离叛I亦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社会安定、太平。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而治”的“治”含义不同。
B.善:认为……好。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和用法相同。
C.所以:表因果。和《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所以”含义不同。
D.其: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和成语“舍我其谁”的“其”字含义和语气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唐太宗认为追求耳目口鼻之好会伤自身,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B.因为偏信虞世基,所以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隋场帝无法知晓实情。魏征举隋场帝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C.房玄龄认为创业比较艰难,而魏征则认为虽然创业艰难,但守业更艰难。唐太宗赞同魏征的看法,并说创业艰难已过去,守业才开始。
D.魏征认为,开头做得好的帝王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帝王对待臣民的态度,民心所向能影响国家的安危。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4分)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分)
14.君王如何守好江山社稷?请结合两则选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韩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赠
唐 独孤及
三径①何寂寂,主人山上山。
亭空檐月在,水落钓矶闲。
药院鸡犬静,酒垆苔藓班②。
知君少机事,当待暮云还。
【注】①三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专政,兖州刺史蒋诩不愿做官,归隐乡里,在自家庭院中开辟了三条小路,只与同样隐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交往。②班:同“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三径”借用典故,慨叹李七家门前人迹稀少。借此点出李七隐士身份,呼应标题。
B.第二句“山上山”一词,突出了群山高耸。遥望远山,作者及友人也不知道李七此刻身在何处。
C.中间两联选取空亭、皓月、钓矶、药院等意象,以静衬动,突出苔藓斑斑点点,富有生机活力。
D.此诗以娓娓动人的笔触展现了山中景色,刻画出李七的高洁形象。语言清新简炼,情思万端。
16.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同样是寻访而“不遇”,两位诗人的心情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金陵城外青山白水相缭绕的美景。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极富画面感地写出了创业辛劳、筚路蓝缕,与下文子孙“如弃草芥”形成鲜明对比。
(3)“扁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可载乡愁归思,可喻归隐之志,可寄漂泊之苦……古诗文中含有“扁舟”的句子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间四月天,油菜花是属于田野的,却也在我的心里笑颜灿烂,似初见时的清欢,似 ①时的喜悦。
放眼望去,那 ② 的油菜花,仿佛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阳光下,一朵朵金灿灿的油菜花仿佛是一个个撒欢儿的孩童,他们相互拥着,灿烂地笑着,高兴地闹着,洋溢着一片喜庆和快乐。微风拂来,那些油菜花又变成身材娇好的女子,在风的节奏中摇曳生姿, ③ 。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油菜花,没有兰花的清淡幽雅,没有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没有桃花的娇媚妖娆,她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的。在生命历程中,她带着一颗对大地和庄稼人的感恩之心,用平凡的生命托起这片金黄,用默默地奉献挤出香喷喷的菜籽油。她朴实,却在扎根的泥土中拥有着自信,挥洒着生命的灿烂;她平凡,却在平凡中不断地超越着,创造着生命的价值。看着这片片金黄,我想到梵高,他可以用色彩艳丽的金黄色画出向日葵,那么,不知他能否画出那平凡的油菜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当下,“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① ?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新”的求素,何谓“新”? ② ,文化从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积淀与传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转化,创新,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发掘自身承载的福文化,并和传统文化中和谐敦睦、崇文向善等理念相结合,与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提炼出精雅生活的新理念,让博物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组带。同时,恭王府博物馆举办了“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精雅生活系列文物展,开展了“海棠雅集诗词会”等文化活动和系列文创产品,用行动来探索博物馆建设新方式,新业态。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远”的考量。博物馆的体系化建设不仅应关注传统业务范畴,还要把眼光放到博物馆之外的领域。在我看来,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应不局限于传统产品,③ 。恭王府博物馆以社区博物馆为建设方向,拓展博物馆的体系化建设,通过社区化运作扩大自身的文化辐射力。
20.下列句子中的“考量”和文中加点的“考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A.你拿到了一张《员工绩效考量表》了吗?
B.你好,请将你在这件事上的考量说出来。
C.这件事我已经考量过了,就照你的意思办吧。
D.就他这宽、敬、哀中,去考量他所行之是否。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分)
① (2分)
② (2分)
③ (2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标点错误及一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之旅应该致力于两种追求:一是能够塑造自己的灵魂;二是能够使自己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分) A ( B 项原文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下","也让方言比通用语言更具魅力"错,原文为"有时它比通用语言更具魅力": C 项应是唐人笔记小说之前的文学典籍,且不是"很少使用方言",而是没有使用方言: D 项"开始大规模造'梗'游戏"的不是"每个人",原文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人")
2.(3分) A ("方言就是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的'地方语言'"错,原文为"很多方言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
3.(3分) D ( D 项说明的是方言之间的差异性,其余三项强调的是方言的辨识度)
4.(4分)①首先,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方言梗"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②接着,分析"方言梗"产生的原因;③然后,分析"方言梗"的作用;④最后,提出警示,"方言梗"的流行不能影响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汉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每点1分)
5.(6分)特殊性:①地域(根基)性;②稳定(持久)性;③鲜活(通透)性(2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①方言之美可以创造叙事语言之美,对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功不可没。②方言的合理使用,使作品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成为"地理标志产品"。③方言如果使用过度,形成阅读障碍,不利于文本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3分) B (第③段苏舜钦欲寻"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说明苏舜钦临水构亭是有意之举)
7.(3分) D (刚健雄浑的语言风格是刚强有力、气势磅礴,本文语言特色应为:典雅飘逸)
8.(4分)①布局谋篇上:"沧浪亭"是行文线索,将沧浪亭建筑、苏舜钦等人的诗文及作者的感悟与思考串联起来,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沧浪亭"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与文化的深邃思考。(每点2分)
9.(6分)①沧浪亭清幽古朴,蕴含的自然真趣是"有情"和"无价"的。②沧浪亭让苏舜钦找到心灵的归宿和人生的"真趣",这是"有情"和"无价"的。③沧浪亭有着弥足珍贵的子美遗风,这种遗泽后人的文化力量是"有情"和"无价"的。④沧浪亭引发历代文人的情感共鸣,并留下众多的佳作,既是"有情"的,也是"无价"的。⑤五百名贤祠的建造,饱含了后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其中的精神浸润既"有情"的,也是"无价"的。(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0.(3分) CFH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議既作,离叛亦兴)
11.(3分) C ( A 项两个"治"含义相同; B 项"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是"友好、交好",不是意动用法; D 项两个"其"含义和语气都相同)
12.(3分) C (魏征认为创业并不艰难,唐太宗认为房玄龄的看法也有道理)
13.(8分)(1)由此可见,君主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那么显贵的大臣就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是故""纳下""壅蔽"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董"、"振"、倒装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3分)不要纵逸:兼听纳下(竭诚待下):居安思危:施行德。(每点1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
[材料一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下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很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聩君主 ”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之所以会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隋炀帝因为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实情。由此可见,君主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那么显贵的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认为他讲的话很好。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上天所授万民中意,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因此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境地,因此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谨慎对待。”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 ”魏征回答:“很难。”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为什么说是很难的 ”魏征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直言进谏的人,战战兢兢,不敢进言,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会到灭亡的地步。古代圣人居安思危的原因,正是这个。国家太平无事,国君却能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
[材料二参考译文]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的,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难道可以忽视不理吗
15.(3 分)C(不是“以静衬动”,而是通过多重意象来写隐者久不在家,少有人来,缺少生机和活力。)
16.(6分)相同点:都写出了对隐士的仰慕、欣赏之情(1分);都表达了寻访不遇的怅然之意(1分)。
不同点:贾岛寻访隐者,连续追问童子,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2分)
独孤及诗歌描写隐者不在家,庭院寂寥空闲的场景,虽有怅然之意,但尾联又满含希望,有所期待。(2分)
17.(6分)(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暴霜露,斩荆棘(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每空1分)
18.(3分)①久别重逢②漫山遍野/一望无际③楚楚动人/风姿绰约(写对一处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连贯得体亦可)
19.(6分)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油菜花的品质:②前后句式对称、工整,富有韵律感:③两个分句通过“却”的转折,凸显油菜花自信与超越平凡的特点,抒发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与敬佩之情。(一点2分)
20.(3 分)C(A.动词,考查衡量:B.名词,考虑思量:C.动词,考虑思量:D.动词,考查衡量)
21.(6分)①如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②“新”指新的理念、方式和业态③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2分)标点错误:将“:”改为“一二”,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语病:“开展……产品”搭配不当,改为“开发”,开展了“海棠雅集诗词会”等文化活动,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改对一处得1分)
23.(60分)参照2023年新高考1卷江苏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