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轴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彩纸纸、剪刀
教材内容 分 析 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入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敦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对对折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 通过“猜一猜”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剪纸”的视频中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些感知、再在剪一剪、验证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这种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体会其特征并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在活动中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重要的。
教学目标 1、联系生话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考考你们的眼力,你能根据下图中一半的图形,猜出图中画的是什么吗?(出示半片叶子、半只蝴蝶、半张天安门图片、半张脸谱),点名说。 (学生能很快的猜出图形)
设计意图 学生较小,对猜一猜会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猜出之后会有很多的成就感,这个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图形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观察树叶、蝴蝶、天安门、脸谱(出示),它们有什么特点? (点名说) 像这样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我们就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出示)。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点名说) 视频播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
设计意图 在通过对树叶、蝴蝶、脸谱天安门四个物体的观察,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动手剪 出示“衣服”,。 师:想一想这样一件衣服应该怎么剪呢,同桌讨论。(点名说) 动手剪一剪。 展示作品。 认识“对称轴”。
设计意图 从对称的物体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是一个知识的抽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去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从课堂上的动手剪,发现对称完全重合的特征再到猜一猜,运用特征来验证。一系列的过程,既是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更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原来的表面深入到了内部,从而为升华作出了准备。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作业巩固 连一连(剪下的图形和剪剩的纸) 连一连(书上做一做) 指一指,指出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课堂小结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小结本课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对称现象,同时让学生产生想去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 对折 → 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字数学二年级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字重点是使字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奕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