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波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波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30 17: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波的形成》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人教版新教材本节内容下有三个小节,分别是波的形成、横波和纵波及机械波。主要研究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定性认识波的一些基本特征。波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通过对波的学习可以深化学生的运动观念,但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课本有三张实物图和两张动画图,给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可以融合信息技术如播放视频、动画等加深学生印象。重点要分析波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对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设计理念 导入环节用带操表演,团体操表演视频,思考信息技术与课堂实际教学的契合点,通过视频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纸上画出横波形成过程图,再通过投屏技术展示并评价学生作业,通过计算机计时工具控制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
学情分析 普通中学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希望能通过具体形象的生活实例加以介绍波动的形成会更容易接受。限于学校教学设施,只能在教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 对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认识波的形成过程 能区别横波和纵波,知道机械波的概念和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能对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认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分析和研究波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师:导入:播放带操表演和团体操表演视频,展示麦田里风吹麦子形成麦浪,学校彩旗飘扬等生活场景,提问:彩带上的每个点是否都在往前运动?每颗麦子是否向前运动 生:仔细观察,并得出结论,彩带上每个质点并不向前运动,麦子也并不向前运动 师:总结:波动中,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设计意图 通过带操表演视频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麦浪、彩旗飘扬展示生活中的波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波动特点。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师:演示绳波,在绳子上做个红色标记,让学生观察红色标记的运动情况和整个绳子的波动情况, 生:观察绳波 师:设想将绳子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可以看成一个质点, 思考:绳上的各质点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生:通过绳子之间的弹力作用,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运动起来 通过横波演示器展示横波形成过程不同时刻的各质点的运动状态, 让学生分组画出t=T/4,t=T/2,t=3T/4,t=T,四个时刻绳上全部质点的运动图像,通过计算机计时工具限制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 生:分组画图。 师:通过投屏技术展示学生作业图,通过易教学助手app评价学生作业图,分析不同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思考:绳上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如何?与波源开始振动方向有何关系? 生:各质点起振方向与波源相同。
设计意图 计算机计时工具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同时能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易教学助手能对学生作业及时评价,投屏技术能高效交流各小组的作业成果,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师: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做团体操当中的人浪,学生手挽手,第一个同学上下运动,请讲台下同学观察。 生:上讲台手挽手完成人浪游戏。 师:让第一个同学左右运动,提醒注意安全,请讲台下同学观察。 生:完成游戏,体会两种运动的不同。 师:演示:弹簧形成的波,请学生拍照,记录某一时刻弹簧的运动图片 生:协助老师用手机拍图片 师:投屏到黑板, 生:观察弹簧形成的波, 师:指出密部和疏部,总结如何分类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师:介绍声波是纵波,声波可以转递信息。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师:视频播放地震,介绍地震波具有能量,波传递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 师:机械波是机械振动的传播。机械波形成条件:1波源2介质
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游戏的形式学生参与度比较高。通过手机拍照技术展示弹簧上各质点的运动情况,通过游戏直观感受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投屏技术展示学生作业成果中,能够高效体现师生交流互动,通过易教学助手能直观评价学生作业,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新技术,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体验感较强。整节课信息技术融合合理,不会带给学生眼花缭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