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分子热运动》(分层练习)【2024秋人教九全物理高效完全备课】(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3.1《分子热运动》(分层练习)【2024秋人教九全物理高效完全备课】(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02 09:19:29

文档简介

13.1 分子热运动
目 录
1
考点0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1
考点0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
考点0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
考点0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
考点0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5
6
9
考点0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
B.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的空气中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2.下列选项中尺度最小的是( )
A.碳粉 B.铁屑 C.碳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3.常见的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尺度大小一般是以 (填“光年”或“纳米”)做单位来量度。
4.1g水含有3.35×1022个分子,1g蔗糖含有1.8×1021个分子,这些都说明物体是由 组成的。春季,人们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被感染的病人咳嗽时所产生的飞沫直径为1×10-6~5×10-6m,由此可判断飞沫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考点0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雪纷飞 B.稻浪起伏 C.炊烟袅袅 D.花香袭人
2.下列描述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桂花花香四溢
B.雪花漫天飘舞
C.灰尘空中飞扬
D.江面雾气弥漫
3.中国传统节日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春节煮水饺时,开大火能使敞口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升高
B.元宵节炸元宵时,使用油炸是因为油的熔点高
C.中秋节烘烤月饼时,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月饼的内能
D.端午节蒸粽子时,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东安鸡是永州的传统名菜,以鸡肉鲜嫩、酸辣可口、香气四溢而闻名。香气四溢表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无关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如图所示,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再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清水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10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分子在做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6.合肥地区春节接待客人有煮茶叶蛋的习俗。将鸡蛋放进陈年的茶叶水中煮较长时间,剥开蛋壳发现蛋白变色,如图所示,这是 现象。
7.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
考点0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1.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斥力
B.雾霾天气时空中悬浮大量细微的尘粒,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将墨水滴入水中观察扩散现象时,我们看不到墨水分子的运动
2. “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老师将两个平板上的液滴靠得很近时,两个液滴会自动“搭接”成“液桥”,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引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在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4.以下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但引力总是大于斥力
B.紧压两块铅块后它们会连接在一起,这说明铅分子间存在引力
C.注射器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这说明水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D.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5. “粘”字常用来表述一些物理现象。如: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前者由于吸盘受到 的作用,后者说明 。
6. 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 。
考点0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2.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小明针对下面观察到的现象做了以下推测,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 推测: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现象:扎紧的充满气的气球几天后会瘪掉。 推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现象:将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放置很长时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D.现象:破镜不能重圆。 推测:分子间存在斥力
3.如图示意了某种物质常见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B.甲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C.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D.甲状态和乙状态相比,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更大
4.如图,向试管中注水50mL,然后再注入酒精50mL至充满,封闭管口,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 。如果不将充满水和酒精的试管反复翻转,而是密封静置一段时间 (能/不能)出现以上现象。
5.甲型流感病毒的直径仅为0.3μm,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 (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我们常常要使用酒精消毒,在使用酒精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原因是分子间有 。“甲流病毒、原子核、电子”按空间尺度比较,最小的是 。
考点0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1.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
A.尘土在风中飞舞,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别向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加一勺糖,热水更快变甜
C.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2. 在下列各种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小市羊汤是本溪的特色美食,在羊汤馆附近很远处就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这是属于扩散现象
B.蓬松的棉花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棉花分子间空隙很大
C.“破镜难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 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B.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水,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D.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空气,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6.2024年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涵用积攒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芳香,这是 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 。
一、选择题
1. (2024湖南)小明在劳动技术课上学会了烹饪一道经典湘菜——辣椒炒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冻时冻肉向温水传递热量
B.磨刀可以增大切肉时的受力面积
C.切肉时是力改变了物体形状
D.炒肉时闻到香味不属于扩散现象
2. (2024重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
3. (2023雅安)学校开展“给父母送上一道家常菜”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小安在妈妈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她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的“白霜”,是凝固形成的冰晶
B.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汤沸腾后排骨上下翻滚,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排骨汤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2023内蒙古赤峰)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杯中的糖块比热水杯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冷水温度低导致( )
A.物质分子不运动
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
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5.(2023湖北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C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6.(2022四川宜宾)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各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分布不同。下图中(  )是水蒸气的分子分布示意图。
A. B.
C. D.
7.(2022湖北鄂州)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扩散现象
B.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8.(2022湖南衡阳)(多选)周末,小明与妈妈一起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发现厨房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下列关于小明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丝瓜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B.切腊肉前将刀磨一磨,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C.炒菜前将锅放在燃气灶上烧一会儿,锅内的水变干了,是水的升华现象
D.蒸香芋排骨的过程中闻到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填空题
9.(2024成都)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萦梦牵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10.(2023青海)小西同学走进人民公园,闻到丁香花的香味,这是 现象;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丁香花,是因为光照射到丁香花上发生了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11.(2023辽宁本溪)如图剪纸画反映的是过去东北的风俗——“窗户纸糊在外”。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________。窗户纸糊在外,可以有效防止在冬季木格子上积的雪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水,使窗户纸润湿而掉下来。
12.(2023宁夏) 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的实我活动中,某同学正提水给瓜园浇水,远远就闻到了甜瓜的香味,这是 现象;他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前行了10m,桶和水的总质量为5kg,此过程该同学对水桶的拉力与 是平衡力,拉力做的功是 J。
三、简答题
13.(2023呼和浩特)甲、乙两杯质量相同的水,甲杯温度80℃,乙杯温度18℃,分别滴入一滴墨水,哪杯墨水扩散的快?为什么?
14(2023吉林)“生活就像剥圆葱,只要一直剥,总有一片会使你落泪”。请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说明剥圆葱会落泪的原因。
四、实验题
15.(2023辽宁抚顺)小明在家中发现了爸爸防止血糖过低而食用的葡萄糖粉,想知道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显示温度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9 94 99
(3)上表是小明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状态。
(4)从第7min到第8min,试管中物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填“加剧”“不变”或“减弱”)。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2.(跨学科实践)在杭州市虎跑泉的茶室里,一批旅客带着奇异的目光看服务员表演,桌上一只盛满虎跑泉水的碗,服务员轻轻地把硬币投入碗内。她一口气投了好几枚,水面已经高出碗边好几毫米,可就是不溢出。看到这一切游客惊奇地叫了起来。虎跑泉水满而不溢,是由于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的缘故:
(1)原来,液体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些,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减弱了,其中 减弱更多,所以表面层分子之间有相互 ,这种力叫表面张力,甚至它能使液面形成一层弹性薄膜把缝衣针托住而不会下沉。
(2)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请你猜想:液面总是尽可能 (填“增大”或“缩小”),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 分子热运动
目 录
1
考点0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1
考点0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考点0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
考点0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5
考点0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8
10
15
考点0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
B.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的空气中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答案】C
【解析】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直径数量级一般为10-10m,故A错误;
B.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非常小,如果将分子看成一个个的小球,其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一般显微镜看不到,所以必须使用超级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故B错误;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的空气中极小的水珠不是一个个水分子,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结合在一块的结果,故D错误。
2.下列选项中尺度最小的是( )
A.碳粉 B.铁屑 C.碳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C
【解析】根据物质的构成特点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碳粉和铁屑都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物质,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因此在选项中所列出的粒子中,碳原子是最小的,故C正确。
3.常见的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尺度大小一般是以 (填“光年”或“纳米”)做单位来量度。
【答案】分子;纳米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纳米和光年都是长度单位,1nm=10-9m,1光年=946×1015m,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纳米做单位来量度。
4.1g水含有3.35×1022个分子,1g蔗糖含有1.8×1021个分子,这些都说明物体是由 组成的。春季,人们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被感染的病人咳嗽时所产生的飞沫直径为1×10-6~5×10-6m,由此可判断飞沫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答案】分子;不是
【解析】由“1g水含有3.35×1022个分子,1g蔗糖含有1.8×1021个分子”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直径约为1×10-10m,是非常小的,但病人咳嗽时所产生的飞沫直径为1×10-6~5×10-6m,所以飞沫不是分子。
考点0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雪纷飞 B.稻浪起伏 C.炊烟袅袅 D.花香袭人
【答案】D
【解析】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的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是看不见的运动;
ABC选项中的现象都是肉眼看得见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而花香袭人是微观上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正确。
2.下列描述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桂花花香四溢
B.雪花漫天飘舞
C.灰尘空中飞扬
D.江面雾气弥漫
【答案】A
【解析】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的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是看不见的运动;
BCD选项中的现象都是肉眼看得见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而花香袭人是微观上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正确。
3.中国传统节日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春节煮水饺时,开大火能使敞口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升高
B.元宵节炸元宵时,使用油炸是因为油的熔点高
C.中秋节烘烤月饼时,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月饼的内能
D.端午节蒸粽子时,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A.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开大火不能使正在沸腾的饺子汤温度升高,故A错误;
B.由于食用油的沸点比较高,所以炸元宵是因为油的沸点高,故B错误;
C.烘烤月饼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月饼的内能,故C错误;
D.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4.东安鸡是永州的传统名菜,以鸡肉鲜嫩、酸辣可口、香气四溢而闻名。香气四溢表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无关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香气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5.如图所示,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再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清水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10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分子在做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答案】C
【解析】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界面越模糊,故ABD错误,C正确。
6.合肥地区春节接待客人有煮茶叶蛋的习俗。将鸡蛋放进陈年的茶叶水中煮较长时间,剥开蛋壳发现蛋白变色,如图所示,这是 现象。
【答案】扩散
【解析】将鸡蛋放进陈年的茶叶水中煮较长时间,剥开蛋壳发现蛋白变色,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
【答案】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解析】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花香袭人”是因为花朵的芳香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很快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了。
考点0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1.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斥力
B.雾霾天气时空中悬浮大量细微的尘粒,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将墨水滴入水中观察扩散现象时,我们看不到墨水分子的运动
【答案】D
【解析】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无法发挥作用,故A错误;
B.雾霾天气时空中悬浮大量细微的尘粒,尘粒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将墨水滴入水中观察扩散现象时,我们看不到墨水分子的运动,故D正确。
2. “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老师将两个平板上的液滴靠得很近时,两个液滴会自动“搭接”成“液桥”,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引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个平板上的液滴靠得很近时,两个液滴会相互“吸引”,自动“搭接”成“液桥”,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在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D
【解析】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相互吸引,不容易拉开,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4.以下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但引力总是大于斥力
B.紧压两块铅块后它们会连接在一起,这说明铅分子间存在引力
C.注射器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这说明水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D.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答案】B
【解析】A.分子间斥力与引力是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A错误;
B.表面光滑的两块铅块紧压后也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B正确;
C.注射器内的水很难压缩,是因为水分子间有斥力,而不是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只有斥力,故C错误;
D.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表现为较大的引力,故D错误。
5.“粘”字常用来表述一些物理现象。如: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前者由于吸盘受到 的作用,后者说明 。
【答案】大气压;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析】(1)使用吸盘时,把吸盘和墙之间的空气排出,吸盘内气压变小,吸盘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粘在墙上。
(2)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两块铅块之间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两块铅块能粘在一起。
6. 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 。
【答案】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将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将磨平的端面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考点0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答案】B
【解析】A.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不符合题意;
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同时存在,表现为引力,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不符合题意。
2.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小明针对下面观察到的现象做了以下推测,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 推测: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现象:扎紧的充满气的气球几天后会瘪掉。 推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现象:将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放置很长时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D.现象:破镜不能重圆。 推测: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B
【解析】A.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扎紧的充满气的气球几天后会瘪掉,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正确;
C.将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放置很长时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错误;
D.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的距离很远,几乎没有力的作用,故D错误。
3.如图示意了某种物质常见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B.甲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C.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D.甲状态和乙状态相比,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更大
【答案】D
【解析】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不是静止不动的,故A错误;
BC.由题图可知,甲为固态物质,乙为气态物质,丙为液态物质;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所以不易被压缩,流动性不好,故BC错误;
D.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的引力比液体状态更大,故D正确。
4.如图,向试管中注水50mL,然后再注入酒精50mL至充满,封闭管口,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 。如果不将充满水和酒精的试管反复翻转,而是密封静置一段时间 (能/不能)出现以上现象。
【答案】间隙;能
【解析】(1)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说明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2)如果不将充满水和酒精的试管反复翻转,而是静置一段时间,酒精和水分子也会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也会出现以上现象。
5.甲型流感病毒的直径仅为0.3μm,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 (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我们常常要使用酒精消毒,在使用酒精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原因是分子间有 。“甲流病毒、原子核、电子”按空间尺度比较,最小的是 。
【答案】不是;间隙;电子
【解析】飞沫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属于宏观物质,所以飞沫的传播属于机械运动,而不是扩散;
在使用酒精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会相互进入对方分子的间隙中;
电子<原子核<甲流病毒,故最小的是电子。
考点0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1.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
A.尘土在风中飞舞,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别向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加一勺糖,热水更快变甜
C.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A
【解析】A.尘土不是分子,尘土在风中飞舞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热水中的糖分子运动更剧烈,所以热水更快变甜,故B正确;
C.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C正确;
D.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2. 在下列各种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答案】B
【解析】A.吸盘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该现象与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空隙,故C错误;
D.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3.小市羊汤是本溪的特色美食,在羊汤馆附近很远处就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在羊汤馆附近很远处就能闻到香味,是因为羊汤中的香味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人的鼻孔中,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4.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这是属于扩散现象
B.蓬松的棉花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棉花分子间空隙很大
C.“破镜难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答案】D
【解析】A.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属于固体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错误;
B.蓬松的棉花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物体内部有空洞,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错误;
C.“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太小的缘故,故C错误;
D.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D正确。
5. 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B.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水,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D.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空气,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答案】A
【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故A正确;
B.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水,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错误;
D.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空气,堵住针管口,用力推活塞,发现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较小的斥力,故D错误。
6.2024年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涵用积攒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芳香,这是 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 。
【答案】扩散;无规则运动
【解析】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芳香,是因为鲜花中的花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人的鼻孔中,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一、选择题
1. (2024湖南)小明在劳动技术课上学会了烹饪一道经典湘菜——辣椒炒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冻时冻肉向温水传递热量
B.磨刀可以增大切肉时的受力面积
C.切肉时是力改变了物体形状
D.炒肉时闻到香味不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C
【解析】A.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转移到温度低的地方,解冻时温水向冻肉传递热量,故A错误;
B.磨刀可以减小切肉时的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B错误;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切肉时是力改变了物体形状,故C 正确;
D.炒菜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错误。
2. (2024重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需要吸热,故B错误;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3. (2023雅安)学校开展“给父母送上一道家常菜”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小安在妈妈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她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的“白霜”,是凝固形成的冰晶
B.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汤沸腾后排骨上下翻滚,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排骨汤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温度非常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霜”,故A错误;
B.排骨汤煮沸后冒出的大量“白气”,是锅内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C.沸腾后排骨上下翻滚,说明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而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排骨汤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4.(2023内蒙古赤峰)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杯中的糖块比热水杯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冷水温度低导致( )
A.物质分子不运动
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
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答案】D
【解析】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温度越低,分子运动的越缓慢,故D正确,ABC错误。
5.(2023湖北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C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答案】D
【解析】A.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故A错误;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常温下,杀虫剂分子也在运动,故B错误;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快,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故D正确。
6.(2022四川宜宾)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各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分布不同。下图中(  )是水蒸气的分子分布示意图。
A. B.
C. D.
【答案】B
【解析】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在气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且水蒸气中只含有水分子,大小一致,故B正确。
7.(2022湖北鄂州)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扩散现象
B.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答案】D
【解析】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香味越浓,故ABC正确,D错误。
8.(2022湖南衡阳)(多选)周末,小明与妈妈一起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发现厨房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下列关于小明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丝瓜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B.切腊肉前将刀磨一磨,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C.炒菜前将锅放在燃气灶上烧一会儿,锅内的水变干了,是水的升华现象
D.蒸香芋排骨的过程中闻到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D
【解析】A.水中丝瓜上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丝瓜的虚像,比丝瓜的实际位置要浅一些,所以感觉水中的丝瓜向上折断了,故A正确;
B.菜刀钝了要磨,这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B错误;
C.炒菜前将锅放在燃气灶上烧一会儿,锅内的水变干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闻到阵阵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二、填空题
9.(2024成都)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萦梦牵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答案】扩散;温度
【解析】诗人闻到花香是由于花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是指诗人通过闻香能感知到天气转暖,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0.(2023青海)小西同学走进人民公园,闻到丁香花的香味,这是 现象;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丁香花,是因为光照射到丁香花上发生了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答案】扩散;漫
【解析】走进人民公园能闻到丁香花的香味,这是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丁香花,是因为光照射到丁香花上发生了漫反射。
11.(2023辽宁本溪)如图剪纸画反映的是过去东北的风俗——“窗户纸糊在外”。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________。窗户纸糊在外,可以有效防止在冬季木格子上积的雪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水,使窗户纸润湿而掉下来。
【答案】引力;熔化
【解析】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引力;
积雪变成水,是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12.(2023宁夏) 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的实我活动中,某同学正提水给瓜园浇水,远远就闻到了甜瓜的香味,这是 现象;他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前行了10m,桶和水的总质量为5kg,此过程该同学对水桶的拉力与 是平衡力,拉力做的功是 J。
【答案】扩散;水桶和水的总重力;0
【解析】远远就闻到了甜瓜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水桶的重力与手对水桶的拉力,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因此二力是一对平衡力;
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的过程中,人对水桶的作用力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的距离是水平方向上的,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的距离,所以人对水桶做的功为0J。
三、简答题
13.(2023呼和浩特)甲、乙两杯质量相同的水,甲杯温度80℃,乙杯温度18℃,分别滴入一滴墨水,哪杯墨水扩散的快?为什么?
【答案】甲杯中墨水扩散的快。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热热运动越剧烈。甲、乙两杯中水的质量相同,甲杯中水温度更高,因此分子热运动更剧烈,墨水扩散的更快。
14(2023吉林)“生活就像剥圆葱,只要一直剥,总有一片会使你落泪”。请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说明剥圆葱会落泪的原因。
【答案】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剥圆葱时,大量的辛辣刺激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进入眼睛,刺激眼睛落泪。
四、实验题
15.(2023辽宁抚顺)小明在家中发现了爸爸防止血糖过低而食用的葡萄糖粉,想知道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显示温度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9 94 99
(3)上表是小明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状态。
(4)从第7min到第8min,试管中物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填“加剧”“不变”或“减弱”)。
【答案】(1)cba;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2)58;(3)是;固液共存;(4)加剧
【解析】(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cba;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58℃;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该物质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
(4)从第7min到第8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试管中物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加剧。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答案】D
【解析】由图象知,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斥力会减小,则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斥力会增大,故ABC错误,D正确。
2.(跨学科实践)在杭州市虎跑泉的茶室里,一批旅客带着奇异的目光看服务员表演,桌上一只盛满虎跑泉水的碗,服务员轻轻地把硬币投入碗内。她一口气投了好几枚,水面已经高出碗边好几毫米,可就是不溢出。看到这一切游客惊奇地叫了起来。虎跑泉水满而不溢,是由于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的缘故:
(1)原来,液体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些,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减弱了,其中 减弱更多,所以表面层分子之间有相互 ,这种力叫表面张力,甚至它能使液面形成一层弹性薄膜把缝衣针托住而不会下沉。
(2)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请你猜想:液面总是尽可能 (填“增大”或“缩小”),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答案】(1)斥力;吸引力;(2)缩小
【解析】(1)液体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些,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减弱了,其中斥力减弱更多,所以表面层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甚至它能使液面形成;一层弹性薄膜把缝衣针托住而不会下沉。
(2)猜想: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面总是尽可能地缩小;
实验设计:用细铁丝做一个圆框,中间系上一根松弛的棉线,把铁丝框放在肥皂水里蘸一下拿出来,框上便形成一层绷得很;紧的肥皂薄膜。如果用针刺破棉线左侧薄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右侧薄膜收缩,棉线向右侧弯成弧形,直到绷紧为止。如果刺破;右侧薄膜,棉线就向左侧弯成弧形,从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