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17:59:2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艺术形式主要诉诸视觉。比如文学,可以反复阅读。如果忘了前面的内容,翻回去重读就是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可以长久凝视,看清每一个细节,不受时间限制。靠视觉鉴赏的艺术作品一般无须重复,而音乐主要诉诸听觉。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排列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进,往往一带而过,在大脑里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再好的旋律如果只出现一次,听众是无法记住的,所以音乐需要重复。通过对某个音符、音乐片段或乐句的重复,作曲家可以增加听众对音乐的熟悉感和理解度,帮助听众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结构和主题。重复的旋律和节奏还能使人产生身体上的共鸣和欢快感,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在各种乐曲中,音乐主题需要多次重复。但如果只是原封不动、毫无变化地反复,又会枯燥无味、使人厌倦。这就要求音乐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音乐曲式。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组成的乐曲。它的基本形式是A-A1—A2—A3……回旋曲是指一个主题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在反复之间,又穿插两三个副题,它的基本形式是A—B—A—C—A。奏鸣曲是利用丰富的技巧,将主题的素材做出各种各样的发展,产生立体式复杂乐思的一种曲式,一般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提示音乐的主题,通常分为对比式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展开部是对主题的动机素材加以发展,借助各种技巧,使主题达到巅峰;再现部是第一段的反复再现。卡农指后出现的旋律必须模仿先出现的旋律,一前一后,不停追逐乐曲,借助模仿导句的旋律形态,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式的复杂乐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创作的《波莱罗舞曲》是一部杰出的重复经典。拉威尔在作品中采用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交替反复组成。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主题及答句同样反复9次,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除了独奏就是齐奏,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这种极致的重复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使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摘编自江柳《古典音乐札记》)
材料二
文本内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艺术,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诗学传统,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诗经》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重言。比如,彼黍离离、维叶萋萋、维石岩岩、其叶肺肺、其耳湿湿、其音昭昭等。今天读来,它依然是《诗经》的特殊魅力所在。汉乐府中大量的重言也是《诗经》风格的延续,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其感染力一样得力于中国诗词的重言传统。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重复可能在以听觉艺术为代表的音乐功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可以体现为单音、乐句、音型、和弦等多种重复方式。构成音乐的材料是流动的音响,一首音乐作品通过重复对比来组织乐曲结构的紧张与松弛。重复对比能显示乐曲结构的变化,建立起音乐的对称,使音乐文本拥有清晰的层次,保证音乐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和布局,以满足听众的“完整感”。例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10个段落自成一体,却又相互关联,这种感觉的形成全靠重复全曲的引子《漫步》,《漫步》分割了段落,也串联了段落。
视觉艺术文本(包括造型艺术),也无法不倚重重复。比如,中国古代彩陶上规则的重复纹绘、现代装饰艺术中大量的几何重复图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必然有重复中的变化、古埃及金字塔的正四棱锥和等腰三角形的重复、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136根柱的重复、古罗马竞技场的下三层列柱各自重复等,都是各种元素的重复。无论是结构上的对称,还是图案上的重复,它们构成时空序列,展示了建筑的凝重庄严。视觉艺术靠重复制造了艺术的秩序感,也制造了文本的意义。
现代多媒介综合艺术代表的电影,其重复就更为复杂。通过画面的重复闪回和主题音乐的不断交叉,故事情绪效果被强化。例如《魂断蓝桥》中,象征着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象牙吉祥符先后出现6次,这种“物象”镜头的重复,不仅串联起了故事的情节,还构建了故事的情感节奏。中国电影《城南旧事》中,主题音乐《送别》以不同乐器的演奏及变奏,先后8次出现于影片的画外音和画内音,整部电影从音乐的重复过渡到音响的重复,取得了文本连贯和统一的效果。
(摘编自陆正兰《重复:艺术的基本构建方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需要在变化中重复,但音乐的重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两种基本的变化形式。
B. 音乐中的重复可以是某个音符、音乐片段或乐句,也可以是主题、音型、和弦等。
C. 电影是“现代多媒介综合艺术”,因此其重复手法的使用比起其他艺术类型更为复杂。
D. 音乐艺术和现代的电影艺术都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演进的特点,因此它们其实都需要用重复来加强记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之所以经典,都是因为极致的重复。
B. 音乐的重复技巧就是要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中达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艺术效果。
C. 每种艺术手法的重复都不是一味的机械重复,都具有“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的特征。
D. 中国诗学中“重复”修辞运用起源于《诗经》,并成为之后中国诗词的传统。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A—Al—A2—A3”和 “A—B—A—C—A”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者中的“A”都表示乐曲中的主题,是贯穿乐曲的不变部分。
B. 两者中的“Al”“A2”“A3”和“B”“C”表示乐曲中变化的部分。
C. 两者都反映了音乐“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的特征。
D. 从两者的形式上看,乐曲重复中的变化变奏曲最大,回旋曲最小。
4. 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请简要分析这些例子的作用。
5. 重复手法在几种视觉艺术形式中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D
4. ①在观点后加以事例证明,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如《诗经》、汉乐府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文本内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艺术,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诗学传统,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的观点。②使抽象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如举多媒介综合艺术的例子,使人更容易理解这种艺术形式里重复的手法和作用。
5. ①重复手法的本质是强化。各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重复达到强化作者需要突出或增强的地方的目的。②诗歌艺术的重复是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绘画(建筑)艺术的重复是为了强化艺术的秩序感和艺术的意义;现代的电影艺术是为了强化故事情绪。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有两种基本的变化形式”错,从文段可以看到,有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等多种,不止两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是因为极致的重复”,说法太过绝对。经典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
B.以偏概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艺术效果只是“卡农”这一乐式,不是所有的乐曲。
D.“‘重复’修辞的运用起源于《诗经》”,原文无依据。材料二只是说“《诗经》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重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乐曲重复中的变化变奏曲最大,回旋曲最小”原文无依据。材料二原文只是分析了两种乐曲的变化形式,并未作比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在观点后加以事例证明,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如“《诗经》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重言。比如,彼黍离离……”“汉乐府中大量的重言也是《诗经》风格的延续,如《行行重行行》……”,列举《诗经》、汉乐府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文本内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艺术,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诗学传统,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的观点。
②使抽象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如“例如《魂断蓝桥》中,象征着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象牙吉祥符先后出现6次”“中国电影《城南旧事》中,主题音乐《送别》以不同乐器的演奏及变奏,先后8次出现于影片的画外音和画内音”举多媒介综合艺术的例子,使人更容易理解这种艺术形式里重复的手法和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重复手法的本质是强化。各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重复达到强化作者需要突出或增强的地方的目的。
②结合材料二“《诗经》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重言……今天读来,它依然是《诗经》的特殊魅力所在。汉乐府中大量的重言也是《诗经》风格的延续,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其感染力一样得力于中国诗词的重言传统”可知,诗歌艺术的重复是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结合材料二“视觉艺术靠重复制造了艺术的秩序感,也制造了文本的意义”可知,绘画(建筑)艺术的重复是为了强化艺术的秩序感和艺术的意义;结合材料二“通过画面的重复闪回和主题音乐的不断交叉,故事情绪效果被强化”可知,现代的电影艺术是为了强化故事情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儿,小红便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做什么事?”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的干净俏丽,说话知趣,因笑道:“我的丫头们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小红笑道:“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要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任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凤姐笑道:“你是那位姑娘屋里的?我使你出去,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小红道:“我是宝二爷屋里的。”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屋里的,怪道呢。也罢了,等他问,我替你说。你到我们家告诉你平姐姐,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那是一百二十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当面秤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还有一件事,里头床头儿上有个小荷包儿,拿了来。”小红听说,答应着,撤身去了。
不多时回来,不见凤姐在山坡上了,只见那边探春、宝钗在池边看鱼,小红上来陪笑道:“姑娘们可知道二奶奶刚才那里去了?”探春道:“往你大奶奶院里找去。”小红听了,再往稻香村来,顶头见晴雯、绮霞、碧痕、秋纹、麝月、侍书、入画、莺儿等一群人来了。晴雯一见小红,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小红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儿,过一日浇一回。我喂雀儿的时候儿,你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小红道:“今儿不该我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霞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罢。”小红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逛。二奶奶才使唤我说话取东西去。”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大家走开。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没有,就把他兴头的这个样儿。这一遭半遭儿的也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好的呢!”一面说着去了。
这里小红听了,不便分证,只得忍气来找凤姐。到了李氏房中,果见凤姐在这里和李氏说话儿呢。小红上来回道:“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起来了;才张材家的来取,当面秤了给他拿了去了。”说着,将荷包递上去。又道:“平姐姐叫我来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凤姐笑道:“他怎么按着我的主意打发去了呢?”小红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小红还未说完,李氏笑道:“嗳哟!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说着,又向小红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说的齐全,不像他们扭扭捏捏蚊子似的。这个丫头就好。刚才这两遭说话虽不多,口角儿就很剪断。”说着,又向小红笑道:“明儿你伏侍我罢?我认你做干女孩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小红听了,“扑哧”一笑。凤姐道:“你怎么笑?你说我年轻,比你能大几岁,就做你的妈了?你做春梦呢!你打听打听,这些人比你大的赶着我叫妈,我还不理呢,今儿抬举了你了。”小红笑道:“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儿了。我妈是奶奶的干女孩儿,这会子又认我做干女孩儿!”凤姐道:“谁是你妈?”李纨笑道:“你原来不认的他?他是林之孝的女儿。”凤姐听了,十分诧异,因说道:“哦,是他的丫头啊。”又笑道:“林之孝两口子,都是锥子扎不出一声儿来的。我成日家说,他们倒是配就了的一对儿: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那里承望养出这么个伶俐丫头来!你十几了?”小红道:“十七岁了。”凤姐笑道:“明儿我和宝玉说,叫他再要人,叫这丫头跟我去。可不知本人愿意不愿意?”小红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儿,也得见识见识。”刚说着,只见王夫人的丫头来请,凤姐便辞了李纨去了。小红自回怡红院去,不在话下。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红之所以敢理直气壮地跟晴雯等人说话,是因为前文有王熙凤跟她说“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的话。
B. 小红在面对晴雯等人对她的讽刺挖苦,“不便分证”,是因为一方面她要去给王熙凤回话,另一方面她自己的身份低下。
C. 王熙凤之所以如此喜欢小红,一方面是因为她看到了小红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
D. 小红转述平儿的话中的“我们奶奶”,指的是王熙凤,和后文“只管请奶奶放心”中的“奶奶”不是同一个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凤姐招手叫人,小红“忙弃”众人、“跑”过来、“堆着笑”等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小红善于抓住机会表现自己。
B. 王熙凤夸奖小红“不像他们扭扭捏捏蚊子似的”,用对比手法突出小红的干练爽快,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小红的喜欢。
C. 选文中,王熙凤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其办事果断、体贴、幽默率直形象依然非常突出。
D. 选文中,作者有意让王熙凤、李纨、晴雯等都作为陪衬,使小红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 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突发事件”,请结合文段分析选文中的“突发事件”及其作用。
9. 选文中小红的说话艺术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文段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王熙凤的丫头们今儿没跟进来。她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引出下文小红为她传话的情节。②小红在办完事后碰见晴雯等人。塑造了小红不卑不亢的形象。为下文小红争取到王熙凤手下当差埋下伏笔。③小红在听完王熙凤让她当干女儿时“扑哧”笑了出来。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对小红父母的介绍。
9. ①当王熙凤问她能否完成任务时,她的回答展现了她的自信和责任担当。②当面对晴雯等人的指责时,她有理有据、不卑不亢。③当回复王熙凤交办之事时,先说王熙凤交办之事,再说平儿交代之事。说话条理清晰、有主有次、称谓分明。④在回答王熙凤询问她愿不愿意在自己手下当差时,既恭维了王熙凤,又周全圆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也是因为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错,交代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是后来李纨说的 ,王熙凤喜欢小红的情节在前,仅仅是因为小红的办事才能。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办事果断、体贴”不正确。这段内容主要是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体现其识人的能力,没有体现其办事能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指出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再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我的丫头们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对于小红而言,二奶奶突然想起的一件事就是“突发事件”,引出下文小红为她传话的情节。
“小红听了,再往稻香村来,顶头见晴雯、绮霞、碧痕、秋纹、麝月、侍书、入画、莺儿等一群人来了”小红办完事找凤姐,结果正碰上晴雯等一群人,造了他们的指责和奚落,对于小红而言也是“突发事件”,“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为下文小红争取到王熙凤手下当差埋下伏笔。
小红听了凤姐“我认你做干女孩儿”的话后,“扑哧”一笑,这一笑对于小红而言也是“突发事件”,“我妈是奶奶的干女孩儿”引出下文对小红父母的介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当王熙凤问她能否完成任务时,“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要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任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她的回答展现了她的自信和责任担当。
②“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面对晴雯等人指责,她一一回应,有理有据,语言不卑不亢。
③当回复王熙凤交办之事时,先说王熙凤交办的银子之事,将荷包递上去,再说平儿交代之事“平姐姐叫我来回奶奶……”。说话条理清晰、有主有次,“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四五门子的话,转换自然,称谓分明。可见小红口齿伶俐,思维逻辑清晰。
④在回答王熙凤询问她愿不愿意在自己手下当差时,“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儿,也得见识见识”既恭维了王熙凤,能够长见识,又不明确表明愿不愿意,体现其说话周全圆滑,做到不伤任何一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夜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田忌从A之B魏C果去邯郸D与齐战E于桂陵F大G破梁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文中指离开,与曹操《短歌行》中“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B. 固,文中指本来,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意思相同。
C. 度,文中指推测、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相同。
D. 解,文中指解开,与《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作者认为,凡是兴兵打仗,一定要做到了解对方,这样才能很好地预判,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B. 孙膑和庞涓都熟读兵法,但是孙膑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说明孙膑比庞涓更能活用兵法。
C. 材料一中,孙膑用兵打败庞涓,主要原因一是利用了地利,地形狭窄;二是利用了天时,夜间天黑。
D. 材料二中,孙膑因为懂得解开纠缠丝线不能硬拉、劝架不能参与其中的道理,才能抓住本质,迂回取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
14. 两次战争中,魏国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应根据它发展的趋势来向有利的方向引导。
(2)于是丢下他的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每天加倍行进地追赶齐军。
14. 马陵之战:①盲目自信;②盲从兵书,不知变通。桂陵之战:虑事不周,给人以可乘之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田忌听从了建议。魏军果然离开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齐军)大破魏军。
“田忌从之”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开;
“魏果去邯郸”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D处断开;
“与齐战于桂陵”是状语后置句,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离开;过去、失去。句意:便撤离韩国而回奔魏国。/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B.错误。本来;顽固。句意: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懦怯。/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C.正确。句意:孙膑推测庞涓的行程情况。/估计我到了军营。
D.正确。解开;分解。句意:(那些)解开杂乱纠缠丝线的人不是整个去拉。/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要原因一是利用了地利,地形狭窄;二是利用了天时,夜间天黑”错误,主要原因是孙膑做到了知己知彼。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根据;“势”,趋势;“利”,向有利的方向。
(2)“倍”,加倍;“兼行”,加倍行进;“逐”,追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马陵之战:①由原文“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可知,盲目自信;②由原文“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可知,盲从兵书,不知变通。
桂陵之战:由原文“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可知,虑事不周,给人以可乘之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要出兵讨伐敌人,对于交战的地点,必须预先料知。部队到达战区之日,也能调动敌人如期到来,这样对敌交战就能获胜。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备战待敌就能充分专注,坚守防御就能牢固有力。兵法说:“能够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战国时期,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紧急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将,率军前往救韩,直趋魏都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撤离韩国而回奔魏国。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国的军队,向来自恃强悍勇猛而轻视齐军,齐军被他们称为胆怯懦弱。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应根据它发展的趋势来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说:以急行军奔赶一百里去同敌人争利的,其前军主将就有遭到损折的危险;以急行军奔赶五十里去同敌人争利的,部队只有半数兵力赶到。(因此,)让齐军进入魏境后垒筑十万个锅灶,第二天垒筑五万个锅灶,第三天垒筑三万个锅灶。”庞涓(率军回国后,)追赶了齐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懦怯,进入我境才三天,它的士兵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丢下他的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每天加倍行进地追赶齐军。孙膑推测庞涓的行程情况,料定他天黑时应当进入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多为险崖峭壁,可以埋伏部队,于是(齐军)刮去一棵大树的表皮,在其露白之处写道:“庞涓死此树下。”于是,(田忌)命令齐军万名射箭能手,埋伏于道路两旁砍倒的树木之下,约定说:“夜里看见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射。”庞涓果然于天黑时追到马陵,站在那棵树下,发现树干露白之处写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然而在他还没有读完这些字的时候,齐军万箭骤然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此时的庞涓知道自己已经智力穷尽,失败已成定局,就自杀身亡了。
材料二: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要以孙膑为大将,孙膑推辞谢绝说:“受过刑的人不能胜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将军,而以孙膑为军师,(让孙膑)坐在辎车(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之中,坐着出谋划策。田忌想要引兵去赵国,孙膑说:“(那些)解开杂乱纠缠丝线的人不是整个去拉,劝救斗殴的人不必参与械斗,避开激烈之处而直捣空虚的地方,使(紧张的)形势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决。现在魏国(魏国的都城是大梁,因此也称梁)和赵国交战,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您不如引兵快速趋向大梁,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冲击魏国虚弱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开赵国之围并且坐收魏国失误(之利)。”田忌听从了建议。魏军果然离开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齐军)大破魏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晓望【注】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舶胪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诗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写 下了这首《舟中晓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舟”“晓”“望”三个字展开,所见是舟中望见之景,又都带有早晨的特征。
B. 这首诗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样写舟中所见,但由于对象不同、心情各异,笔下景色呈现不同的特征。
C. 本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写到“赤城”山时,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它的高耸。
D.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形有色,使得景物描写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16. 皮日休评价这首诗“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请结合诗句分析评价皮日休的评价。
【答案】15. C 16. ①皮日休的评价反映了这首诗的特点:遇见的景色就可以融入作品,不刻意追求奇巧造作的形式,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韵味。②本诗作者选择日常生活所见入诗。描绘的正是自己清早起来,坐船所见的眼前景色,并不奇异。如颔联“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写的是船只来往的情景。③本诗语言平淡,诗味看似淡薄。如“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两句,自问自答,用语极口语化。仔细品味,平淡语言下的眼前景色意味隽永。如“来往接风潮”句会催生我们丰富的联想,比如,如何去面对风浪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李白的诗突出的是天姥山的高,不是突出赤城山的高耸。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意思是:遇见的景色就可以融入作品,不刻意追求奇巧造作的形式,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韵味。
②本诗作者选择日常生活所见入诗。紧扣标题中的“舟”“晓”“望”三个字展开,所见是舟中望见之景,又都带有早晨的特征,并不奇异。如颔联“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描绘了一幅在拂晓扬帆,遥望高山远水,身旁百舸争流,商船来往的热闹景象。
③本诗语言平淡,诗味看似淡薄。如“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两句,自问自答,用语朴素,来源于日常生活。但从“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就能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如“来往接风潮”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催生我们如何去面对风浪等丰富的联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写水的阔大澄亮,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 _________________”,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说“ 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写出了“六国”先祖们创业的不易。
(3)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写洞庭湖壮阔的美景,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也写了洞庭湖的壮美。
【答案】 ①. 千里澄江似练 ②.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③. 暴霜露 ④. 斩荆棘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澄、练、鉴、琼、顷、坼、乾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劳的山里人不敢辜负天地的馈赠,不忍浪费任何一寸土地。于是,在太行山的沟壑间,有了一块块梯田,大小不一, A 。①田里产麦子、谷子以及各类豆子,贫瘠的大山慢慢变得丰盈、富饶。②到了收获的季节,到处都黄澄澄、金灿灿的 ,如同山里人脸上的笑容,饱满、明亮。
③太行山里的土层薄,不够温润,也不够肥沃,但山里人相信 B 。气温刚刚回暖,大地开始解冻,他们就奔波在田间,一次次挥锄,一趟趟担肥,为种子创造出安心孕育的温床。
④仿佛感受到山里人的良苦用心,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奋力向上生长。在千百年来的互相配合中,山里人与种子之间早就产生了默契,并将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拂面而来的春风中,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燥热,还有一缕微甜微腥的气味。此时若凝神静听,能听到自泥土里传来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如冰川破裂,如碎石滚落,那是无数种子共同发出的声响——它们成群结队,一路高歌向前,迎着朝阳, C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到处黄澄澄、金灿灿”,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0.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这一句古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 处 B. ② 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18. A错落有致 B天道酬勤 C破土而出
19. ①句子意义没有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②“都”和到处配合使用,进一步强调了“每一处”都是,照应了下句的“饱满”。③“的”字构成了句子的强调句式,起到了强调作用。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形容梯田布局之美,可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B语境指山里人奔波在田间,他们相信会有回报,可用:天道酬勤。天道酬勤: 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
C语境形容种子萌芽时的状态,可用:破土而出。破土而出:比喻在重重压力下显露头角。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到处”和“都”是两个副词连用,有强调意味,强调范围,“每一处”都是;改句只有一个“到处”不如原句有强调突出效果。
原句“到处都黄澄澄、金灿灿的”,句尾加“的”构成“的”字短语,有强调作用;改句“到处黄澄澄、金灿灿”没有强调效果。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能力。
C.由谚语的意思可知,这句话是强调春天耕地的重要性,第二段写的是春耕,且有“土层薄”等提示,因此放在③处最合适。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口语中“然后”的使用是否合理, ① 。如果使用频率正常,不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那就是合理的; ② ,已经引起了听话人的特殊关注,甚至导致听话人的不适、反感,其运用就是不合理的,必要时需要规范引导。面对面交流,以言达意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喜欢用“然后”,有的人喜欢用“其实”,还有其他不同偏好的词语,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并且听话一方对这些词语不产生反感或误读,就无伤大雅。 ,如学术报告、演讲演说等正规严肃的表达形式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这类词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于口语中多用“然后”的看法。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 ①要看使用的频率以及听话人的接受效果 ②如果使用过于频繁 ③但是在有些特殊场合
22. 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一般是不需要干预的,但也应该注意频率和场合。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段首句具有概括性,下文从“使用频率”和听话人的接受情况两个角度说明“然后”的使用是否合理,应填:要看使用的频率以及听话人的接受效果。
②对应前面“如果使用频率正常”,此处“引起了听话人的特殊关注,甚至导致听话人的不适、反感”是说使用频繁了,应填:如果使用过于频繁。
③后文是说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这类词语,与前文转折,“如学术报告、演讲演说等”指的是特殊场合的使用,应填:但是在有些特殊场合。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语段先说口语中“然后”的使用是否合理,要看使用的频率以及听话人的接受效果。然后从两个方面表达作者对于口语中多用“然后”的看法。结合“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并且听话一方对这些词语不产生反感或误读,就无伤大雅”用条件复句表达: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一般是不需要干预的。结合“但是在有些特殊场合”“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这类词语”概括出:应该注意频率和场合。
最后,用转折连词“但”衔接前后两句话。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二,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该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田忌、孙膑领导的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而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这一场战斗中,孙膑根据局势出发,攻击魏国薄弱的地方,而不是直接去战场上同赵国一起作战,于是得到田忌的认同,最后一举两得,帮助赵国击溃魏国。从孙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分析问题,打破常规思维,善于因势利导的品质;有时我们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而对于这场战事的主将田忌,他听从了孙膑的建议,最后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由此告诉我们,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好的建议。
写作时,要注意最好不要就事论事,而是先通过分析“围魏救赵”这一故事,找到其中对自己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启发,从而展开论述。比如,可根据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由此,可以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学会避实就虚,击中要害,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也可以由这一故事,引发生活中,有时候遇到困难正面迎击得不到解决,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反而更有效的感触。
立意:
1.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去破解危局。
2.有时候舍近求远也是解围的好方法。
3.以虚心纳谏助力自我前行。绝密★启用前
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艺术形式主要诉诸视觉。比如文学,可以反复阅读。如果忘了前面的内容,翻回去重读就是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可以长久凝视,看清每一个细节,不受时间限制。靠视觉鉴赏的艺术作品一般无须重复,而音乐主要诉诸听觉。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排列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进,往往一带而过,在大脑里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再好的旋律如果只出现一次,听众是无法记住的,所以音乐需要重复。通过对某个音符、音乐片段或乐句的重复,作曲家可以增加听众对音乐的熟悉感和理解度,帮助听众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结构和主题。重复的旋律和节奏还能使人产生身体上的共鸣和欢快感,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在各种乐曲中,音乐主题需要多次重复。但如果只是原封不动、毫无变化地反复,又会枯燥无味、使人厌倦。这就要求音乐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音乐曲式。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组成的乐曲。它的基本形式是A-A1—A2—A3……回旋曲是指一个主题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在反复之间,又穿插两三个副题,它的基本形式是A—B—A—C—A奏鸣曲是利用丰富的技巧,将主题的素材做出各种各样的发展,产生立体式复杂乐思的一种曲式,一般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提示音乐的主题,通常分为对比式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展开部是对主题的动机素材加以发展,借助各种技巧,使主题达到巅峰;再现部是第一段的反复再现。卡农指后出现的旋律必须模仿先出现的旋律,一前一后,不停追逐乐曲,借助模仿导句的旋律形态,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式的复杂乐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创作的《波莱罗舞曲》是一部杰出的重复经典。拉威尔在作品中采用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交替反复组成。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主题及答句同样反复9次,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除了独奏就是齐奏,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这种极致的重复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使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摘编自江柳《古典音乐札记》)
材料二
文本内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艺术,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诗学传统,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诗经》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重言。比如,彼黍离离、维叶萋萋、维石岩岩、其叶肺肺、其耳湿湿、其音昭昭等。今天读来,它依然是《诗经》的特殊魅力所在。汉乐府中大量的重言也是《诗经》风格的延续,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其感染力一样得力于中国诗词的重言传统。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重复可能在以听觉艺术为代表的音乐功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可以体现为单音、乐句、音型、和弦等多种重复方式。构成音乐的材料是流动的音响,一首音乐作品通过重复对比来组织乐曲结构的紧张与松弛。重复对比能显示乐曲结构的变化,建立起音乐的对称,使音乐文本拥有清晰的层次,保证音乐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和布局,以满足听众的“完整感”。例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10个段落自成一体,却又相互关联,这种感觉的形成全靠重复全曲的引子《漫步》,《漫步》分割了段落,也串联了段落。
视觉艺术文本(包括造型艺术),也无法不倚重重复。比如,中国古代彩陶上规则的重复纹绘、现代装饰艺术中大量的几何重复图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必然有重复中的变化、古埃及金字塔的正四棱锥和等腰三角形的重复、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136根柱的重复、古罗马竞技场的下三层列柱各自重复等,都是各种元素的重复。无论是结构上的对称,还是图案上的重复,它们构成时空序列,展示了建筑的凝重庄严。视觉艺术靠重复制造了艺术的秩序感,也制造了文本的意义。
现代多媒介综合艺术代表的电影,其重复就更为复杂。通过画面的重复闪回和主题音乐的不断交叉,故事情绪效果被强化。例如《魂断蓝桥》中,象征着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象牙吉祥符先后出现6次,这种“物象”镜头的重复,不仅串联起了故事的情节,还构建了故事的情感节奏。中国电影《城南旧事》中,主题音乐《送别》以不同乐器的演奏及变奏,先后8次出现于影片的画外音和画内音,整部电影从音乐的重复过渡到音响的重复,取得了文本连贯和统一的效果。
(摘编自陆正兰《重复:艺术的基本构建方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需要在变化中重复,但音乐的重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两种基本的变化形式。
B. 音乐中的重复可以是某个音符、音乐片段或乐句,也可以是主题、音型、和弦等。
C. 电影是“现代多媒介综合艺术”,因此其重复手法的使用比起其他艺术类型更为复杂。
D. 音乐艺术和现代的电影艺术都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演进的特点,因此它们其实都需要用重复来加强记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之所以经典,都是因为极致的重复。
B. 音乐的重复技巧就是要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中达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艺术效果。
C. 每种艺术手法重复都不是一味的机械重复,都具有“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的特征。
D. 中国诗学中“重复”修辞的运用起源于《诗经》,并成为之后中国诗词的传统。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A—Al—A2—A3”和 “A—B—A—C—A”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者中的“A”都表示乐曲中的主题,是贯穿乐曲的不变部分。
B. 两者中的“Al”“A2”“A3”和“B”“C”表示乐曲中变化的部分。
C. 两者都反映了音乐“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特征。
D. 从两者的形式上看,乐曲重复中的变化变奏曲最大,回旋曲最小。
4. 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请简要分析这些例子的作用。
5. 重复手法在几种视觉艺术形式中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儿,小红便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做什么事?”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的干净俏丽,说话知趣,因笑道:“我的丫头们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小红笑道:“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要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任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凤姐笑道:“你是那位姑娘屋里的?我使你出去,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小红道:“我是宝二爷屋里的。”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屋里的,怪道呢。也罢了,等他问,我替你说。你到我们家告诉你平姐姐,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那是一百二十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当面秤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还有一件事,里头床头儿上有个小荷包儿,拿了来。”小红听说,答应着,撤身去了。
不多时回来,不见凤姐在山坡上了,只见那边探春、宝钗在池边看鱼,小红上来陪笑道:“姑娘们可知道二奶奶刚才那里去了?”探春道:“往你大奶奶院里找去。”小红听了,再往稻香村来,顶头见晴雯、绮霞、碧痕、秋纹、麝月、侍书、入画、莺儿等一群人来了。晴雯一见小红,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小红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儿,过一日浇一回。我喂雀儿的时候儿,你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小红道:“今儿不该我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霞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罢。”小红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逛。二奶奶才使唤我说话取东西去。”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大家走开。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没有,就把他兴头的这个样儿。这一遭半遭儿的也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好的呢!”一面说着去了。
这里小红听了,不便分证,只得忍气来找凤姐。到了李氏房中,果见凤姐在这里和李氏说话儿呢。小红上来回道:“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起来了;才张材家的来取,当面秤了给他拿了去了。”说着,将荷包递上去。又道:“平姐姐叫我来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凤姐笑道:“他怎么按着我的主意打发去了呢?”小红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小红还未说完,李氏笑道:“嗳哟!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说着,又向小红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说的齐全,不像他们扭扭捏捏蚊子似的。这个丫头就好。刚才这两遭说话虽不多,口角儿就很剪断。”说着,又向小红笑道:“明儿你伏侍我罢?我认你做干女孩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小红听了,“扑哧”一笑。凤姐道:“你怎么笑?你说我年轻,比你能大几岁,就做你的妈了?你做春梦呢!你打听打听,这些人比你大的赶着我叫妈,我还不理呢,今儿抬举了你了。”小红笑道:“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儿了。我妈是奶奶的干女孩儿,这会子又认我做干女孩儿!”凤姐道:“谁是你妈?”李纨笑道:“你原来不认的他?他是林之孝的女儿。”凤姐听了,十分诧异,因说道:“哦,是他的丫头啊。”又笑道:“林之孝两口子,都是锥子扎不出一声儿来的。我成日家说,他们倒是配就了的一对儿: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那里承望养出这么个伶俐丫头来!你十几了?”小红道:“十七岁了。”凤姐笑道:“明儿我和宝玉说,叫他再要人,叫这丫头跟我去。可不知本人愿意不愿意?”小红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儿,也得见识见识。”刚说着,只见王夫人的丫头来请,凤姐便辞了李纨去了。小红自回怡红院去,不在话下。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红之所以敢理直气壮地跟晴雯等人说话,是因为前文有王熙凤跟她说“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的话。
B. 小红在面对晴雯等人对她的讽刺挖苦,“不便分证”,是因为一方面她要去给王熙凤回话,另一方面她自己的身份低下。
C. 王熙凤之所以如此喜欢小红,一方面是因为她看到了小红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
D. 小红转述平儿的话中的“我们奶奶”,指的是王熙凤,和后文“只管请奶奶放心”中的“奶奶”不是同一个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凤姐招手叫人,小红“忙弃”众人、“跑”过来、“堆着笑”等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小红善于抓住机会表现自己。
B. 王熙凤夸奖小红“不像他们扭扭捏捏蚊子似的”,用对比手法突出小红的干练爽快,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小红的喜欢。
C. 选文中,王熙凤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其办事果断、体贴、幽默率直的形象依然非常突出。
D. 选文中,作者有意让王熙凤、李纨、晴雯等都作为陪衬,使小红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 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突发事件”,请结合文段分析选文中的“突发事件”及其作用。
9. 选文中小红的说话艺术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文段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夜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田忌从A之B魏C果去邯郸D与齐战E于桂陵F大G破梁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文中指离开,与曹操《短歌行》中“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B. 固,文中指本来,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意思相同。
C. 度,文中指推测、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相同。
D. 解,文中指解开,与《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凡是兴兵打仗,一定要做到了解对方,这样才能很好地预判,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B. 孙膑和庞涓都熟读兵法,但是孙膑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说明孙膑比庞涓更能活用兵法。
C. 材料一中,孙膑用兵打败庞涓,主要原因一是利用了地利,地形狭窄;二是利用了天时,夜间天黑。
D. 材料二中,孙膑因为懂得解开纠缠丝线不能硬拉、劝架不能参与其中的道理,才能抓住本质,迂回取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
14. 两次战争中,魏国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晓望【注】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舶胪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诗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写 下了这首《舟中晓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舟”“晓”“望”三个字展开,所见是舟中望见之景,又都带有早晨的特征。
B. 这首诗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样写舟中所见,但由于对象不同、心情各异,笔下景色呈现不同的特征。
C. 本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写到“赤城”山时,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它的高耸。
D.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形有色,使得景物描写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16. 皮日休评价这首诗“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请结合诗句分析评价皮日休的评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写水的阔大澄亮,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 _________________”,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说“ 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写出了“六国”先祖们创业的不易。
(3)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写洞庭湖壮阔的美景,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也写了洞庭湖的壮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劳的山里人不敢辜负天地的馈赠,不忍浪费任何一寸土地。于是,在太行山的沟壑间,有了一块块梯田,大小不一, A 。①田里产麦子、谷子以及各类豆子,贫瘠的大山慢慢变得丰盈、富饶。②到了收获的季节,到处都黄澄澄、金灿灿的 ,如同山里人脸上的笑容,饱满、明亮。
③太行山里的土层薄,不够温润,也不够肥沃,但山里人相信 B 。气温刚刚回暖,大地开始解冻,他们就奔波在田间,一次次挥锄,一趟趟担肥,为种子创造出安心孕育的温床。
④仿佛感受到山里人的良苦用心,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奋力向上生长。在千百年来的互相配合中,山里人与种子之间早就产生了默契,并将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拂面而来的春风中,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燥热,还有一缕微甜微腥的气味。此时若凝神静听,能听到自泥土里传来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如冰川破裂,如碎石滚落,那是无数种子共同发出的声响——它们成群结队,一路高歌向前,迎着朝阳, C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到处黄澄澄、金灿灿”,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0.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这一句古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 处 B. ② 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口语中“然后”的使用是否合理, ① 。如果使用频率正常,不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那就是合理的; ② ,已经引起了听话人的特殊关注,甚至导致听话人的不适、反感,其运用就是不合理的,必要时需要规范引导。面对面交流,以言达意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喜欢用“然后”,有的人喜欢用“其实”,还有其他不同偏好的词语,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并且听话一方对这些词语不产生反感或误读,就无伤大雅。 ,如学术报告、演讲演说等正规严肃的表达形式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这类词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于口语中多用“然后”的看法。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二,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该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