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雨巷诗人
戴望舒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
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
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
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作背景《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听朗读
整体感知学生
积累词语摸索:
灰烬:
堤上:
锦幛:
荇藻:寻找,探索。jìn 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zhàng 锦:一种丝织品。
幛:丝麻织品。 dī 河堤Xìng z?o水生草木。 齐朗读
鉴赏诗歌我 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 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象征祖国既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 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 日本侵略者的“抢光”“杀光”“烧光”,使中国大地上处处废墟。
这两句诗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这一片湖 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 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 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 荇藻和水的微凉;?家乡春天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视觉嗅觉触觉身临其境思乡之情////这长白山的雪峰 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 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 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 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 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 没有渔船的苦水……//////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手掌抚过大片国土由北向南——雪峰——水夹泥沙——蓬蒿——荔枝——水冷浑荒寂寞憔悴苦突出了各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冷色调
忧郁的苦难的祖国无形的手掌 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 沾了血和灰,手掌 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 而蓬勃生春。 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但终于有一片土地没有被践踏,这就是解放区。/////在那上面,我 用残损的手掌 轻抚,
像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 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 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将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 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 中国! 强调比喻
亲切
充满
向往坚信胜利,充满希望/////////我用残损的手掌开头
两行统摄全诗沦陷区解放区展开想象苦难深重温暖明朗冷色调,忧郁的暖色调,明媚的对比对敌人恨之切
对祖国爱之深在那上面,我 用残损的手掌 轻抚,
像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 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 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将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 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 中国! 强调比喻
亲切
充满
向往坚信胜利,充满希望/////////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再读课文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朗读·赏析·探究(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尝艰难困苦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朗读·赏析·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
经验,请举例说明。 朗读·赏析·探究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狱中的想象触摸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嗅觉触觉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雪峰黄河 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到彻骨水夹泥沙 蓬蒿 憔悴 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朗读·赏析·探究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残损的手掌轻抚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朗读·赏析·探究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是起伏的: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小结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